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为了让学生能达到这个目标,我经常在单元教学之后,布置相应的专题性的课外阅读。合两者之力,“得法课内,得益课外”。
一、 重课内之法——注重方法与技能的知识建构
重课内之法,教师要有些“匠意”,注意具体方法的指导、归纳与总结,同时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阅读方法与规律。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学习为例,本单元所选的散文诗,展现了自然的五彩缤纷,并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律动,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首先梳理课内之法:我们认为,学习本单元,我们必须达成的主要目标如下:
通过学习,学生掌握阅读抒情散文作品的基本能力与技巧:一、掌握散文构思特点,理解作品主旨。抒情散文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志。而象征手法是抒情散文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要充分理解抒情散文中的形象和事物、景物的象征意义。二、帮助学生理清抒情散文的一般思路。借物抒情散文的一般思路是:点出事物——描写事物——抒发感情。根据散文的这种结构特点,概括提炼时,可先在这些关键地方寻找信息,然后合并提炼,领会作者在寻常事物中寄寓的深厚情感。有了“教什么”这一明确的目的,方法则自然寓于其中,不一而论。
课内的方法虽然夯实了,但不能让技巧方法成为阅读的终点,这样未免太功利了,因为阅读的最终是人的精神需求,而不仅仅是试卷上的阅读考题。所以,走向课外,就成了必然。
二、 得课外之益——注重专题文章的选择与整合
有了“匠意”的课内之法,课外的阅读专题整合过程中就必须多些“师心”。注意放出眼光来选择和拿来,这是选文有质量地整合的前提。这“师心”也是对语文教师的一种要求与鞭策。在这里教师自己的阅读和师生共读将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因为更多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时间成本,专题的整合多半是我们帮助学生去做。
至于整合的思路,新课改后,大多数教材都是以人文主题来组编单元,这本身就是我们寻找相关课外阅读材料的一个思路,最直接的还可以直接用教材配套的课外读本。
但最好不要仅囿于读本的阅读,因为,这多少显示的是教师的惰性而非“师心”。做一个有“师心”的教师应是语文教师的一种追求。在课外阅读中对教师的这种“师心”追求最直接的体现是教师自己首先要有阅读的积累,方能真正地具有从“师心”出发的慧眼。这样的慧眼或许无方法可“依”,只有态度可“靠”。上面曹刚老师在这方面的心得或许已与我们心有戚戚。所以,也就不在这儿赘述。当然,课外阅读只要在某一点上做得很实,那么坚持数年也必将有所收获。关于读本如何作为一个课外阅读的“点”来管理,下文李翠明老师有更具体的做法介绍。
三、 合内外之力——注重阅读之后的反思与提升
在这一步,有了课内的方法铺垫,教师须再做些阅读过程的具体管理,如摘抄好句、涵泳讽诵,评点批注、细读文章,改写续写、创新解读,讨论探究、展示交流,等等。同时注意在每一个点上反馈课内之法,与课内文章或形成横向比较,或形成纵向探究。如八年级下的民俗文化单元,总是觉得课内教不透。推究其关键的原因,无非是八年级学生的阅读积累和文化视野相对还比较狭窄。课外的专题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补充,在课外补充的基础上再来理解课文所承载的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可能就容易得多。
其次是搭建相应的平台,给学生交流阅读感悟的机会。这样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也是大同小异的,关键是教师要舍得一定的课时或作业时间。如:小组圆桌会议、主题阅读汇报、专题论文写作、走廊读写专栏、网络阅读专版,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有时,教师也可就阅读的专题自己给学生开个讲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这样的课外专题阅读中,课外阅读的目标更集中、任务更明确、管理更方便。当然要做的工作则更具体,也更需要我们课内外一体化考虑。
最后要强调的是,学生反思与提升在某种程度上同样得益于教师的眼界和看问题的高度。所以,在这样的课外阅读管理中,作为直接管理者的语文教师是要“匠意”与“师心”并举的。
(南京市高淳县第一中学;21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