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793

[ 陆静越 文选 ]   

古典诗词写作教学管窥

◇ 陆静越

   语文教学中若有艰难蜀道,那就是文言教学,而文言教学的绝顶风光尽在古典诗词。假如学而不用,诗词教学止步于临渊羡鱼,不免使文言教学有所欠缺。古典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创作古典诗词的兴趣,学习古典诗词的创作方法。
   《新课程纲要》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教育部主编《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其目的便是要打通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气脉,意义不可谓不远,当然,师生所下的功夫,也绝不可谓不深。然而多年以来,校园中能够深入探究古典诗词的学生仍是凤毛麟角,这也是文言教学的一个缺憾。
   究其根本,古典诗词教学中写作实践的长期缺失是关键。有些老师借口学生素质不高,干脆绕过写作这一环节,其实是害怕自己无法给学生正确评价,客观上加深了“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的教学困境。而古典诗词的写作尝试一旦变成“屠龙术”(《庄子·列御寇》),必将打消学生深入探究古诗词的兴趣。
   鉴于上述原因,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坚持学习古典诗词要诵读、欣赏、创作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学有所用,并且积极鼓励、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坚持把“写”这个教学环节融入学生日常学习中。通过长期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可以说,进行古典诗词写作,是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而进行写作教学的落脚点,最终是在古典诗词的创作实践上,下面就如何打好古典诗词写作的基础和进行创作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打好写作基础,可以从基本常识、文字技巧和诗歌意境三个方面入手
   1.基本常识
   古典诗词是古典文化的精华,中华艺术之瑰宝,要学习古典诗词写作,离不开文化之源。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文学巨匠不断激起斑斓绚丽的浪花,使古典诗词推陈出新,文思不竭。学习一旦离开了这一源头活水,古典诗词便成了徒具形式的标本、佶屈聱牙的符咒,当然既难学又难教。
   所以,要创作古典诗词,要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首要之处是将古代文化基本常识的教学融入日常的教学之中,只有在广泛涉猎基本常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感悟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
   例如:杜甫困居“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寒室中,却不以个人安逸挂怀,反而发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弘愿;白居易退居后,依旧心系百姓苍生,和道遇和尚一起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使险途变通津,实现了自己“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的心愿。古人这种心系“天下”、兼济苍生的思想,固然离不开唐朝雄厚的国家实力,但更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传统和兼容并举的思想内涵。招贤纳士的科举制度为读书人提供了一展才华的政治舞台,汉唐盛极一时的世界核心地位,造就了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视野,也成就了无法逾越的唐诗气象。
   可以说,诗词创作如果脱离了世界主人的视角,脱离了主人翁“优越感”的根基,再去谈兼济天下的理想,谈诗歌的恢弘之气,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再如: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描写,瞬间融化了家人思念的千年冰川,发端于汉朝“表纤手于微缝,庶见迹而知心”的愁绪(班婕妤《捣素赋》),如同漫漫江水,冲破绵绵岁月,直流进大唐的夜晚。假如没注意到《汉书》里“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的记载,就很难明白秦汉以来劳动人民生活的细节真相,自然无法体会“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的真情(孟郊《闻砧》),更难理解“断续寒砧断续风”意味了(李煜《捣练子令》)。
   2.文字技巧
   广泛诵读欣赏,可以让我们在写作时有更多的技巧选择和借鉴,在弄清背景、诵读体会的基础上,方能进一步学习文字的锤炼。从贾岛骑驴“推敲”的典故,到王安石“又绿江南岸”的趣谈,无不体现了古人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述技巧和娴熟灵活的驾驭文字的能力。
   遣词造句的灵活多样,对诗人来说,是源于丰富的词汇把握和慎重的选择。对初学者来说,如果不加引导,很容易产生妙笔天成、标准答案式的错觉,反而阻碍了学习创作。课堂上,我曾以“哭泣、拭泪”为例,举出多种表述方式,让学生自行比较。
   如王勃面对友人的分离,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展他的豁达,白居易用“深夜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描绘琵琶女凄苦的心境,陆游叹“泪痕红浥鲛绡透”表现对爱人无法长相厮守的怅惘,而林黛玉干脆直言“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一诉心中相思之苦。这些错落有致的句子,变化的形式,表达了一个相同的目地即怀人。这些诗句,或源于诗人主体观照不同,或囿于古诗词的韵律限制,各有千秋。所以,学生无论从意境深远来体会,还是从语意流畅来品味,都将得益良多。
