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249

[ 蔡肇基 文选 ]   

“五官”灵敏,尽显其能

◇ 蔡肇基

  题解
  所谓语文教师的“五guān”,指的是语文教师的“五官”——取眼、耳、鼻、口、心之说,“五关”——五道必须突破的关口 ,“五观”——五种必须具备的观念意识。三个“五”难以用一个总名称来概括,便老老实实地向小孩子学习,在汉字里夹用拼音,写作“五guān”。返老还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和喜事。
  语文教师要有灵敏的“五官”,力求感应丰盈,发挥最大功用;要胜出“五关”,不断接受挑战,提高冲刺水平;要树立先进的“五观”,兼容传统与当下、本土与国际理念。“五guān”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之基础,本篇谈“五官”,则为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基础篇“五guān”之一。
  五官,指人体的五种器官,具体说法不一,据《汉语大词典》罗列,共有五种说法。其中,“眼”“耳”“鼻”“口”是诸说共同包含的四种器官,第五种器官则或指“形”,或指“心”,或指“舌”,或指“喉”,或指“身”。医院的“五官科”,指的是“眼”“耳”“鼻”“口”“喉”。本文所说的“五官”,则是指“眼”“耳”“鼻”“口”“心”,《荀子·正名》篇“五官簿之而不知”中的“五观”即是指此。
  五官,总体功能是吸收信息,感应外界,思考万物,传达心志,抒发感情。吸收、思考、表达,总之,主客观世界的交流,靠的就是五官。“眼”“耳”“鼻”“口”“心”等五官缺一,或盲,或聋,或塞,或哑,或痴,这样的人绝对不能成为一般学校的教师(特殊学校例外),特别不能成为语文教师。比如一个听力衰退或失聪的人,过去以讲为主,还可以勉强对付过去,现在强调与学生“对话”,可就绝对不行了。语文教师的五官,应分外灵敏,力求感应丰盈,发挥最大功用。
  现在,常常听到“教师要管住自己的嘴巴”的说法,且这种说法首先指向的就是语文教师。由此触发笔者思考,既然要管住嘴巴,五官就都该管住,不能宽严不一,孔子不就主张管住眼、耳、口、手,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于不文明、不道德、不美的东西,一律不看、不听、不说、不做吗?
  于是写作本文,谈语文教师的五官问题,希望大家都能看到这个问题的意义。
  
  一、 眼
  眼睛是吸收外界信息的主要器官。过去语文教材上有课文《眼睛与仿生学》,指出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90%以上是通过眼睛吸收的。可惜的是,眼睛正常的人却往往看得很少,或根本看不到什么,不及一个盲人。正如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所说:
  前几天,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来探望我,她刚从树林里远足而来,于是我就问她,观察到了些什么。“没有什么特别的。”她回答说,要不是我惯于听到这样的回答(因为我很早就已确信有视觉的人看得很少),我简直会不相信我的耳朵。
  而海伦呢?
  在树林中穿行一个小时,却没有看到什么值得注意的东西,这怎么可能呢?我自问着。我这个不能用眼睛看的人,仅仅凭借触觉,就能发现好几百种使我感兴趣的东西。
  眼睛正常的人却往往看得很少,且不是个案,而是普遍情况。其原因,一是根本没有认识到视觉的可贵,因而不去充分使用自己的视觉器官,乃至于海伦愤恨地认为,一个人真该“在他的初识阶段患过几天盲聋症”,通过对比去珍惜视觉(和听觉)!二是没有用心去观察,只是大而化之地泛泛浏览。三是不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有属性,从而失却了无数的、特殊的美。这些,应该值得每一个视力正常的人深思,特别是做语文教师的,不但自己要充分发挥眼睛的功能,而且要教育学生珍惜视力,充分用眼,视而有见。
  眼睛的具体功能,主要是四个方面。
  一是观察外物。
  观察是人们吸收信息的重要方法,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天文、地理、生物、化学,哪一科都离不开观察。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这样自勉:观察,观察,再观察。就写作而言,观察不仅直接提供写作材料,而且也是想象的来源。臧克家说:“想象的丰富与否,决定于是否对生活的深入和对宇宙万物的观察与思考,是否了解物质的本质、属性及其相互的联系。”观察要借助多种感觉器官,但视觉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成语“视而不见”表明,“视”了不等于“见”到,一般的视力并不等于观察能力。视力是先天具有的,而观察能力则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发展起来的。语文教师一般都注意指导学生观察,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如①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强烈的兴趣;②使用或综合使用定点定景、定点动景、动点定景、动点换景等观察方法;③采用空间顺序、总分(整体——局部——整体)顺序、主次顺序、时间顺序等观察顺序;④养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习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就是从横、侧、高、低、远、近等不同的方位观察描写勾绘出庐山的壮美;⑤必要时可进行连续观察、重复观察、比较观察;⑥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和个性;⑦将观察与分析思考结合起来,设法从表面现象中摸索出事物的本质规律;⑧写好真实具体的具有真情实感的观察日记,在观察时如有“触发”,也应该记下来,用叶圣陶、夏丏尊等人的话来说,这“触发”是写作的最好材料,等等。