语文PLUS 教研 ID: 165248

[ 林成梁 文选 ]   

语文课堂中合作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林成梁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主体意识已经深入到师生的思想深处,由此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因而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小组合作学习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发展至今已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这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小组合作学习表现出与传统班级教学更具优势的特性。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堂中合作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角色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一个组织者和观察者的角色。这一角色应该怎样来演,是彻底放手,还是明确指导,深值关注。首先,对于这一点教师要自信,不能畏首畏尾,所谓“个性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先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个性和意识一样,产生于活动”。因此,教学不是传授和灌输,而是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同时发生和发展。其次,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目的和问题必须明确,能起到引起学生求知欲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作用,从而在学习小组中展开探讨。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预设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研读文章,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提出有效的引领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二、划分小组
   小组的划分是合作学习的前提,要有针对性、互补性、推动性。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们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能够擦出智慧的火花。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地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组成“同伴”式学习小组;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而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发言。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明确对于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生活经历或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和即兴演讲能力。学习小组还可以将其外延扩大。学习小组在课堂上互助合作,课下也应如此。学习小组不仅是学习方面的小组,还可以是生活纪律等多方面的小组。外延的扩大使小组成员能更加默契,在性格学习等方面相互取长补短。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之间展开多方面的竞赛,从而让学生们在认知和情感方面有更多的收获,更好地发挥小组的作用。
   三、时机与内容
   合作小组是一种小型的学习组织,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往往被要求积极发言,课堂也陷入热闹的学习中。但我们也经常看到学生大侃特侃时没有中心甚至跑题,整个课堂处于一种没有游戏规则的“无政府”状态。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一定要破除小组学习是学生单方面学习的误区,更要明白教师不仅是一个组织者、旁观者,而且还应是一个参与者。当小组合作出现观点冲突时,要注意协调与指导,真正承担起消除课堂“无政府”状态的调控者角色。因此,教师在敏锐捕捉合作时机时,更要设计出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需要集体合作完成的题目,在思索与合作中完成学习目标。
   如《丹柯》(高二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一课,学生特别不能接受丹柯为了他的族人牺牲了,他的族人还把丹柯用心燃烧的火苗给熄灭了。在此问题上,学生对丹柯该不该为他的族人而牺牲这一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答案,并要求进行辩论。教师适时的抓住契机,要求学生在关注课本对丹柯形象描写及理解作者写作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得出各自的见解。在激烈而有序地辩解过程中,作者创作丹柯这一形象的主旨便很好地为学生所掌握。
   四、合作后的交流与评价
   俄国著名教育家契诃夫说:“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而语文又是语言类学科,更注重学生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成功的合作学习在小组讨论之后必须加强学习成果的展示,进行充分交流,这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积极讨论,也使学生收获更多的成果,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学习模式。
   当然,所有的学习过程,评价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而科学的评价更可以说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两个方面的评价:一是对小组的评价,考查小组成员间是否能运用互学、互帮、互补,互促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对个体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对学生采取的诸如态度、情感、方式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同时,还可以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也参与评价,完成自评与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的评价,发挥师生共同评价机制带来的优势。无论是哪一种评价,都要做到适时适当地给予激励,从而使每个小组都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像著名特级教师韩军老师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时,通过改动诗歌的原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品评优劣,成为课堂的权威,同时参与评价,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课堂教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教师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特点,观察小组优缺点,更好地把握小组学习契机,从而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三高级中学(266112)

语文课堂中合作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