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224

[ 刘祥 文选 ]   

每一个文字,都有生命

◇ 刘祥

  【教材解读与教学设想】
  《登高》是高中语文传统名篇。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将其放置在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的“诗从肺腑出”模块内,目的在于借助千锤百炼的文字,帮助学生建立起锤炼语言、精妙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习该课,自然需要紧扣诗歌字词展开,在字词的玩味中,一步步走进诗歌的整体意境,一步步感受诗人的独特情感。
  教学中,将采用“走近作者——走进文本——走进文化——走进心灵”的主体实践性阅读法,以教学内容的板块推进,带动起整首诗歌的学习。先立足宏观感受,再强化细节赏析,最后回归到宏观领悟。如此,学生才能真正进入诗歌中,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
  
  【教学目标】
  古典诗歌的学习,固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以鉴赏为主要目标,但更需立足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分析把握诗歌意义与文字呈现间的复杂关系。因此,本课时的核心教学目标,就是细节鉴赏中的意象分析。此外,适当的诵读、讨论、拓展,均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因而也纳入本课时的拓展性教学目标中。至于背诵默写等基础性目标,则安排在课余时间落实。
  
  【教学过程】
  一、 走近作者,感知诗歌情感
  师: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诗歌《登高》。《登高》在杜甫诗歌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一个位置。明人胡应麟评价其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歌,可以说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创作风格的极高成就。
  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他,7岁学诗,15岁时,便名振洛阳。他,胸怀壮志,凭了“一览众山小”的胸襟气魄,一步步登上了诗歌的巅峰。然而,他却又一生坎坷,空怀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四处奔走,终身失意,始终无法敲开高层统治集团的大门。
  他,青年时壮游天下,豪情万丈。壮年时困守长安,报国无门。中年时遭逢乱世,历经磨难。(音乐起。二胡曲《江河水》的旋律轻轻飘荡在教室里)现在,他老了,病了,他居无定所,只能随了一叶扁舟飘零于凄风苦雨的江湖中了。他又会怎样了呢?他的壮志还在吗?他的雄心犹存吗?国家的命运、人民的苦难,他还会一如既往地关注吗?在这个九月九的重阳之日,杜甫拖着病躯,一步一步地登上了山峦,登上了我们的心灵。
  (师配乐范读全诗,营造意境,渲染氛围)
  师:在老师的朗读中,你体味到了什么样的情感?这情感从何而来?是老师的刻意营造,还是诗歌本身固有,或者是兼而有之?
  生1:一种悲凉、凄清的感情。
  师:你的这感情从何而来?
  生1:从诗歌的意象中来。诗歌所选择的急风、高天、哀猿、青渚、白沙、落木等景物,渲染出这种悲凉与凄清。
  生2:诗歌的气势比较开阔,有一种悲而不伤、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
  生3:感受到了一种悲壮。
  师:悲在何处?壮又在何处?
  生3:悲在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功业无成,壮志难酬。壮在雄心不老,斗志犹存。
  师:你从哪儿读出了雄心不老、斗志犹存?
  生3:“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气势。
  师:“不尽长江滚滚来”怎么就有了雄心不老的气势呢?
  生3:……
  师:一种主观感觉?
  二、 走进文本,凝听文字背后的心动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构建形象
  师:诵读,就是心与心的交流沟通。现在,你能透过这56个汉字,聆听到诗圣的心跳之声吗?你觉得自己读懂杜甫了吗?请用你的心去静静品味诗歌,用心感悟诗人的情怀吧。
  (学生静静默读两分钟)
  师:这一遍的默读,在和杜甫的心灵交流中,你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4:杜甫虽然遭受困顿,承受着巨大的灾难,但是他绝不向灾难低头,始终渴望着把自己的才华贡献给社会,渴望着建立不朽的功业。
  师:嗯,进一步感受到杜甫的建功立业愿望和忧国忧民胸怀。
  生5:杜甫虽然处在逆境之中,但始终不放弃不抛弃。
  师:阅读,不但需要读懂作者,还需要读出自我。我们阅读《登高》,除了要读出建功立业,读出永不放弃之外,还应该想到我们可以从诗作中汲取一些什么样的营养成分。这些,都是阅读中应该思考的。下面,结合刚才建立的理解,咱们再自由地、轻声地吟诵《登高》。
  (生自由吟诵)
  师:你心中的杜甫的形象开始清晰了吗?是什么样的形象?
  生6:我感受到了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诗人形象。
  生7:我觉得杜甫的形象还不够清晰,还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
  师:看来,还需要进一步诵读。大家还愿意诵读吗?这次咱们再齐读《登高》,要把杜甫的形象装在自己的大脑中,甚至要将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着这登高的人就是自己。
  (师生齐读)
  师:你们评价一下刚才的齐读,好吗?优点是什么?还有什么不足?
  生8:读出了杜甫的沉郁风格,比较符合诗歌的凄凉氛围。
  生9:颔联只读出了一种悲凉,未体现出一种悲壮。
  生10:尾联可以再慢一点,最好能读出一种无穷无尽的回味,就像山谷回声一样。
  师:三位的点评非常精当。齐读,大家要保持节奏的一致,难免就相互制约,发挥不出最好水平。下面,咱们再来一次诵读。这次,咱们自己读自己的,用自己的理解去读,不要关注别人如何读,好吗?请同学们转换身份,你就是杜甫,你就是满腹经纶却壮志难酬的杜甫,就是身多疾病却百折不挠的诗圣。你在这个重阳日,拖着病躯登上高台,这诗歌就是你生命的呐喊,灵魂的抗争。请大声诵读。
  (生自由地大声诵读)
  