这些自是老生常谈,但以不多的笔墨罗列一下,我觉得还有意义,既可用以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就其中的每一点,教者都不难以例为证)也可供教师作律己之用。当前,人们似乎已不怎么看到教师自己细腻独到的观察,大概有人认为观察只是要求孩子们做的事情,“大人”们已不需要了。其实,教师要“下水”,不妨首先在观察方面“下水”。
  二是阅读图文。
  阅读自然要用眼。用眼阅读比听读印象要清晰得多,而且可以不断回视,加深印象。
  实事求是地说,阅读训练主要不是训练如何用眼的问题,但速读训练却就是训练眼睛。小孩子读书,常常用手指着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大人读书,一般不再“指读”,但也还是一目一字的“点式阅读”,或一目一行的“线式阅读”。速读可就不是这样,可以使用一目十行的不妨称之为“面式阅读”的方法,眼睛像电子扫描一样地在文字间快速浏览,甚至可以一目一页,敏锐捕捉自己所需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读的过程中是否需要中断、精读或停顿下来稍加思考,视所读的材料而定。有些研究者在速读方面,还研究了“视野”(人的眼球向正前方,在不转动眼球的情况下,所看见的所有文字范围,包含清晰的和不清晰的)、“眼停”(阅读中,眼睛在页面上的停顿)、“视点”(阅读时,眼睛停顿的一瞬间,清晰的看到的那个点——文字、词语)、“眼跳”(阅读中,眼睛在文章上的快速移动,也称为视点移动)、“视幅”(阅读书籍时其眼睛停顿一次所能看清内容的一个幅面)等,通过时间和数字的测量,提出了速读的要领和要求。具有高级速读技巧的人,阅读速度一般都在每分钟五千字以上,甚至超过万字。这些,不能在此详述。语文教师常常因为一个“忙”字而少读书,其解决办法,第一是尽可能读经典,收获以一当十之效。张中行先生在《作文杂谈》中讲道,早年,熊十力先生就曾给那些“大多很忙,没有时间读书”的老师提出建议:“读古今大著”,“每日至少数页,毋间断”,自可集腋成裘,学识日丰。第二,就是要提高用眼效率,培养速读能力,如阅读那每天大几十页的报纸,就该速读,一目十行,一目一篇,一目一版!
  三是传感示意。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内心的秘密往往通过眼睛表现出来。古代波斯有个珠宝商人很会做生意,他在出售金银首饰时,总是盯着对方的眼睛,结果生意兴隆,财源不断。别人想探其究竟,他却守口如瓶,不愿泄露其中的奥妙,直到他临死时,才向独生子传授了这一诀窍:“盯着对方的眼睛,不,准确读地说是盯着对方的瞳孔,瞳孔是不会撒谎的。当对方盯着一只熠熠发光的钻戒而瞳孔放大时,你大可把原价提高三倍或更多;如果戒指或镀金戒指没有使对方的瞳孔发生变化,你就把那只镀金的戒指卖给他;如果一只项链没有使对方瞳孔放大,你就立即更换一只……总之,你就盯着对方的眼睛。”这位珠宝商人能从买主瞳孔的变化来推测对方的内心世界,很值得我们学习。鲁迅说,观察人最重要的是观察他的眼睛,描绘一个人的眼睛,要比把他全部的头发都描绘下来有用得多。文学作品中对眼睛的描写,往往最为传神。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文学作品往往借这一个人物形象的观察(自然主要是用眼)来表现另一个人物形象,如《红楼梦》中写贾府的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就不是作家自己直接写,而是透过黛玉的眼睛来写进来的三位小姐:“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三人的妆饰虽然一样,长相和神态却各具特点,迎春的老实,探春的精明,惜春的幼稚,已由她们的外表初现端倪。作家写林黛玉对她们的观察,既表现了三姊妹的不同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林黛玉已为进一步在贾府生存、与姐妹们相处奠定了准则。人的情感和内心活动往往是通过一转眼、一蹙眉、一咧嘴、一耸鼻表现出来。语文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眼睛,并注意在自己的眼神中传达对学生的理解和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眼神,不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也有利于相互理解和合作。巧妙地运用眼神是教学中的一种艺术,在讲台上讲话,两眼应略向下平视,目光自然、亲切、专注;与学生谈话时,视线应接触学生的面部。
  四是表示发现、赏鉴能力。人们经常提到“眼力”这个词,指的是发现、欣赏和鉴别的能力。眼睛当然没有什么“力量”,发现、欣赏和鉴别的能力主要不是来自眼睛,但与眼睛所见无疑有相当的关系。既然用“眼力”表示发现、欣赏和鉴别的能力,那就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来锻炼自己的“眼光”。一个语文教师,要生就一双慧眼。一方面,要敏于识文,一眼捕捉文中的闪光独到之处;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现状和发展,对于学生的作文和做人,应有眼力加以评价,并以自身的眼力和胸怀来容纳学习个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和呵护每位学生的细微变化和潜在发展,以面向未来的超越性眼力去开发其成长的潜力,激励学生在各自的位置上逐渐发展。
  
