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236

[ 田浩东 文选 ]   

《江南的冬景》是写“冬景”还是写“生活情趣”

◇ 田浩东

  《江南的冬景》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郁达夫给我们描绘了江南暖冬的水墨画,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教师在帮助学生解读课文时,大多将“冬景”作为重点,从“写景”角度,将课文分为这样几个画面: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寒村冬雨图,江南雪景图,寒冬闲步图。可仔细分析一下,这五个画面之中,真正描绘画面的文字分量并不多。五幅画面中,只有午后冬郊图既是“实景”,又比较具体详细。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必须要面对与思考:《江南的冬景》的重点是在写景,还是抒写性情,表达一种生活情趣?我认为,“冬景”只是作为背景,在这个背景下作者抒写性情,向读者传达一种淡雅悠闲的生活情趣,写生活情趣才是文章的主体。
  五幅图景中,“曝背谈天图”是“实景”,画面描绘较为简略,告诉读者江南的冬天是晴暖、明朗的,适合曝背景谈天,很是悠闲惬意。“午后冬郊图”也是“实景”,较为详细,意图在于告诉读者寒郊草木有生气,适合散步,这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也许有人说,寒村冬雨图难道不是在写景吗?郁达夫在这一段中首先是强调“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请注意这里作者是将此画面作为一种体现悠闲境界来描绘的。接着,提醒读者,又与读者似在对话,说“你想想”,在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等等,完全是按照他自己心目中的“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来设计“冬日农村图”的。完全不是像上文的“午后冬郊图”那样如实描绘江南冬景,而是在想象、引用诗句的基础上,避实就虚地描绘心目中理想的生活情趣,尽情地抒写自己享受人生、消遣生活、充满诗意的闲情雅趣。
  至于“江南雪景图”,更是明显,没有一句是实际描绘江南的冬景,完全是在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虚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代表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是写作者作为他那个时代的文人所过的闲适的生活:雪后,邀请上三五个知心朋友,大家一起赏雪,赏月,品梅,品酒。这是郁达夫所向往的闲情雅趣。这哪里是在写江南冬景?完全是在江南冬景的背景下,专写自己的理想的生活情趣。
  郁达夫主张表现自我,认为小说是作者的“自叙传”,这种直接抒写性情的创作风格同样也体现在散文写作中,只是在散文中更注重表现与再现的结合。因而江南的冬景在郁达夫笔下,只是作为一个背景,而不是文章的主体,在这种背景之下,郁达夫描写自己闲适逍遥的生活情趣:和暖时节曝背谈天,江南晚秋读读书、写写字,风和日丽的午后冬郊散步,微雨寒村里的悠闲,江南雪后的赏雪,赏月,品梅,品酒,寒冬时节闲步逍遥。文人那种浓重的闲情逸致非常鲜明,贯穿在全文中的情感基调便是悠闲逍遥。
  另外,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本文放在“像山那样思考”这个专题中,此专题的内涵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员,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江南冬天是那样晴暖温和,一草一木生气勃勃,微雨寒村是一幅情调悠闲的水墨画,散步正是对江南冬景之美的心灵感受,郊外逍遥散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好的证据,是最惬意的心灵释放。现代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生活压力让人透不过气,一切的一切都浮躁,自然与风景被大厦、楼盘、车流挤压出城市,人们远离了自然与风景,当然就远离了郁达夫所追求的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在当今,城市中蜗居的人们再读《江南的冬景》应该有别样的感受。
  
  (盐城市阜宁县明达中学;224000)

《江南的冬景》是写“冬景”还是写“生活情趣”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