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讨论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如果把语文“工具性”的概念理解得过于狭隘、过于机械,有可能使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产生偏差,于是提出了语文基础性、人文性和技能性相统一的观点,丰富了对语文认识的内涵。但想做好语文教学工作,在深刻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度同时,还要抓住教学设计的主动脉,做好课时教学目标的编排。
一、编制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地位
教学目标的内涵,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即预期学生身心诸方面发生的变化。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教学的起始和归宿,是教学的方向和指标。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尤其是课时目标,是体现教师素质及其成熟与否的标志,是教师基本功的一面镜子。教师理解大纲的程度、对教材的熟练程度、业务能力的强弱均可从他编制的教学目标中体现出来。教学目标的编制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制定教学目标好比抓住了教学设计的牛鼻子。有了它,教学就有了方向,就减少了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学设计就水到渠成了,为设置课程开辟了道路。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编制教学目标也是很重要的。目标是人们期望达到的结果,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启动、导向、激励、调解等心理功能。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学习者所要达到的目标意念。教学活动开始时,明确而具体地向学生提出教学目标,能激起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学习动机,形成期待心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目标行为的效率明显地高于无目标行为。让学生知道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美国的奥苏伯尔说:当一个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
编制教学目标对语文科尤其重要,语文教学是由教师带领学生解读一个个文本(课文)来进行的,语文教材对教学目标没有大致的规定,它本身没有明示通过这个文本的解读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目标需要教师来编制。如果盲目地教,教师心中无目标,也不懂得这篇课文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学生跟着老师稀里糊涂走一遭,收获肯定不大。布鲁姆曾说:如果不想在不甚重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要使学校工作受到某种计划的指导,明确地认定学校或教学单元的主要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看来,把“编制教学目标”说成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一点也不过分。
二、编制教学目标中的一些偏颇做法
第一种做法:无教学目标。有研究指出,只有28%的教师,在教学之前会先探究甚至考虑教学目标。大部分教师,都是先大略决定教学的内容,然后再决定学生的活动。
第二种做法:教学目标笼统、不具体。如有些教师编制教学目标就是“借鉴课文的写法”,至于什么写法则不明确,这种写法的特点自己不清楚也不讲解,这样学生很难迁移过去。
第三种做法:教学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教师编制的目标,学生使出浑身解数也达不到,形成一种挫败心理,影响语文学习兴趣。而目标又定得过低,又使学生得不到发展。
第四种做法:教学目标定得千篇一律。每一篇课文都是知道时代背景、字词读音及释义、主题及写作特色。这样学生学语文学得也就死板,语文素养的培养成了一句空话。
第五种做法:教学目标只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只是自己知道,学生压根不知道。
三、如何编制语文课时教学目标
1.编制教学目标的依据
依据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在编制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心中有“课标”,根据教材的特点来编。内容难懂的,侧重理解;语言精美的侧重诵读,加强积累;写法有特色则学习写作。
依据二是学生实际。在编制教学目标时一定要顾及学生的情感、能力、知识基础、生理、心理特征等。
依据三是教师个性。你的个性擅长哪方面,尽量把最优秀一点传给学生,在教学设计中突出这一点,给教师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依据四是教学模式。一定的教学模式会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选用的教学模式不同,应编制不同的教学目标。
依据五是教材编者的提示性文字和课文后的思考练习。
总而言之,在编制教学目标时不能盲目,至少应考虑以上五方面。
2.编制教学目标的原则
首先是科学化原则。其一要全面。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到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编制教学目标。也就是说,课时教学目标应该有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养成的目标,当然,应根据课文、学生实际,教学需要有所侧重。其二要适当。教学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适当,教学目标的确定能兼顾各类学生,使每个学生通过跳一跳,摘到“最近发展区”的果子。使基础好的学生吃饱,基础差的学生有所得,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其次是系统化原则。如果忽略系统化原则,仅着眼于各章节目标教学,逐一发挥个体功能来提高教学质量显然是很不够的。在编制教学目标时,应多研究“课标”对知识、能力、习惯、方法等的规定和教材体系如何将规定转化为一个个要点,然后再把要点分解到不同年级不同单元,不同课文和课时中,从而形成循序渐进、相互衔接、不断积累、螺旋上长的系统。
再次是具体性原则。编制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学习结束时达成的行为变化来具体描述,即经过学习后,学生会作什么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是掌握了解还是运用,应说清楚。如分析“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到底要学生认识到批判的对象是杨贵妃,是唐玄宗,还是追求享乐的封建统治阶级?要具体说清楚。
3.教学目标的表述及展示
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是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应该理解什么,应该会做什么,其主语都是学生。但因为行文时往往省略,在表述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意三方面:第一、学生是行为主体;第二、行为内容一定要具体;第三、行为结果一定要表述准确,到底是在了解的层面还是在理解的层面,是在体会的层面还是在运用的层面,一定要表述清楚。
有了教学目标,何时展示如何展示,在编制时也应有所考虑。一般来说在授课前教师书面或口头展示是最常见的,但是每节课都这样显然是不行的,其实教学目标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的有利时机分步揭示,也可以在小结时出示。至于展示的方式可以口述、板书、投影、行为或藏在教具中。
综上所述,在编制语文课教学目标时,要深知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地位,熟知编制教学目标的依据和原则,理解教学目标的特性,科学表述教学目标,力求教学目标优化,那么教学设计就不会走弯路,就抓住了教学设计的关键,语文课的教学效率一定也会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省连平县上坪中学(5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