   而炼字是“无一字无来历”的功夫,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文化史,一部哲学史。强调逐字琢磨,重在让学生认真体会每一个汉字的构成、内涵、韵律和美感,防止学生落入“识字文盲”的书虫陷阱。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可以让一些对古诗词感兴趣的同学,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中领略一字之差的奥妙。
   如一次有位学生读了屈原的《涉江》后有感而发,写了一段话给我,“嗟乎!山之高乎霁云难见其峰,海之阔乎藏龙难见其踪,人之心乎济远难解其意,子之衷乎自知何怨世人?”我很欣赏学生的才华和心意,也顺便帮她把两个“见”字改了,变成“山之高乎霁云难望其峰,海之阔乎藏龙难窥其踪”。一个“望”字,可以传达出极目远眺时的情态,一个“窥”字,可以表现出穷尽所观却不可得的心情。
   3.诗歌意境
   苏东坡说,“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古典诗词讲究曲径通幽的意境,而非刻板呆滞的记录。所以我要求学生写作时也要“意在笔先”。这绝不是指“意义”,更不是“义理”,而是化抽象为形象的“意境”。
   李白一句“危楼高百尺”已算离奇,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更是惊人,至于“白发三千丈”,夸张已到极点。那么,是不是需要计算一下百尺、千尺和千丈、到底孰长孰短,孰高孰低呢?当然不用,引导学生理解三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境也有相似之处就可以了。
   一旦以情为先导,以意为目标,那么只用最简单的物象叠加,也可以创设出丰富的意境,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模仿。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可以让人感受异乡游子对家乡刻骨的思念;而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面简单到了单调的程度,却把诗人那种身处绝境孤立无援的落寞之情传达得淋漓尽致;反之,“青箬笠,绿蓑衣”配上“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丰富靓丽的色彩,自然让人联想到一派世外桃源的和谐景象。
   意在笔先还有个最大好处,就是避免重复古人创意、不落旧文窠臼。例如:苏轼《永遇乐》写道“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寥寥数个物象已然把园林美景写得十分精美,值得学习,但如何超越呢?教学中,我写下了这样一句:
   白浪舞银星,荷底鸳偶,尽占乾坤风色。
   同样可以表现月夜荷塘的美景和心中的感受,同样是物象叠加,同样是荷塘夜色,然而意境却迥然不同。
   二、打好基础之后更要躬行实践
   学习创作古典诗词,就一定要勇于实践。酒徒刘三踏歌《大风》时,古诗流行,只输汉赋之雄浑;高适三人旗亭画壁时,曲词流行,只输唐诗之壮丽;柳永“无语凝噎”之后,杂剧蕃曲流行,却输宋词之精巧。所以古典诗词可以跨越时间,变幻形式,任何时代都可去学习。
   1.想让学生写,先要自己写
   我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布置的题目自己也做,并把自己的作品与学生交流,让学生看到,对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可以落到实处,绝非空谈,更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学生写作的条件需要主动创造,我不仅布置够一些课堂练习,逢年节时还鼓励学生写些应时应景的诗词,互相唱和。手机短信,祝福贺卡上简单的几句话,都可以变成一首首自创诗词,既可以让对方留下更深的印象,学生自己也能学以致用。
   例如一年春节,我给学生群发了一则短信《鹧鸪天》:
   岁末同守不夜天,大江南北共团圆,阖家举杯送金鼠,牛气携来五福全。辞旧岁,数丰年,衣暖食足自泰然,茧手挖得遍地宝,勤犊奋蹄不着鞭。
   很快学生就回了我他们自创的诗词短信。其中有一首还用到了我上课讲的藏头露尾的手法,将“祝你好运,新春情深”的祝福嵌在一首诗中,形式非常严谨。
   祝君又迎新,
   你我共惜春,
   好酒需怡情,
   运比南山深。
   2.对创作要勤于指导,善于指导
   诗歌是情感的流露,自然的表达,首先要有理性的积蓄,然后才有感性的升华。所以细节上没有必要过多干涉,应该尊重学生本意。但是在创作主旨和人生意趣等大方向上应该加以把握,同时在写作技巧等细微之处,给予恰当的指点。
   学生青春年少,身心和思想都是天天向上,因此“为赋新诗强说愁”确实不太合适。他们诗歌写作要积极向上,反映健康成长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和他们的成长相适合。
   如一位学生在习作中写:“欲折月中桂,几回梦难成”,态度略显消极。经过适当指导之后,他的另一作品《一剪梅》就比较理性了。
   疏风朗月浸夜阑,桐里秋声,心头缱绻。
   思绪竟如花影乱,匝地琼瑶,遍倚栏杆。
   归思堪比蓬莱远,迫近佳节,愧对苍颜。
   唯恐成绩是枉谈,满腹心事,一双冷眼。
   总之,古典诗词创作既要立足深厚的文化积淀,又要不断锤炼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既要求学生有创作的兴趣,更要求老师为学生提供创作的舞台。只有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感悟,在感悟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写作教学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翠竹中学(213026)

古典诗词写作教学管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