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教学《故乡》一文时,课堂上一位学生的提问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学生提出,《故乡》中写“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近三十年了。”“但从此再也没见过面”,这说明“我”跟闰土应该有近三十年没见面了。但文章在写到闰土的儿子水生的时候又说:“这正是一个二十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项圈罢了!”那么“我”都快三十年没见闰土了,又怎么可能知道二十年前的闰土是什么样子呢?何况,二十年前的闰土应该有二十多了吧,他又怎么可能和十来岁的水生相仿呢?这里应该是一个笔误吧?
仔细一推敲,还真是有矛盾。我不禁为他这种“不惟书、不惟上”的质疑精神而叫好。《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它要求教师既重视以认字技能为重点的认字目标,又要关注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发展目标。敢于怀疑、勇于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让质疑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成为素质教育课堂的灵魂。
一、营造质疑氛围,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1.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语文课是说的艺术,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语文课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让学生在课堂中开口说话,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关键。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多搞些语言表达类的训练,如演讲比赛、故事会、辩论赛、口头表达训练等,让学生学会自我表达,教师应把更多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在每一堂语文课中充分得到说的训练,学生能说,才能更好地提出质疑。一堂45分钟的课,学生表达的时间如能有25分钟左右,这样的课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了。
2.质疑起点要低
语文课堂的质疑可从多方面入手,但起点不可太高。语文课重在积累与运用,教师可以从字词的角度多要求学生质疑。比如在某个学生朗读时可让其他学生从字词、读音、朗读的情感方面提出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提高辨别能力。低起点的质疑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学生在课堂中有了良好的表达能力,能说会道了,质疑的内容才能确实地表达出来。
3.质疑要凸现学生个性
学生个性化的质疑,教师要多加鼓励和肯定,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让学生充分展现质疑的个性,在日常的文本教学中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质疑,这些质疑可以对文本、对同学,也可以对老师,让学生在质疑中提高各方面的素养。笔者在教授《奇妙的克隆》时设计了以下的问题:你赞成科学家克隆人吗?有学生这样说道:“我赞成,克隆出来的我可以让我更漂亮些。”有学生马上质疑道:“克隆是同一祖先,无性繁殖的,人怎么会变得漂亮呢?”这一学生的质疑把克隆的本质很好地表达了出来。学生是有个性的个体,提出的质疑教师应多加以鼓励,有时教学的亮点也往往体现在学生个性化的质疑上。
二、丰富质疑方法,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1.从文章题目处质疑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对文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加深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学《心声》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说:“看了这个课题,大家想到了什么呢?”学生经过思考后纷纷提出问题:“李京京有什么心声?”“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声?”“如果他的父母听到了他的心声,该怎么做?”等等。当学生们怀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时,他们发现课本离他们是如此的贴近,理解起来是那么的轻松。
2.从特殊标点处质疑
标点虽小却含义无穷,很好地理解标点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文章内容有着不可忽略的辅助作用。如《故乡》一文中,当“我”见到了将近三十年没见的闰土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啊!闰土哥——你来了?……”这其中,几个标点的用法可谓是含义丰富,令人回味无穷。一个感叹号表现出“我”看到中年闰土与记忆中的闰土判若两人感到的震惊,也表现出对闰土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懑。破折号延长了语音停顿,反映出“我”当时又惊又喜,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的复杂心理,只是简单地说了声“你来了”。后面用了一个问号,说明“我”当时简直要怀疑是否是闰土,以致很多话堵在嘴里无法说出来。
3.从看似矛盾处质疑
有时候我们会碰到一些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但那往往是作者精心安排的,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如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看起来这里的“大约”和“的确”是一组表意上的矛盾,但正是这个矛盾的表达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一个“大约”隐含着社会的冷漠,一个“的确”又表现了孔乙己在这个冷漠社会中死亡的必然结局。
三、养成质疑习惯,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1.将错就错,引导学生质疑
在日常教学中,师生双方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如在教学字词时,“煞费苦心”中的“煞”应怎么读,好多学生读成了“shà”,这时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应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提出质疑,教师可以这样说:是“shà”还是“shā”同学们意见不一,大家动手去查字典,让我们确认一下吧!查到以后还可以让学生解释这两个不同读音的意思,这样一来就可以加深学生们的记忆,让学生在质疑中纠错,得到共同的提高。当老师出现错误时,其教学机智就显得很重要了,不能让自己的错误随即溜走,不妨来一下将错就错,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这种质疑并不影响师道尊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学生学会挑战老师,不迷信权威,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2.培养“挑刺”能力,挖掘学生质疑潜能
语文课堂教学是着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学生的挑刺能力其实也是语文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的学生太依赖教辅用书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好多都有现存的答案,学生的思维被大大地束缚了,有些辅导用书上的错误答案,学生都照搬照抄了。面对以上的现象,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挑刺能力。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故意设计几个错误的地方,不露神色地开展教学,开始我们的学生可能不太注意,教师应适时启发,而且应把这样故意出错的教学方法坚持下去,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的挑刺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如果教师再加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将会更高。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培养,这就需要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课堂质疑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我们来说,这虽说是任重而道远,但也属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姚北实验学校(315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