  (二)紧扣情感,理清主线,品味境遇
  师:这次有什么样的感觉?是否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在反复诵读中,我们已经可以大体把握住《登高》的感情基调:悲(板书)。我们说,悲凉是基本基调,悲凉之中还有雄壮。诗歌是如何表现这种悲的呢?直接写悲的句子是——
  生杂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师:古人评价此联时,认为它写出了八层悲凉,会是哪八种悲凉呢?大家结合具体的意象数一数。
  生杂答:秋、作客、常作客、万里、病、多病、百年、独、登台……
  师:数数看啊,——因秋景萧瑟而悲,因作客异乡而悲,因常作客而悲,因离家万里而悲,因病而悲,因多病缠身而悲,因年高而悲,因孤独而悲,因登台而悲,已经九个了。了不起,咱们比古人还多发现了一层悲凉。咱们看看古人说的是哪八层悲。
  PPT展示:
  [宋]罗大经:“万里”,地辽远也;“悲秋”,时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也;“独登”,无亲朋也。
  师:一个14字的句子,却通过层层铺垫,表现出了如此多的悲凉,它所呈现出的悲凉的深厚、绵长和渺远,实在可以称得上是字字精妙、字字传情。除了这个句子外,还有什么句子,也是直接表达悲凉感觉的?
  生杂答: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尾联和颈联的八层悲凉相比,有什么样的不同?
  生11:颈联表现的悲凉,是写实,写眼前。尾联表现的悲凉,应该是虚实结合,有时间跨度。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11:颈联的漂泊万里、作客异乡、年高多病、孤苦无依,是立足眼前的处境而言的,尾联则是把个人悲苦和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这样,悲凉便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三)赏析物象,把握细节,炼字炼句
  师:你说的非常精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板书)漂泊万里、作客异乡、年高多病、孤苦无依;国事艰难、心怀苦恨、穷困潦倒、浊酒新停。前者,来自于诗人内心的个性化感受;后者,则更多来自于艰难的时世。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还是诗人直接呈现给我们的情感,除此之外,首联和颔联又是如何表现悲凉的呢?
  生杂答:景物。
  师:这两联以写景为主,通过景物间接抒发心中情感。首联写了几种景?
  生杂答: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
  师:为什么选择这几种景物?有个疑问啊,为什么是“风急”而不是“风疾”?
  生12:“急”带有一点拟人化的感觉,有着急、焦急的味道。而“疾”只能体现出风的大、快。
  师:哦?风着急着要做什么呢?在这首诗歌中,风主要做了件什么事儿?
  生12:风吹落了无边树叶,把秋的肃杀带到了杜甫身边。
  师:非常精彩!其实,这个“急”也是常用的,它表现什么呢?表现又大、又猛、又快!比如,我们常说,这孩子发烧了,热起得非常急,就不能用“疾”,因为,“疾”只有“快”这一个意义。
  师: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登上高台,难道就只感受到这三点?显然不是,那么,为什么首先要突出风?
  生13:人登在高处,首先感受到的,就应该是这急风,然后,才会去关注具体景色。
