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最难的是作文,感到困难的原因,也就通常所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怎样才能让学生既有“米”,又成为“巧媳妇”呢?我们认为开源积流、循序渐进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开作文生活之源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的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源泉。要学生打开作文的生活源泉,取生活之“活水”,就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在观察中获取写作材料。这也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作文训练的重点,如苏教版七册上三单元“从生活中找‘米’”,七册上四单元“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七册下三单元“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等,都是旨在训练观察能力的。为达此目的,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步骤。
1.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探索的起点。好奇心与兴趣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动机。有一次作文课,我早早地对学生提出要求:一是要求上课时每人带一面镜子来;二是准备和寻找一些和观察相关的故事。学生们对此很好奇,也让作文课充满了悬念,学生对作文教学很期待。
上作文课时,学生们把小镜子拿在手上,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我,我做出故作不知的样子,问学生想不想听故事,学生立即来了精气神:“太想了!”我说:古时候有一位珠宝商人,他在卖珠宝时,总是盯住顾客的眼睛看,结果他的生意特别红火。别人问他其中奥秘,他总是笑而不答。直到他临终前,才将这一秘密告诉他的儿子。他说,人的瞳孔是不会撒谎的。当你看到顾客盯住钻戒,钻戒的光泽能使他的瞳孔放大时,说明他非常喜欢,这时你可以把珠宝价格抬高;如果一根项链没使他的瞳孔变大,你可重换一根,或将珠宝价格适当调低,也一样赚钱。总而言之,你一定盯住顾客的眼睛。学生听后个个佩服极了。
我说,大家想不想将来也像这位珠宝商一样发财?接着又问:这位珠宝商为什么能从顾客的眼睛知道顾客的心理,他的诀窍在哪儿?有学生说,主要靠长期的观察。那么观察难不难呢,我又让学生拿起小镜子,观察自己的脸。有学生观察后感叹说:想不到我的“老实”二字全长在脸上;也有学生兴奋地夸自己:聪明全在我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同学们兴致盎然,我顺势启发: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是作文的源泉。只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用心去体会,去领悟,就会发现,这是取之不尽的巨大宝库,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2.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强烈的观察欲望被激发出来之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然而,你们的作文往往空洞无物,这不是因为你们没有去观察,而是在观察时没有正确的方法。那么,怎样才能在生活的海洋里去遨游,去观察,去体验,去领悟,用自己的笔描绘这个色彩绚丽的世界呢?
(1)要有一双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眼睛
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只有用心去观察,它才不会从我们身边溜走。写人物,就要观察他的外貌、言行、心理,写景物,就要注意它的时令、静态与动态特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景物,才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感。比如,对小动物,怎样观察呢?首先要注意观察动物的外形,从头、眼、嘴到身,还要注意它的活动情况,特别要注意动物的习性等,这样,我们写文章就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了。
(2)要有多角度观察生活的视野
生活范围有学校、家庭、社会;接触的有人有物;看到的有蓝天、大海、四季景色;参加的活动有学校各项文体活动、做各种手工等。这就需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并按人、物、事、景、活动等分类记载到观察日记本上。这样,作文时自然就有丰富的素材以做备用了。
(3)要有一颗富有情感的心
在观察客观事物的过程中,要有情感相伴。当我们看到美丽的景物时,一种心旷神怡之感就会油然而生;当我们碰到丑恶事物时,憎恨之心也会随之而来。所以我们观察景物时要带着一颗富有情感的心,注意对事物的感受,心理的变化,情感的不同。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感人,才会让读者产生共鸣。
二、积作文知识之溪流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就自然活泼泼地流过不歇。”有了生活这一作文源泉,学生作文时“溪水就自然活泼泼地流过不歇”。若把别人的优秀作品当作一条条“溪水”汇集,那么作文不仅生活“泉水”取之不尽,而且获取的“溪水”也会用之不竭。学生作文就不仅有了“米”,而且也会变成“巧媳妇”了。因此,在引导学生写观察生活日记的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他人作品,并要求及时做读书笔记,让学生在积累中直接地获取作文知识。同时也进一步落实了苏教版初中教材作文训练系列中让学生“学会积累,以读促写”这一重点。特别是从九年级上册起,每单元都编有“综合学习与探究”,其前一部分为阅读积累,后一部分为写作练习。如九年级上第一单元阅读积累部分编排了“体会本单元各篇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归纳各位作者的不同观点”,“品味语段表达的妙处”等四项探究题,都是以阅读来促使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1.从课文中积累作文知识
