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5期 ID: 143218

[ 杨华当 文选 ]   

如何构建动态的语文课堂

◇ 杨华当

  新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的功能,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构建新的动态课堂。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动起来
  
  课堂教学只有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学语文就是要学习生活中需要的语文,按真实生活学语文,到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语文教学比起其他学科教学有较好的灵活性,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很好地体现“可动性”。
  实践性强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动”。比如一次语文课,我组织学生到市场调查采访,然后写一篇通讯,很多同学对市场的一些问题作了如实记述,如“吃啥有啥”、“乱摆乱卖没人管”、“菜价低菜农愁”等。这次活动课,同学们表现活跃,不但学会了调查,练习了写作,还明白了“写作处处有材料,只要做个有心人”的道理。
  需要性强的内容应该让学生“动”。如初中毕业时,很多同学都互写留言,这时我上了一堂《赠你一言》的语文课,让学生收集和撰写一些富有人生意义、积极向上的格言妙语,结果,这节课学生热情高涨,交流活跃,不但学到了很多语文知识,还受到了激励和教育。
  竞争性的内容更应该让学生“动”。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竞赛着重考查的是突破性思维方式,所以一些平时看起来学习平庸的学生,到了竞赛场上却如虎入羊群,不喜欢的事情也喜欢,枯燥的事情也觉得有趣。
  
  二.加强指导,大胆放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真正参与,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活动”,自己的课堂,从而真正动起来。
  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可将一些简单课文的教学交给学生,让他们搜集材料、设计教法,甚至让他们当一回老师,而教师只是指导、完善、补充。笔者所在学校的一位老师曾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了一节《伯乐相诗》的教学课,学生设计了“荐诗”、“诵诗”、“品诗”、“评诗”等环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更应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一展身手。课堂教学重在过程,只要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动脑、动手、动口,那么即使他们在某些方面表现欠缺,这节课也是成功的。在执教《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开始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同学们猜猜,今天我教这篇文章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学生们为了显示自己揣测老师的心理比其他同学要准确,认真阅读课文,然后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测结果。对于学生的一个又一个结果,老师赞许地说有点接近了。学生就是这样不断的提出问题,并不断地相互间协同解决问题。待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解决了,我才说出:“我要问的问题是读了这篇课文,‘酸甜苦辣’你是哪一味?”学生便又根据自己的体验回答了自己的看法。这节课老师讲得很少,但却解决了不少问题。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乐意动起来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实践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教师要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探索的过程,就要重视这一过程的设计,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充分的体验。
  创设一种好的情境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动”的欲望。面对单调、死板、乏味、枯燥的语文课堂,我们可以通过渲染情境、再现情境、诠释情境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他们心灵的窗户,点燃他们思考的火花。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课前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让学生在大气磅礴的歌声中感受梁山好汉的侠义之气,将学生领入学习的氛围,并利用多媒体展示鲁达的形象,通过音乐、图像,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创设学习情境,这样自然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视之”就是这个道理。
  创设情境,教师要精心准备教学内容。要利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动作、情境渲染、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等方法,激起学生想看看、说说、做做的强烈愿望;当然也可以带学生到社会、大自然的情境中,营造一个学生“乐意动”的氛围。一次作文课,我要求写一篇“记一次活动”的文章。布置这次作文时,我突然想起上周举行的全校广播体操比赛,于是我从科教馆借出这次比赛的实况录象,重点播放本班的比赛片段,好奇和惊喜立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激起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四.巧选形式,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让学生全体动起来
  
  使用新教材后,教师常常有课堂面貌焕然一新的感觉:现在的课堂气氛非常激烈,同学们各抒己见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讨论问题有时激烈得像开辩论会一样。但也有不少学生提出要求,希望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是相互的,不能局限于教师问、学生答这一种形式,应该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教学相长”的古训启示我们,教师只有经常倾听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感受,才能逐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也才能摒弃“教师本位”的意识,实现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
  语文课一定要避免那种仅仅“尖子生表演”的场面,应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语文课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阅读欣赏、口才培训、表演品评、调查观察、写作训练等,这些内容本来就为学生提供了人人都能“动”的机会,教师就应从这些角度出发,精心准备教学内容,灵活处理教学过程,让学生都参与进来。比如指导写作《从〈马说〉说开去》,我不急于让学生先写,而让他们先说,就“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展开辩论,使之先打开思路,广纳材料,抓住重点,然后有理有据地分析,最后才进行写作。
  
  五.优化结构,让学生全程动起来
  
  “讲”是语文教学研究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精讲”,应该增加学生参与的时间,使之占一节课的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这样一条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其中深刻的内涵,足以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学生多动、多做的重要性。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为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处于“动”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课堂教学程序,优化课堂结构。例如,学习《威尼斯商人(节选)》时,我组织学生排演这场戏。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以学生自由组合排演为主,特别鼓励“学困生”参与。接下来,让学生谈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的人说“夏洛克是民族、宗教矛盾下的牺牲品”,有人说“夏洛克是个自私、贪婪、凶恶的人”,也有人说“鲍西娅是智慧的化身”……整节课在学生的活跃中开始,在学生的欢乐中结束。由此看来,只要我们留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活力,就能够让他们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
  叶澜教授说得好:“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课堂教学是师生的生命所在,是师生探索、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活动。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为这种价值的实现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得到自由、充分的舒展。我们的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努力朝着这个方向迈进,超越自我,超越过去,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构造新的语文教育平台。
  
  杨华当,语文教师,现居湖南新宁。本文编校:洪 鸣

如何构建动态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