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771

[ 仇巧玉 文选 ]   

览形直惆怅 闻声亦堪悲

◇ 仇巧玉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等情怀。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为之心神相系,在古典诗歌中录下了鸿雁的声影。下面以唐诗为例,赏析鸿雁这一意象的内蕴。
   一、引发思乡之情
   宋之问《题大庾岭》诗为流放途中所作,读来令人愁绪满怀,顿感凄恻缠绵。首联“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宋之问眼望长天雁群,想到明日就要过岭,一岭之隔,与中原便咫尺天涯,顿时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群雁北归有定期,而自己却远不及雁,不知何时能够返回。
   在王湾的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诗人托雁捎信: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归雁勾起了诗人内心幽深的想念。
   再看塞外的飞鸿:“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李益《塞下曲(其一)》),征人们目送远去的飞雁,唱着“燕歌”,歌声里有北国战士对家乡的深切怀念。雁儿已不见,征人仍在伫立眺望,似乎思乡之情也得到些许慰藉。
   二、引发思亲之情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沈如筠《闺怨》),大雁都回自己的故乡去了,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添人愁绪。诗中写的是思妇想念征夫的心情。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戍鼓”“雁声”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使诗人感物伤怀,引发思念之情。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自河南经乱……》),诗人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孤单的诗人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弟姐妹们。
   三、引发怀人之情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也似乎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挚友遇赦,诗人急盼音讯,故问“鸿雁”,这其中包含诗人对友人深沉的怀念。
   四、引发惜别之情
   送别诗中也常常出现鸿雁的影踪。如“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李颀《送刘昱》),诗人推想刘昱今夜大概可以停泊金陵江边了,那时,耳边会传来一阵阵凄凉的雁叫声。雁是合群的禽鸟,夜宿苇中时也是群栖的,群栖时一般不发声,如果发出鸣声,那一定是失群了。刘昱单身前往浔阳,无异于孤雁离群,那么夜泊闻雁,一定会联想到镇江的那些朋友。反过来,留着的人都思念刘昱,就不必说了。这里的“鸿雁”是诗人想象中出现的,而在送别诗中,此番想象中寄托的正是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李白《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宴席已到高潮,时近黄昏,白云飘向碧海,大雁从晴空飞逝,此番景象,隐隐衬托出诗人和友人们临别之际相依相恋的深厚情谊。
   “千里黄云白日薰,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一)》),这两句,直写目前景物,纯用白描。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有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惟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俱在此景中。
   五、引发羁旅伤感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是愁绪满怀。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鸿雁”是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由此景而生客中之愁情,合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写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实际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这首诗作于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的途中,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途中见雁,诗人即景设喻,叙事写景俱与情合。
   六、引发的其他情怀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李益《春夜闻笛》),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由雁及人,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愁怨。
   “边城暮雨雁飞低”(张籍《凉州词三首(其一)》),黄昏时分,边城阴雨连绵,雁儿在阴沉沉的暮雨天中低飞,而不是在晴朗的天空中高高飞翔,这给人以一种沉重的压抑感,象征中唐西北边境并不安宁。诗人抓着鸿雁低飞这一景象下笔,渲染边塞城镇荒凉萧瑟的气氛,含义深邃,意在言外。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叙写了行者和送行者的不同心境。说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正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他仍然乐观、开朗。而杜牧的心情是两样的,他“心摇摇然如悬旆而无所终薄”(《史记·苏秦传》),空虚无着,怅然若失。诗中“鸿”取其矫健高飞状貌,对比反衬诗人满腹愁情。
   雁这一意象常常与悲戚的情感相连,但有时也传达愉悦的情怀。比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此诗为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所作。诗人心情愉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使雁也极难得的有了一次担任欢乐天使的经历,它展翅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还与衔来美好团圆之月的君山互相映衬,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225700)

览形直惆怅 闻声亦堪悲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