  师:这就是说,写景时,应该依照感官顺序选择意象了。往下看,“风急”之后,为什么要突出“天高”?一般而言,秋天,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天高”应该可以表达一种比较美好的心情的。杜甫的“天高”是否表达一种喜悦和美好呢?
  生14:天高,视线就开阔,诗人见到的景象就更为阔大。
  师:景象阔大,心胸也就应该对应着更为阔大啊,那就不应该生出悲凉了。
  生15:天高,则地远。天高地远,显出的是宇宙的阔大,也就反衬出人的渺小卑微。
  师:太棒了!天高,是用来反衬个体的人的卑微渺小。“猿啸哀”呢,又能表现什么?
  生杂答:突出一种凄凉。
  师:杜甫登上高台之后,只听见“猿啸哀”这一种声音吗?
  生杂答:不是,应该有很多声音,与主题无关,无需写入……
  师:“渚清沙白”是不是悲景?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意象入诗呢?
  生杂答:不是悲景,是客观景物,是眼前所见的实景。
  师:眼前所见的,并不一定都要纳入诗歌中呀?咱们刚刚不是还讨论了“猿啸哀”的问题吗?
  生16:我觉得,可能是为下面的飞鸟活动提供一个特定场景的。
  师:什么样的特定场景?
  生16:很宁静很平和也很优美的场景。
  师:提供这样的场景,有什么价值?
  生16:……
  师:还没想到这一层,是吗?没关系,可以边学习边思考下去。我感觉,这里的渚清沙白,应该正如你说的,是为飞鸟提供一个活动场景。只是,这样的场景,或许呈现的,是一种永恒和短暂的关系,也或许是一种静止与运动的关系,当然,也或许,杜甫就是想用这“清”与“白”的色彩,为诗歌增添一点颜色,更或许,诗人只是为了和上联的文字形成对偶。
  师:鸟只是“飞回”?如果你是一位电视导演,你要将《登高》拍成一个视频,是拍摄一只鸟呢,还是两三只,一群鸟?
  生17:当然是一只鸟!
  师:为什么这么肯定?
  生17:因为这一只鸟不是鸟,就是杜甫。
  众生笑。
  师:你的意思,是诗人用一只鸟来象征自己的孤独,是吧?
  生18:我觉得,如果是一只鸟,就是正衬诗人的孤独。如果是一群鸟,就是反衬诗人的孤独。
  师:那你愿意它是一只鸟,还是一群鸟?
  生18:我拍摄多只鸟,用反衬。
  师:说的很好!用一只鸟,是正面衬托,鸟也孤独,诗人也孤独;而一群鸟的热闹,则可反衬出我的孤独。这样看来,两种设计都有道理。但是,一种意象进入诗歌,一定需要和诗歌的整体构成和谐的联系。咱们刚才研究得知,“渚清沙白”不是悲凉的景象,因而,这里的鸟,也不必一定就是孤独的一只。如果只是孤独的一只,反而和“渚清沙白”不够协调了。
  师:“无边落木萧萧下”句,你的脑海中是幅什么样的画面?感受到了些什么?
  生19:我的脑海中,是漫山遍野落叶萧萧的宏大景象。我觉得诗人写落叶,是为了渲染秋天的肃杀凄凉。
  生20: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无边落叶,写出了深秋来临时的萧条凄凉。
  生21:自然界已进入了秋天,诗人也是年事已高,也进入了人生的秋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一种恐惧和悲伤。
  师:说的都很好。我觉得,这个句子,既有了对空间上的客观景物的具体描绘,也有了对时间上自身生命的悲叹。这是很典型的借哀景写哀情。咱们再往下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表现了什么?是否也是借哀景写哀情?
  生22:长江之水日复一日地流淌,奔流不息,体现了一种生命的力量。
  生2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古代诗歌中,写江水流逝,总是有一种时光不再的象征意义的。
  师:确实如此,“滚滚来”的江水中,应该既包含了烈士暮年的抗争,又有逝者如斯的喟叹。
  
