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进行素质教育就要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而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便是“导入”。教师巧妙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其想像力,把学生引入“欲罢不能,即竭吾才”的境界。所谓“教育不仅仅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往往具有一种魅力,去吸引人,去感染人,所以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好奇、自觉自愿的状态下学习。下面就结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谈谈课堂导入的情感培养功能。
一、用故事启发情感
好听的故事总能吸引住学生,引用恰当的故事导入课文不但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激荡的情感,而且能使之尽快进入课文所设计的某种境界中去。在讲《皇帝的新装》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这样一个人,一天他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走,迎面来了个富翁,嘲笑他说:“你脑袋上面那破玩意是啥,它也能算是只帽子吗?”这个人并不因此难过、自卑,而是反唇相机:“你帽子下面那是啥破玩意,那也算是脑袋?”这个人的回答多么巧妙,多么睿智!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对,是安徒生!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统治者对人民极度凶残,而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这么睿智的安徒生不可能沉默,他借助自己丰富的想像力,以锐利的笔锋对皇帝极尽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现在就让我们学习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故事导入往往会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极易使师生之间的思维产生共鸣,使课堂效果更佳。
二、用背景激发情感
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阅读诗文应该了解诗文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社会状态,即“知人论世”。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例如学习《示儿》这首诗,我是这样设计的:公元1210年的一天,有一位老人病卧在床榻上。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久将离开人世。为了祖国的统一,他一心要挥戈跃马血洒疆场,但都被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拒绝了。几十年过去了,山河依然破碎,而自己却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想到这里,他心潮澎湃地挣扎着坐起来,透过窗口翘首北望,不一会儿滴下了英雄泪。来到书案前,他哆哆嗦嗦地写下了一生中的最后一首诗:《示儿》。
这样导入,将作者介绍、写作动机、时代背景熔于一炉,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又提高了他们学习课文的自觉性,同时还能从作者的一生中汲取勤奋学习的动力。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关于背景的介绍都必须紧密结合课文,切忌喧宾夺主,反对华而不实。
三、用音乐调动情感
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用音乐导入,在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审美熏陶等方面可以发挥独到的作用。古今中外,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为我们的导入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七颗钻石》可以这样设计导入:首先让学生跟唱《爱的奉献》,随着音乐的旋律,同学们一边唱,一边感受爱心的伟大,一下子就进入所要学习的课文氛围之中。但要注意的是所选的音乐应与课文内容、思想感情一致。
四、用问题触动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囚绿记》可以这样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叙事散文——(齐读课题)。读完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学生们自然会提出:文章中的绿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囚住了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都会急于得到答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要读课文的欲望,在读中思考,并且会发现,作者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来赞美中国人那种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民族气节。他们会把自己的发现说给老师、同学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认知体系。如此导入充分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然,在导入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和过于复杂,应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宗旨。在设计导入中要知己知彼,既要了解学生情况,又要充分考虑自身特长,注意扬长避短,尽量采用方式灵活的方法导入。董政枢在《春觉斋诗话》中说,好的开头,“有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
总之,新课的导入犹如发动机,成功的导入具有艺术性、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能创造情景、营造氛围、调动情感、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整台机器的正常有效运转,它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作。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再好的导入方法,如果反反复复使用,不但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使学生感到厌烦。方法贵在灵活,不拘一格,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精心导入,以期达到拓宽学生思路、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向上情感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九龙口初级中学(224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