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最让人头疼的是素材的缺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语文课本中有效地挖掘素材并巧加利用。
一、掘出精妙善储备
初中课文有180多篇,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或忧国忧民,体现关心民众疾苦之情怀;或正道直行,保持高洁之人品;或胸怀大志,追求理想之执著;或几番坎坷,饱尝人世辛酸之历程……这里有逆来顺受,被逼无奈最终走上梁山的林冲;有欺软怕硬、甘当走狗的奥楚蔑洛夫;有奸诈的曹操,聪慧的杨修等。这些人物以及他们的种种事迹,都是极好的写作素材。若能提炼出来并加以拓展,灵活地加以变换,就更是珠玑处处了。由于我们平时不注意,少思考,欠梳理,不整合,使得很多有用的材料闲置,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
应该如何发掘并有效地加以提炼呢?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直接收集:确立主题,分门别类进行梳理
应该做写作上的有心人,留意各种素材,并将从课本里得到的素材分门别类进行梳理和归纳。很多内容实际可以直接作为素材进行储备,这些素材或针对人生,或关乎学习,或反映自然,或透视社会。
如读书学习类:⑴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⑵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父母亲情类:⑴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藤野先生》)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游子吟》)
2.间接提取:依据意思,合理提炼归纳
有的素材需要进行加工提炼,或直接结合课文内容提取,或两个乃至几个综合在一起,这样,便可以取之不竭了。这样的篇目很多,如成长主题:《孤独之旅》、《再塑生命》、《丑小鸭》;追求主题:《日》、《月》、《海燕》、《行道树》、《人生寓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的文章内筛选出各种可以运用的素材。
如读书学习类:仲永虽然天生英才,但由于缺乏后天的努力,难免让人一伤。追求抱负类:历史上无数的英雄豪杰,他们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抱负,陶渊明无意仕宦,挂冠而归,宁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享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乐趣,虽还未离去已经期盼着“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一材变多材,一题有多材
很多时候,同一则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变“一材”为“多材”,一材多用。当然,这需要深入挖掘的功夫,但能够把有限的材料灵活地变为无限的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我们针对《隆中对》一文,若从诸葛亮的角度看,他具有雄才大略,敢受任于危难之中,助刘备成大业,可见人才的重要;若站在刘备的角度审视,不正是因有了茅庐三顾,才使自己可以如鱼得水吗?由此见出礼贤下士的重要;假若再换一个角度,从徐庶这一方看,他举荐诸葛亮给刘备,一方面使诸葛亮得以施展抱负,另一方面也让刘备得以成就霸业,这当然是体现出慧眼识才,举荐人才的重要了。
课本,无疑是一座提供写作素材的宝库,注意结合实际加以整合积累,可以让我们的写作取之有处,用之游刃有余。当然,课本并非写作素材的唯一来源,我们还要力所能及地拓展素材积累的渠道,从“自我生活经历”中积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从“社会生活”中积累,从而让我们的素材更丰富,也更独特、新颖。
二、巧于利用做华章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把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信手拈来,并灵活地运用于我们的文章之中,不失为一种简便、迅捷而十分有效的手段。那么,该如何运用呢?
1.巧妙引用,灵活穿插
在写作过程中,把积累的素材直接引用或者加以变化,可以让文章文采飞扬,意趣横生。
下面是学生作文中引用教材的片段:
在这样的时刻,这样的时候,我们都激情澎湃,禁不住高声吟诵起那充满自信的诗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几十年前鲁迅曾有此一问,我们现在完全可以给出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会失去自信力,过去是,现在是,永远是!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不会畏惧,也不能畏惧,因为我们拥有足够的自信,我们拥有战胜困难的力量。
⒉寻找契合点,合理拓展,一材多用
一“题”积累多材是为了避免单调,让写作选择余地更大。如何做到“一材多用”?首先是使材料能够“活”起来,因为活,材料变得灵动,“一材”自然可以当作“多材”用。这实际上对材料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面对同一则材料能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举一反三。其次,使用材料的方法也要“活”起来,变“一个”立意为“多个”立意。即用发散性思维对素材进行多角度联想,从而找到课文素材与写作话题之间的契合点,当然,立意要自然贴切,用材要不露痕迹。
⒊演绎故事,谱写新篇
借用课文中所出现的一些人物,精心揣摩原文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他们的语言风格,借助一系列的想象,把故事与现实生活相嫁接;也可以放大文章中的某些细节,演化成文;亦或合乎事理发展地去“节外生枝”,打造一片独特的天地;当然,变换叙述的角度,续写新的情节,或表达与原文不同的内容,进而谱出新篇,也是可以的。
这种对课文素材的利用难度相对来说要大一些,但也更容易出奇制胜。如:愚公新编,智叟传奇,新桃花源记等,应该都有可以发挥才智的可能和空间。
⒋活用素材,观点出新
历史值得尊重,不可戏说;文化应该尊重,那是精神的源流;原著必须尊重,别人的成果不容玷污。但同时,在尊重的基础上,也可以放手,可以尽情释放才智,不受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不受他人思想的制约,大胆而勇敢地向传统的观念发出自己的质疑,进而阐发属于自己的全新的、发人深省的认识,从而达到对课本素材的创新性使用。你可以独具匠心,从不同角度把一些与自己要表达的立意有共同点的名人名言进行恰当的组合,穿起珠玑;也可以恰到好处地引用或化用名人典故、词章,从而令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样,文章的文化含量就会增加,人文精神便可得以张扬。类似灵活而富有创造性的例子在优秀中考作文中比比皆是,正是得益于这些出自课文的素材,得益于对其灵活、创造性的运用,从而使得这些文章能够从成百上千的中考文章中脱颖而出,赢得考场作文的胜利。
实际上,作为素材的运用是灵活多变的,不必拘于一格,不必囿于一式,要善于综合运用,唯有如此,我们的文章才更容易出彩,更加亮丽非凡。俗话说:“长袖善舞,多财善贾”,我们从课本中挖掘素材,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同时,还做到了善储、巧用,既解素材缺乏之困,又为写好文章创造了条件,可谓一举多得。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皋埠镇中学(31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