  三、 走进文化,感受意象背后的忠魂
  师:通过对四联文字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心中的悲凉,是依靠自然景象的呈现、心中情感的抒发而贯穿起来。现在,咱们把整首诗歌连起来看,诗人的悲已经清晰呈现在我们眼中。这种悲,既来自外界的景象,又来自内在的感触;既来自国事的艰难,又来自人生的潦倒。可以说,正是这么多的内忧外患,催生出诗人内心的万千感触,才会有《登高》这样的不朽诗篇。
  我为这诗歌拟了个上联,请同学们对个下联,如何?
  上联:落木无边,登高难释家国恨。
  (学生拟写下联,师巡视)
  生24:长江不尽,望远不解心中愁。
  师:我发现啊,大家拟写的下联,前四个字都是一模一样的,不同只在后面七个字上。这个下联对的好,比老师自己编写的还要好。我是这样对的。
  (师诵读自拟的下联:长江不尽,赋诗且抒山河情)
  师:登高——望远,难释——不解,家国恨——心中愁。非常工整,完全符合对联的规则。掌声鼓励!
  
  四、 走进心灵,品味诗歌的象外之境。
  师:斯人已乘黄鹤去,此处空余登高台。一千多年过去了,现在,某机构有意将昔日杜甫登高远眺之处开发为一个文化旅游景点。有好事者为它拟写了一个不完整的解说词,你能帮它补充完整吗?
  PPT展示。
  “杜甫登高台”解说词
  这本是一处寻常的山水,没有天门中断的壮阔,没有扪参历井的高峻,只有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____。登上此处,眼见的无不是______________,耳听的无不是______________。
  但这又是一处绝不寻常的山水,这里的每一块山石,都聆听过______________;这里的每一根草木,都见证过______________;这里的长江,流淌的是______________;这里的星空,映照的是______________。
  亲爱的朋友,请不要抱怨这里没有绝美的风景,还能有什么样的风景,胜过______________?用心品味吧,品味______________,品味______________。只要你用心倾听,你一定能透过高天之下的阵阵急风,听到______________。
  (生完成填空内容。因时间限制,每组完成两个空的内容)
  师:谁来展示展示自己的解说词?
  生25:这本是一处寻常的山水,没有天门中断的壮阔,没有扪参历井的高峻,只有漫天的落叶纷纷而下,在风中舞动起最后的美丽;只有奔腾不息的长江顺流而下,激荡起千百年来的历史尘埃。登上此处,眼见的无不是肃杀荒凉的暮秋之景,耳听的无不是哀猿凄绝的悲啼。
  生26:但这又是一处绝不寻常的山水,这里的每一块山石,都聆听过一代诗圣对人生不绝的悲叹和伤怀;这里的每一根草木,都见证过一个终身郁郁不得志的诗人,拖着衰老的病体,面对悲凉的秋景,怆然泣下的愁怨;这里的长江,流淌的是杜子美满含艰难苦恨的愁思;这里的星空,映照的是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诗人花白的双鬓。
  生27:亲爱的朋友,请不要抱怨这里没有绝美的风景,还能有什么样的风景,胜过诗中圣哲的锦绣诗篇?用心品味吧,品味每一个文字背后的忠诚,品味每一个诗句背后的崇高与坚贞。只要你用心倾听,你一定能透过高天之下的阵阵急风,听到来自遥远大唐的生命强音。
  (众生鼓掌)
  师:三位同学的解说都很精彩,既表现出了对杜甫及《登高》的理解,又展示了自己的文字才华。老师在备课时也试着填写了这解说词,也和同学们交流交流,欢迎指正。
  (师下水练习展示。配合轻音乐,教师诵读,营造课堂高潮)
  “杜甫登高台”解说词
  这本是一处寻常的山水,没有天门中断的壮阔,没有扪参历井的高峻,只有风急天高的肃杀,只有哀猿长啼的悲凉。登上此处,眼见的无不是落木萧萧无限悲,耳听的无不是滚滚长江恒久叹。
  但这又是一处绝不寻常的山水,这里的每一块山石,都聆听过一代诗圣感时伤怀的生命吟哦;这里的每一根草木,都见证过一位诗人忧国忧民的赤胆忠魂;这里的长江,流淌的是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这里的星空,映照的是杜甫“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的不屈抗争。
  亲爱的朋友,请不要抱怨这里没有绝美的风景,还能有什么样的风景,胜过涵盖了五千年文明的崇高心灵?用心品味吧,品味一颗永不屈服的灵魂,品味一场没有风花雪月的人生悲歌。只要你用心倾听,你一定能透过高天之下的阵阵急风,听到诗中圣哲的慷慨长吟。
  师: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面,咱们齐读《登高》。
  (师生齐读)
  师:下课。
  
  (江苏省仪征中学;211900)

每一个文字,都有生命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