  二、 耳
  耳朵是人与哺乳动物的听觉和平衡器官。从吸收信息的功能看,耳次于眼,人们常说“耳闻不如目见”,并把过耳即逝、不放在心上的话称之为“耳边风”。但人们还是常将耳与眼相提并论,如说“耳濡目染”,谓经常看到听到,无形中受到影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多用以形容机警。最引人注目的是“耳聪目明”,根据《汉语大词典》,“聪明”所指原来就是“耳与目”“视与听”“视听灵敏”“明察事理”“智力强”“智慧和才智”等,足见耳与目对于信息吸收和智力发展,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语言的学习自然离不开听力,依靠听觉接受资讯,并在听的历程中理解接受到的资讯。一般把语文学习能力分为听、说、读、写、思五种,听力是其中之一,且居于五能力之首。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先学会听、说,然后才会读、写的。
  耳朵的主要功能是听取。听取的对象,一是万物音响,二是人类语言。由此,可对语文教师的“听”提出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凝神听取。听取万物音响,也是观察,需要尽心凝神地捕捉、分辨、感受天籁或人工音响。这方面能力愈强,所得愈多,升华愈大。许多美妙的文字,俱是听觉所得所感。陆定一《老山界》描写夜宿山路时所听到的各种细微的不可捉摸的音响,堪称绝唱。听力与视力,也可相互沟通。《明湖居听书》里所描写的白妞说书,把听觉形象写成了视觉形象,一般称之为通感,这固然是对的,但千万不要把通感理解为一种文字手法,而应看作是凝神静气地听取时十分自然的感受,须知我们的古人那时还没有听说过什么“通感”,他们写的只是“实感”!有时,视力也可实感为听力。距离地球30万公里的月亮只能“视”而不能“听”,但“视”到极致,就仿佛“听”到了。有一首《听月诗》就这样写道: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
  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
  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
  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诗是意思是,听月楼高得仿佛能够接触到天空,在楼上听月亮的响动最为分明。仿佛能够听到冰轮一般的月亮在天空中运行时咿呀的声响,仿佛能听到玉兔用玉杵捣药发出的叮叮咚咚的声音,还有广寒宫奏乐时细细的仙乐声和吴刚砍伐桂树时的斧子声。偶然一阵风仿佛还带着桂树的清香,吹落了嫦娥的欢声笑语。诗句中,那听觉形象十分分明,“咿哑”“叮咚”“叮叮”等声音无不真真切切。一般评论认为,诗人用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与月亮有关的各种传说中的声音,一脱窠臼,从“听”月亮的角度来写赏月。其实,这也并非有意运用想象手法刻意翻新,而是诗人的真切感受,诗人如实写出了自己真实出现的幻觉——听觉,真是出神入化了。语文教师的听力如何,是否听得仔细,是否在听的过程中伴随着种种美好的想象,是否出现过感觉的沟通,是值得思考是一个问题。还可以说一句,语文教师是否听得懂交响乐,在听的过程中是否一边用耳凝听乐音,一边用心想象画面,也许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照直说,交响乐我是听不懂的,这是我的一件憾事。
  二是要善于倾听。
  倾听,细听,侧着头听。这个词一般用来指听人讲话,可谓形神兼备,并体现了一定的品质和素养。刘墉说:“说话时,使听众注意力集中,是一门学问。听话时,集中注意力于说话者,更是一门学问。因为前者是一种才能,后者是一种德性。这种德性,可能包含着尊重、体谅与忍耐,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聆听的学问》)语文教师要善于倾听。在教学中,倾听是一门艺术——人格艺术,教学艺术。它是教师及时获取学生信息,以便正确引导学生或调整教学策略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学生获取信息和提炼信息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和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如果说,是否凝神听取万物音响对语文教学的影响还不十分直接的话,那么,是否善于倾听,对语文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简直是生死攸关,特别在今天更是如此。过去的语文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好学生的标准就是认真听讲,所谓差学生则是心神不宁,开小差,似听非听,直至根本不听讲。