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主要是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多重的对话平台。每个专题通过多个文本来凸现人文精神,这些文本都分为教读、自读两种类型。显而易见,编者的意图是:通过教师对教读文本的精讲,让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会阅读同类文本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在教师的导航下,把知识迁移到课内自读文本中去,使所获得的知识化为能力,最后能独立掌舵,不用教师教也能读懂课外文本,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然而,通过对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我们了解到,高中语文自读文本的教学并没有按照教材编者的意图进行。这里存在着两大误区:一种是束之高阁,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就算了,因为“高考不会涉及”;另一种是包办代替,当做讲读文本,一讲到底。
于是,“自读文本应该怎么教”,成了很多教师热议的话题。
“把自读课文还给学生”,是一些教师针对这两种误区而提出的教学方法。它顺应了新课改精神的要求——自读文本让学生自读、自测,培养和检验学生的阅读文本的能力,以配合讲读文本完成听说读写思的训练。因为通过精讲,教师已经传授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方法,而后通过自读文本这样一个演练场,让学生自己学习,即把所学的感性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形成文本阅读能力。这样,自读文本就成为学生学习成果的收获地了。
这种“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的教学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初步解决了前面提到的两种教学误区带来的难题。但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产生了另一种思考,即能否把这种“自学”上升为“自教”呢?即让学生走上讲台,作为“教师”,教自己的同学一起学习自读文本。这种模式就是试图让学生走上讲台,代替教师来组织自读文本的教学,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这样的教学模式的设想,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19世纪初的英国,Andrew Bell和Joseph Lancaster两位教师创制“导生制”,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叶圣陶先生也提出“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即用“小孩教小孩”“用学生教学生”。我们可以借鉴先辈们的思想,把它转化到我们的自读文本的教学中来:在上好精讲文本的前提下,让一个或者几个学生提前预习、钻研文本,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讨论、备课,然后,由教师指定的“小老师”上讲台代替教师上课。这样,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这种教学模式也是基于教学实践的需要。通过十来年的学习,我们的不少学生书本知识学习得的确不错了。但是,动手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却相当的差。教师把自读文本让给学生自学,正是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而在此基础上的“自教”则是学生在完成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实践操作了。让学生自教,就会促使学生自己去分析、钻研,他们也就能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审视自读文本。这对学生自身应用能力是一个检验,也是形成语文能力的一大飞跃。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也就是说“教是为了不教”。教材编者把文本分为教读与自读,正是把自读文本提供给学生学习用的。教师指导学生“自教”,正是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阅读,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和门径。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教学生,正是切实提高学生自我阅读、独立阅读能力的迫切要求。学生自教、自己钻研分析课文,培养其自得自悟的能力,才能提高其语文综合能力。
笔者经过探索、实践,把这个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以下的几个步骤。
第一、导向定标
导,引导;向,方向;定标,明确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的明确,是一节语文课上好的前提。自读文本的学习目标同样需要明确。根据认知规律,每篇自读文本只要求学生解决某个或者几个问题。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明确这个学习的目标。目标明确了,学生学习文本才不会盲目,也就避免了重复、无效劳动或知识的疏漏。
第二、布置预习
教师要首先确定学生的预习方向,让学生的思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因此,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学大纲,熟悉文本内容、重难点的基础上来确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和注意点告知学生,指导学生预习。
这一环节的注意点主要包括整篇文本的教学目标、生字词、文学常识、文本内容和结构、文本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预习的时候,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解决,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学生的思维,不至于让学生的思维飞得太散。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平时学生的综合能力(性格特点、能力特长等)来确定“小先生”。
第三、师生备课
这是课前准备的关键。根据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教师与“小先生”一起研讨文本的教学方法,讨论对文本的理解情况。学生教学生能充分考虑到学生自己的特点和接受情况,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在备课中,教师要加强对“小先生”的引导,对于有关文本内容和文本教法等方面的问题,要给“小先生”悉心指点,使之不流于形式而真正达到有效。
第四、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始终要坚持“学生是主体”的思想,教是学生,学也是学生,教师只是引导者、点拨者。在课堂上,教师不作过多干涉,由“小先生”根据备课情况展开教学,整个课堂教学步骤又根据文本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导入文本,确定目标。
(2)解决预习中的生字词、文学常识等知识。
(3)讨论质疑,点拨引导。
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小先生”带领全班学生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难题的过程。人们常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基本感知,自己思考,对课文提出不同的问题。“小先生”带领学生一起讨论,正是学生自读的交流、深化。学生在自读中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解决,也是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讨论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等。
这一环节,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小先生”,要让“小先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自己接通思维的断缺处,自己开拓自己的思路。在讨论过程中,如果遇到“小先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全班展开讨论,但是要注意不能打断学生的正常思路。
(4)课堂小结。
这里的课堂小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又通过“小先生”的教学,学生已经逐一解决了教学目标。教师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引导学生作自学总结,从而使学生形成完整而深刻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归纳、小结,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也使得知识得以巩固。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对“小先生”上课的情况进行评述,分析教学得失,根据学生的上课情况,把教学中的问题明确,对“小先生”的教学工作给予评价,肯定其上课的优点,学会主持集体学习。
第五、课外写作训练
自读文本一般刚好是一板块教学内容的结束,由精讲到自读再到自教,学生的各项能力有了提高,再根据本板块的学习目标,选择角度进行写作训练。
这一环节主要是完成口头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转化,是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
经过实践和总结,笔者也逐渐发现了这一教学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
(1)学生的自读、自教,能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文本中去,由学生自己读出自己的阅读能力,而不是由教师教出学生的阅读能力。
(2)由于教和学都是学生,就使教学双方都完全了解自己的实际需要,更能有针对性的学习。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教学的一般过程,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俯视文本。
(3)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师生的双边交流,使师生的了解加深,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4)教学真正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缺点:
(1)准备教学的过程费时费力。教师自己备课、指导学生预习、指导“小先生”备课,都需要花费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
(2)覆盖面窄,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当“小先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一种教学模式提出后,通过优点和缺点的分析,我们要学会在实践中扬长避短。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适当地选择自读文本进行教学。一个月进行一次,一个学期进行4至5次,改变一下模式,可以弥补准备工作费时费力的缺陷。并且,这样做又可以让学生有新奇感,对语文学习始终充满激情。其次,可以在备课的时候采取小集体备课的形式。在全班预习的基础上,选出几个学生进行“集体备课”,教师在其中只起指导和引导的作用。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得到空前的提高。
采取学生教学生的模式,让学生走上讲台,表述自己的教学构想,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有利于使学生站在新的高度审视文本,获得与众不同的感受。更何况,教师尊重学生、充分信任学生,把学生当做学习得主体,让学生自己教自己,学生也会因为这份信任而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并在角色转换中找到一份做教师的成功感,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宿迁市沭阳县华冲中学;22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