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770

[ 杨华当 文选 ]   

写作“激化”及其调控

◇ 杨华当

   写作中的“激化”现象,产生于写作中的发展阶段。所谓发展阶段,是指在写作中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经验,对所接触的写作题材、体裁及其写法等,已突破了幼稚初级阶段状态,并开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逐步追求完善与提高的写作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有些学生所写的文章已经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有时还能写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佳作。然而,问题也就在于此:情绪不稳,笔头不硬,最容易产生偏激,形成极端。“激化”正是由于偏激而产生的一种“写作畸形化”。
   一、写作“激化”现象的表现
   观点“激化”。在文章的立意上,有些学生常常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或者自以为创新求异,故意钻“牛角尖”,因而只顾一点而不及其余,结果在文章中出现不健康的情调或含糊的观点,甚至出现谬误。
   文体“激化”。在文章体裁训练上,由于过激心理特征的发展,有些学生渐渐地对文体产生“偏视”和“厌弃”,结果使某些文体的写作能力“发育”不正常。
   题材“激化”。由于观点“激化”,失去公正全面的标准,缺乏选择题材的能力,又加上主观审美意识的不成熟,结果随心所欲,选我所“爱”,该用的好题材由于不合“偏爱”而舍弃,不该用的题材由于情感“偏激”而滥用,使题材缺乏典型性和说服力。
   构思“激化”。由于过分追求奇巧和花样,在构思上忽视了文章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思路。
   表达“激化”。有些学生往往不顾文体形式和内容的需要,乱用或滥用表达方式,特别是无法把握记叙文中的议论、说明,议论文和说明文中的记叙、描写。遣词造句也是如此,不管碰上哪类文章,总喜欢把自己认为最得意的形容词、句子用上去。
   二、写作“激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从思维角度分析,产生“激化”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求异思维的失度,二是好奇心理的失常,三是对成功感的失控。
   我们在作文中提倡与鼓励求异思维,但千万不能失度,一旦失度,就会变成胡思乱想。故意钻空子、兜圈子、绕弯子、出歪点子,就必然使文章的立意、构思和选材无法正常进行,而导致种种“极端”行为出现。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告诉我们,他们思维最活跃、最敏感、最好奇,对社会、对世事总是充满兴趣,喜欢探其究竟,这种思维活动是青少年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运用得当,就能写出最佳立意的文章;如果不正确把握分寸,一味猎奇就会使文章脱离正轨。
   在写作的发展阶段,有些学生往往认为自己已经脱离初级状态,以为发展阶段就是突飞猛进、全面丰收的成功阶段,于是对每一篇作文都寄予相当高的期望,但又唯恐不成功,便出现“激化思维”:立意“悬”之又悬,“奇”之又奇;写法“曲”之又曲,“妙”之又妙,特别“妙”在文章中还不时地点缀一些“清词丽句”,动一点“激情”,吟几句“颤音”。殊不知,此种求胜心切、故意做作的“激化”手段,反而使习作误入歧途。
   三、避免“激化”现象的方法
   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会整理思维过程,分析写作发展阶段思维的内涵和要求,充分认识到克服“激化”现象和加强思维调控的重要性。
   整理思维过程,清理哪些是属于产生“激化”现象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活动,然后按照写作发展阶段应该具备的思维内涵和标准(可以求异但不能异常,可以好奇但不能猎奇,可以追求成功但不能求胜心切、奢望过度等)来具体分析思维现象,及时调整那些“失度、失控、失常”的思维活动,以适应发展阶段正常思维状态的需要。思维调控要有针对性与预见性,不要等到已形成思维定势即“激化”状态时再去算总账。
   其次,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一些克服“激化”现象的思维方式。写作中常用的思维方式有十多种,能直接有效地克服“激化”现象的主要有两种。
   1.辩证思维
   就是按照辩证法进行的思维。它要求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中思考和反映事物,识别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用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从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样就会使思维趋于流畅、准确和全面,而不至于偏激。运用辩证思维,先要针对“激化“现象分析其动态的过程,再从中找出不合理的成分,保留合理的因素。
   2.组合思维
   就是把各种知识、概念和技巧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思维活动。运用不同的组合内容和组合方法,可以创造出不同的作品。例如可以给学生一个作文题,要求他们组合出若干个不同的样式来,包括立意的和结构等方面的,这样便能有效地控制作文思维的走向过于广阔、活跃和全面,也不会因某些偏激而陷入死胡同。
   再次,要教会学生掌握一些思维调控手段,有的放矢地克服“激化”现象。
   1.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尤其是一些具有争辩性质的讨论会、交流会、演讲会、座谈会、抢答赛等,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约束自己的思维“激化”,使其不断趋向常态,并且要在这些集体活动中勇于发言,表明自己的观点,在众人的评议鉴别下检验是否正确,是否偏激,并从集体讨论中吸取营养,获得启发,不断修正自己的“激化”行为。
   2.积极向别人请教,与知心朋友促膝交谈,把一些自己也觉得很有问题或者没有把握的观点、体会和文章的构思、写法等,一并倾述给对方,然后听别人的批评分析。如果发现自己经常产生“激化”现象,那么就要找一位稳重、豁达而严肃的知己,对自己实行监督性磨练,逼着自己去纠正。
   3.多看老师评价很高的优秀习作,体会那些作品的作者是如何把握思维的轨道、正确表明观点和合理安排结构以及恰当选材的,再对照自己的习作,查出“激化”的现象和原因,并写出心得体会,鞭策自己从别人的作品中学会克服“激化”现象的方法。
   4.用写提纲、限范围、编序列的方法来控制自己的思维走向,一旦发现所想到的立意、构思与方法呈“激化”状态,马上纠正,或者将所有出现的思维现象进行比较、筛选、补充,使“激化”现象消弥于成文之前。
   5.文章写好后“冷却”下来,待自己思维趋向平静以后再检阅自己的思维是否“激化”,即是否符合生活实际和作文题目训练的目的要求。
   总之,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写作中的“激化”现象,找出“激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正确运用思维调控,就一定能帮助学生从写作“激化”中解脱出来。
  
   作者单位:湖南省新宁县第一中学(422700)

写作“激化”及其调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