那时,“听”“好好听讲”等主要是对学生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一方面强调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就“倾听”分学段地提出具体要求,如说“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可见这个“倾听”是社会交际的需要,与过去要求学生“课堂听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另一方面,强调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这样,“倾听”就不只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学的过程离不开倾听,只有善于倾听,才可能了解学生说话与朗读的正误;只有善于倾听,才可能了解学生的思维;只有善于倾听,才可能使对话得以进行,“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只有善于倾听,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善于倾听学生的见解,将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师生关系更和谐。有人甚至说:什么人可以做教师?有知识的人?有经验的人?都不是,善解人意,善于倾听的人才可以做教师。
  在课堂上,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用心倾听学生语言深处的思想。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之中,当然,不能始终只是倾听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生。教师既要善于倾听正确的见解,也要善于倾听错误的见解;既要善于倾听深刻的见解,也要善于倾听肤浅的见解;既要善于倾听创新的见解,也要善于倾听传统的见解;既要听出言内之意,也要听出言外之意。听出言外之意,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倾听技巧,并离不开视力。教师要懂得察言观色,从学生的语速、语势、身体动作知道其隐含的信息,从而把握他们的真实意图,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来感受他们讲话时的内心感受。当然,倾听不是课堂的终结目的,教师倾听之后要有作为,对学生的认识要作出恰当的评价和进一步的引导,或纠错或褒扬,使学生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得以提升。最要不得的是对学生提出的出格的或疑难的问题,假装听不到,不予以重视,一语模糊过去。课堂上、学校里、社会上,每个人都在寻找倾听者。当学生发现老师不但在认真倾听自己的见解,还在给以热情的赞扬与鼓励时,他们的心扉会自然敞开,思维会随之变得活跃而积极。这时候,课堂上便会不时闪烁出学生的智慧光芒和思维火花,也只有在这时候,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提升人的一种方式,才会真正显现出它本来的美感。
  有些研究者还指出,不但师生要相互倾听,也要倾听文本的声音、倾听生活的声音、倾听自己的声音。在紧张匆忙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很多人总是无暇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其实,及时倾听自己的内心需求,实质上就是在反思、在追求。不好意思说出的,不希望别人明确指出的,完全可以通过倾听内心的声音来鞭笞自己、激励自己。
  
  三、 鼻
  鼻是呼吸兼嗅觉的器官。呼吸,吸进新鲜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嗅觉,鼻腔黏膜对气味的感觉。对不起鼻子的是,它的这两项功能对于语文教与学来说的确没有直接用处,但我又不能不提到它,因为鼻子功能的那些本义、习用义或比喻义,可就太有意思了。
  呼吸,是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需,一位伟人曾用它喻指党组织的“吐故纳新”,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不也需要不断更新吗?这就要学学“鼻子”,发挥“鼻子”的作用。
  嗅觉的意义也很大。研究发现,分辨气味的能力大小和存活率有着紧密的联系,人随着年纪的增大慢慢变老,嗅觉的灵敏度会大大降低,等人们闻不出平日里“熟悉的味道”时,离死亡就不远了,凭借嗅觉的灵敏度大体可以判断自己离死神究竟还有多远,可见语文教师如想长寿,也不妨训练训练自己的嗅觉。更重要的是,鼻子的那个“嗅觉”也喻指对客观事物的识别能力或敏感性,如人们常说的“政治嗅觉”“职业嗅觉”等,就都是典型的比喻。识别能力或敏感性称之以“嗅觉”,而不称之以“视觉”或“听觉”,可真有点儿费解。难道动物对气味的感觉远比对形体或声音的感觉来得快而强烈吗?谁都知道远不是那么一回事,如那30万公里以外的月亮,人们一眼就看到了,而月亮上的气味,任是什么人或狗,都绝对嗅不到的。用嗅觉表示识别能力或敏感性的理由,我真是说不出来,只能绝对地维护“嗅觉”的地位,哪怕有点儿“盲从”。语文教师对语言应该有一种灵敏的感觉,敏锐地掌握语意、敏锐地发现语美、敏锐地识别语病,这种感觉不妨称之为“语言嗅觉”,而不能称之为“语言视觉”或“语言听觉”,尽管书面语言直接作用之处是目,口头语言直接作用之处是耳,都绝不是鼻。遗憾的是“语言嗅觉”这个词到现在不见使用。其实,有一个词倒是与此相当,那就是“语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这个“语感”,我倾向于认为就是“语言嗅觉”!语感的形成,其实与口有关,属于口的功能,这一点下面将要谈到,但语感绝对不能称为“语言口觉”!感谢鼻子,你为我们提供了“嗅觉”这个概念,并让我领悟到“语感”就是“语言嗅觉”,在这篇谈语文教师“五官”的文章里怎能不提到你,并希望大家都能认可“语感”就是“语言嗅觉”呢?
