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难句试解
1. “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
“它”当然指思想。“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指宇宙的无穷无尽。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是“思想水平”,因为如果我们不提高它,就等于放弃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所以说“才必须”。
2. “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好好地思想”为什么是“道德的原则”呢?因为思想是人的根本,不好好思想就是不尊重人本身,就是对人高贵本性的污辱,就不符合“道德的原则”。
3. “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
人就是人,他没有天使般高超、高尚的思想;也不是像禽兽般无知、愚昧。——这里的“禽兽”应该侧重思想认识而言,可能不是“卑鄙无人性”之义。人应该努力向天使靠拢而远离禽兽;只是我们的思想还有缺陷,我们有时还是会如禽兽般无知、愚昧,这当然“不幸”。
4. “它一定得具有出奇的缺点才能为人所蔑视;然而它又确实具有,所以再没有比这更加荒唐可笑的事了。”
思想是“可惊叹的、无与伦比的东西”,但它同时却又具有本身难以克服的缺点,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5. “然而,这种思想又是什么呢?它是何等的愚蠢啊!”
有缺点的卑贱的思想,简直就是对“高贵”思想的玷污;没能好好利用高超的思想,却让思想堕入卑贱的泥潭,是谓“愚蠢”的。
6. “人的伟大之所以为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可悲。一棵树并不认识自己可悲。
因此,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为可悲,却是伟大的。”
因为人有思想,所以他能认识到自己的可悲,这是人之所以伟大的原因。——这里的“可悲”从上文看来,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肉体的脆弱,二是思想的卑贱。——本文虽是断章结构,但段落之间并非没有关联。
第二句中,“认识(自己)可悲”相比“认识我们之所以为可悲”层次浅些,我们知其然,但还没有进一步思考所以然,所以还是“可悲的”。如果我们能去反思“之所以可悲”,那就能体现出思想的“更伟大”。
这两句中有五个“可悲”,前三个及第五个“可悲”指的都是前文的“肉体的脆弱、思想的卑贱”;第四个指的是没有反思的思想。这两句中还有三个“伟大”,前两个指“会思想”,第三个应该是“更伟大”,指的是“会反思”。
7. “这一切的可悲,本身就证明了人的伟大。它是一位伟大君主的可悲,是一个失了位的国王的可悲。”
“一切的可悲”仍然指的是“肉体的脆弱、思想的卑贱”,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证明了人的伟大”“树并不认识”的。“它”指的是“人的可悲”。我们有了思想,就拥有了超越无知、愚昧的高贵力量,就足以成为高于自然界的“君主”或“国王”;所以,即使是“人的可悲”,也是“君主”或“国王”的可悲;因为他有思想,因为他曾经思想过——无论它是“伟大的”还是“失了位的”——“伟大”喻指“拥有高贵思想”,而“失了位”则喻指“肉体消亡”或“思想卑贱”。
二、 全文思路
从全文来看,共有6节10段,节、段之间虽然思想跳跃,但却也不是散乱无章,都围绕“人的思想”展开。段落之间能形成层进的逻辑,1至4段,侧重表明“思想形成人的伟大”;5至7段,侧重讲人的思想有缺陷;8至10段则指出,思想虽有缺陷,但依然伟大。可用表格表示如下。
[层次\&段落\&内容\&1\&1—4\&思想伟大\&2\&5—7\&思想有缺陷\&3\&8—10\&思想依然伟大\&]
三、 继续思考
帕斯卡尔(1623—1662),十七世纪天才的思考者;我们今天来看他的思想,仍然能得到很大的启发;循着他的思路,或可在他的基础上再作思考,来表达对这位思想者的敬意。
1.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
这句话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苇草不能思想。可谁能证明呢?人的思想导致了一个极大的问题,那就是人轻视了万物,而把自己看作地球上的唯一高级物种而沾沾自喜。庄子曾曰:“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2.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我们不能这样自以为是,我们有什么理由证明我们的高贵?是“我们知道自己要死亡”吗?但这动物似乎也知道。是“人知道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吗?作者未免把每个人都看得太过高级了。许多人的思想仍处在一种混沌状态,他们甚至对自己的生活都不了解,何况宇宙?帕斯卡尔指的“人”,大概是哲人或先知者吧。“宇宙对此一无所知”,真的是这样吗?人并不完全了解宇宙,这样说可能只是人用自己卑微的思想去揣测宇宙。或者可以说,人的思想即宇宙思想的一部分,人的存在即宇宙存在的一部分。因此,作者也没必要把人和宇宙对立起来;否则,思想的尊严又在哪里?
人能凌驾于控制他外在生活的不可抗拒的世界,以绝对自由的思想去审视、认知、创造,甚至可以在想象的熔炉中再造一个宇宙!这是我们所认为的思想的尊严;思想,使我们逃离宇宙的束缚,成为自由的人。
3.“因此,认识可悲乃是可悲的;而认识我们之所以为可悲,却是伟大的。”
人的可悲并不在于认识自己可悲,而是明明身处极大的令人厌恶的可悲之中却毫无察觉,还洋洋得意地指责他人的可悲。真正值得我们佩服乃至尊敬的是认识自己为什么为可悲而且内心谴责自己,从而改变自己。
也就是说,认识自己可悲并不可悲,认识我们之所以可悲也不可悲,可悲的是认识了“可悲”和“之所以可悲”却可悲地自认可悲而不拯救自己于可悲。
(浙江省瑞安中学;3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