苏教版中小学课本精选古今中外的名人名篇和文质兼美的文章,既有厚实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因而是学生写作知识积累的最好途径。学生不一定都能留心生活积累,注意课外阅读积累,但所有学生都会读完课本。课本是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知识的主要途径。文中有丰富多彩的词句,如《为你打开一扇门》中有无数色彩斑斓的精彩片断,《夏》中写“麦浪翻滚气势图”,《背影》采用选取闪光瞬间的“背影”来选材构思等。为促进学生认真赏析课文,我布置读书笔记任务中规定至少写一篇课本选文赏析,使学生不仅知道怎样写,还懂得了为什么这样写,从而丰富了学生写作知识,提高了写作技能。
2.从社会中积累作文知识
按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是语文。学生可从电视中积攒优美的词汇,如广告词都是经典的语言:“我的地盘我作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再比如学生喜爱的电视剧《西游记》、《三国演义》,其主题歌,不仅歌词优美,而且歌名也经典。引导学生懂得其歌词可以丰富我们作文的词汇,歌名还可以作为话题作文的题目。为鼓励学生积累,我规定,凡能将社会上的词汇积攒并运用到写作中的,给予作文高分,这样更增强了学生积累的积极性。
3.从报纸、杂志中积累作文知识
报刊杂志上的文章,虽不都是经典,但至少说是精品,不仅文质优美,而且富有生活活力。如: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我要求学生每天从报刊上摘录一个故事,到期末时人人都有了一本《汶川大地震作文素材汇编》,从而使学生在时代印迹的作文中奏响了最强音。班中多数学生都购买或订阅了作文资料,我不仅要求学生摘录每篇中最大“亮点”的地方,而且在每周二下午课外阅读课上推荐给同学,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全体学生的写作知识。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及时收集报刊等媒体中出现的新词汇,如:改革初期的“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现在新出现的“给力、考量”等,从而增强了学生作文语言表现力。
三、训练作文循序渐进
常言道:“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读书而拘泥于书本不知道灵活运用,无异于死路一条。所以我在学生观察生活、阅读文章,积累写作素材和知识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将这些积累灵活运用到语文的读写练习之中,以及苏教版各册教材的单元作文的训练之中,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作文的难度,降低作文训练坡度,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1.让学生从“我”写起,激发作文的兴趣,而后再将写法迁移到人物系列写作之中
“我”是学生最熟悉的,最易描写的了。为了消除学生惧怕作文心理,我每接新班级,要求学生的第一篇写人的文章,总是让学生写自己,写自己的外貌,写自己与众不同的性格,写自己最值得赞赏的地方……而后再根据教材要求写人物系列的文章。
2.让学生从仿写写起,增强作文的信心,而后再将写法迁移到叙事等系列写作之中
让学生长篇大论,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我们不妨让学生从仿写一句话练起,接着写一个片断或一段话,然后再仿写整篇文章,最后再按单元训练要求写。这样既降低了作文的坡度,又夯实了学生作文的基本功,而且增强了学生作文的自信心。如学了《白杨礼赞》一课中的“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难道……难道……难道……难道……”反问排比句式后,让学生仿写一组赞美人或事物的排比句。学了《幼时记趣》一课后,让学生写自己的童年趣事,最后再让学生按课本上要求写叙事性系列作文。
3.让学生从续写写起,培养作文的想象力,再将写法迁移到联想等系列写作之中
许多课文的结尾虽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续写下去,既巩固了课文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如读《甜甜的泥土》这篇小小说时,同学们对小亮的不幸遭遇都十分的同情并鸣不平,这时我就借势让学生续写,学生想象十分积极,结尾多富有喜剧性。有的结尾是小亮在大家的帮助下生活好了起来;有的结局是小亮的后娘受到社会舆论谴责后改变了态度。这样的训练,能为学生想象类作文打下坚实基础。
4.让学生从活动写起,激发作文的积极性,再将写法迁移到活动等系列写作之中
学生天性活泼,对参加活动往往都是乐此不疲。如果我们能将作文训练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学生的活动中,就能激发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如学生拔河比赛后,我让学生写《一次拔河赛》;学生春游后,我让学生写其中最喜欢的情节——野炊,而后再让学生写教材上活动类作文。
学生通过努力实践,学会观察,广泛阅读,作文就有了源泉与溪流,就有了写作素材与写作技巧,再加上循序渐进地写作练习,学生写作能力一定会会显著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平望第二中学(21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