  当然,由于鼻毕竟并不直接作用于教师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学,我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以免牵强附会。
  
  四、 口(嘴)
  一切动物都有嘴巴。低等动物的嘴巴仅限于吃喝,高级一点儿的(如海豚)能发出简单音节,只有人类才会把嘴巴的功能发挥到极致,能够说话,包括喃喃地自语,亲切地交谈,激情地演讲、抒情地歌唱、悲戚地倾诉、愤怒地呼号以及凄楚地饮泣。
  吃饭与说话,两种功能相比较,说话的功能和地位更是显著而重要。吃饭是嘴巴的自然功能,说话是它的社会功能;吃饭受时间限制,一般为早、中、晚三次,常人每次吃饭时间也不会太长,说话则可以从早到晚,夜以继日;吃饭受地点限制,比如文明人一般绝不边走边吃,在不洁之处也吃不下东西,说话则在任何空间都能进行;吃饭主要关系生理,说话则主要关系心理;一人吃饭只关系孤身一人,一人说话则关系社稷苍生。人们为了争得说话(思想言论)自由,比争得温饱付出的代价更大,为了思想言论的自由,甚至连生命与爱情这二者皆可抛弃。在消极后果方面,吃饭可能致病,说话可能惹祸,而病从口入之危害远比祸从口出轻得多,无论何时何地,弥天大罪往往不是由于吃饭,而是由于说话。
  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其他行业人士相比,“嘴”应该具备的功能还要更多一点。
  1. 放声朗读。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熏陶情感的重要手段。宋代大理学家朱熹非常主张朗读:强调“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这样,才可以深刻领会所读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语文教学,常常需要以读带(代)讲,在朗读中进入高潮,因此,必须保证朗读时间。朗读要用普通话,要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与尺度,对文中不同的语气、感情、重轻音、力度等指标能做到心中有数,通过朗读循情入镜,悟出真情实感。现在听语文课,常常感到读书之声缺失,或者有磁带录音播放而无师生自己朗读,或者有学生朗读而无教师范读,或者虽有朗读而无读前指导及对朗读失误之处的指正,总之,教师之口朗读功能彰显不够,这或者是由于不重视,或者就是由于能力有限,需引起注意。
   2. 口语表达。语文教师是一个与学生“对话”的职业,必须会“说”,口语表达须臾缺少不了,其运用频率和言语数量,不知要高出书面言语多少遍。教师的口语,一般包括教学口语、教导口语、交际口语三个方面,这里主要谈谈教学口语。教学口语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凭借词声、文字符号、情感体态等形式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教学口语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有的研究文章进一步指出,语文教师教学口语的科学性主要指规范性、准确性、严密性,艺术性主要指情感性、形象性和机智性。因此,语文教学口语虽属日常口语,但不同于“大白话”,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具有一定的幽默风趣性,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有时还需要诗一般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师口语的艺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藿姆斯基曾鲜明而深刻地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口语表达的声音必须有足够的响度,发音时应“提”起颧肌、“打”开牙关、“挺”起软腭、放“松”下巴,扩大口腔共鸣区,从而扩大音量,改善音质。口语表达还要注重语调,包括重音、停顿和句调,既突出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也产生美感。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在“说”的问题上,主要存在什么问题呢?让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关于“嘴”的若干与说话有关的词语,对照一下语文教师之嘴的实际情况。嘴,有“贪嘴”,语文教师一般也并不具备贪嘴的条件;有“脏嘴”“歪嘴”“臭嘴”、吐不出象牙的“狗嘴”,如果有谁这样称语文教师,是对语文教师的污蔑,只有“文革”时期为了毁灭文化,才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放毒”(说其他教师放毒的似乎少一点);有“快嘴”“名嘴”,那是对其他特殊人才的称呼,桂冠往往落在那些播音员或主持人头上,语文教师评过“名师”,没评过“名嘴”,估计以后也不会有这种评比,因为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功能不合,如果哪一个语文教师以“名嘴”自诩,我反而有点担心。语文教师也不是进行“舌战”“舌耕”者,并不要求生就“三寸不烂之舌”“舌剑唇枪”,因为语文教师上课是与学生“对话”而不是“辩驳”,不能以驳倒学生为荣,有时候被学生驳倒了,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是,倒未尝不是好事。
