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的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也道出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蕴含的巨大潜能。语文教学是以阅读感知为前提的,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和应试能力的有效手段。
一、阅读的内容
1.读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情感道德的平台。因此,吃透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前提保证。很难想象,如果一个学生连教材的内容都未读完,又怎敢奢望他领悟教材的内容与主旨呢?有的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堂上不认真读,结果一问三不知,跟不上班级学习的步伐。久而久之,逐渐在学习中落伍,慢慢地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如果能做到课前略读教材,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再细读教材,研读教材,做到眼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材,就能在课堂上变得主动,且能就内容质疑,提高学习效果。
2.读题目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是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成绩的手段——考试,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仍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在很多的时候,成绩还是评定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在考试这场战斗中,能否取得优秀的战绩,以检验自己的语文学习成效,显得尤为重要。
在考试中面临试卷,要能沉着冷静读素材、读题目、读要求。认真研读题目的意向和内涵,是做好题目的前提,也是取得优秀成绩的前提。在考试后,经常会看到有些同学捧着试卷长吁短叹,后悔不迭,后悔的不是自己不会做,而是因为马虎,没看清题目要求,白白断送了很多分。例如,语文考试中作文占的分值越来越大,为避免出现写跑题、偏题的现象,读素材,读引导语,读要求,是写好作文的关键,特别是在重要考试中,这显得举足轻重。语文综合能力高,如果不认真读题目和要求,也会落得个小河翻船的下场,到头来只得望卷兴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做到冷静、认真,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成效的必要环节。
3.读课外书
语文学习仅凭教科书远远不够,还应该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指学生课堂以外进行的独立的自由的阅读行为,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组成部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能增加阅读量,拓宽知识面,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更能提高课堂语文学习成效。在我教过的两届学生中,那些成绩优秀的同学,无一例外都喜欢读书,读中外名著,读文学期刊,读科技书籍,知识面很广博。而成绩后进者,则见书就“头晕”,更别提课外阅读的兴趣与习惯了。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仅能积累知识,收获情感的体验,也为学好语文打下非常有效的基础。
既然“读”在语文学习中很关键,那么我们该怎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二、读法指导
1.教材的读法
教学中我们要做到课前读(预习),课堂充分感知。对于课前阅读,不要轻描淡写,简单交待。应该有明确目标,明确的要求,最好有一些相关习题以确保课前预习的效果。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保证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再次阅读感知,这对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自学中已做过阅读预习的同学,对文章的把握理解又加深了一层;对于那些学习被动,可能没按老师的要求做阅读预习的同学,这种阅读感知更为重要,这是他们课堂学习的前提。语文教学要照顾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当然,对于课堂阅读感知,老师还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进行阅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做好课前读,课中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2.题目的读法
针对学生在考试中粗心大意的读题问题,老师应当在平时训练时有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在平时教学中或在考后的试卷分析中,可以在提出问题后,多让学生思考一下:这个题目问了什么,包含几层,应从哪个角度入手做题等等,以此来告知学生读题的重要性。告诫学生,在做题时切不可轻率、冒失、急不可耐,题不读完,就在惯性思维的趋使下,慌忙答题,结果答得越快,错得越多,“欲速则不达”。一定要冷静地读素材、读题目、分析题目,以确保答题的方向思路正确。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想真正把教学效果展现在各个方面,正确地对待考试、冷静地审题,是重要的保障。
3.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课外阅读的优越性,了解课外阅读的意义。吕叔湘曾说:“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课外阅读的功效比课内阅读功效高,这几乎成为共识,因此要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必须进行广泛的阅读。广泛的课外阅读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包括搜集处理知识,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有重要作用,特别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具有特殊现实意义。
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就要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可用作家的伟大精神或顽强意志去激励学生;可用故意设疑法吸引学生;可用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法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等。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由鲁迅先生的童年介绍他的一生笔耕不辍,探索救国之路的革命精神。进而引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呐喊》等书,自然而然地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
再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就要培养学生选好书、读好书的能力。现代的书籍市场良莠不齐,大量的书粗制滥造,无智慧的书、消遣的书、功利性的书充斥市场。因此,教会学生学会大浪淘沙的能力,抵御低趣味书的诱惑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一本好书,可以带学生进入一个高尚的境界,同样,一本坏书足以让一个少年的人生轨迹偏离正确的轨道。
另外,还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先生的名言。所谓“动笔墨”应包括以下两个含义:一是阅读是要用符号在书上进行勾点圈画;二是经常写读书笔记。
阅读时,在书上勾点圈画的过程,就是搜索筛选信息、提炼重点的过程,也是咀嚼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语文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经常写读书笔记可以贮存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审美能力与写作素养。这对于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必须从细微处入手,严格要求,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石牌中学(21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