  那么,本文开头提到的“语文教师要管住自己的嘴巴”的说法,主要是针对什么呢?我想,可能主要是劝告语文教师不要说得“舌敝唇焦”,谨防“贫嘴”“饶舌”的问题。“舌敝唇焦”,指口舌干燥,但这干燥的原因,大抵不是由于火热的太阳烤晒,而是由于话说得太多。杜甫“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就是因为千万声呼喊“南村群童”不要把茅草公然抱走才“唇焦口燥”的。数十年以来,语文教师的通病是说得太多,具体表现这里不作罗列,因为现在已成共识,所以才有“管住自己的嘴巴”之呼吁。我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也不是想再来简单地提倡教者“少说”,学生“多说”,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问题。因为现在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即有的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说,自己只是主持人、秩序维护者,形式上“在场”而已,即使说,也不见多少质量,甚至在学生面前黯然失色,被批评为“不作为”。我思考再三,觉得语文教师“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说得“舌敝唇焦”,谨防“贫嘴”“饶舌”,应提倡“当说必说”!
  上世纪80年代的高中语文教材上,选用了著名作家高占祥《当说必说》一文,是一篇针砭时弊的杂文式的议论文。当时,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面对歪风邪气该说的不说,该顶的不顶,甘愿充当与世无争的好好先生,而报刊上一些谈“修养”的文章,也在提倡“少说”“慎说”。作者对上述情况很反感,于是便写成了说“说”的这篇文章。我这里提倡语文教师“当说必说”,主要有下列几个意思:①不当说的不说。中学教师不是大学讲师,(“讲师”一词从来只用于大学,而未用于中小学,我们的先贤真是不简单)学生自能领悟的不说,暂不需要说的不说,代替学生思考的不说,制约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不说,已重复过多次的不说。②应当说的必须说。如学生理解处于浅层次,必须引导学生提高层次;学生理解片面或错误,必须毫不含糊地指出来,而不能盲目肯定;学生不会做的,必须指导。总之,教师必须有作为。③教师课前必须充分准备,如明确对课文的解读的高低层次,以便于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引导,有货色使学生充实,有能力使学生提高。④“说”要言之在理,合乎实际,顾及客观效果,以指引和激励学生为主要宗旨。⑤对于不良的教育风气和社会上的歪风邪气,一个语文教师也何妨“当说必说”,既可口头上说,也可以写作论文、杂文、小品文,南京市的一些著名教师在这方面真是卓越。⑥“当说必说”,毫无疑问也可以说成是“当讲必讲”,语文教师不要讳言一个“讲”字,当讲则讲。⑦“当说必说”,也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师的任务就只有“说”,不影响要求教师“当读必读”“当写必写”“当做必做”。⑧语文教师“当说必说”与“尽量少说”相比,内涵更为全面,立意更显积极,更有利于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课堂属于师生双方,弱化任何一方都不成其为课堂,师生真正互动,才能出现有价值的生成。
  3. 形成语感。前面说过,语感就是语言嗅觉,但真正形成语感并不是靠鼻,而是靠嘴。一句话通不通,好不好,美不美,读一读,吟哦体味一番,就大体捉摸出来了。长期这样做,语感就能形成。如果在这样做的时候,再借助于一定的语法知识,感受就能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有一次,读到某师范院校关于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这样一句话:
  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统一为:培养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健康的体魄、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拓展潜力、富有创新精神、乐教适教、适应基础教育要求的合格师资。
  这句话“眼”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用“嘴”读读,感觉总是不妙。原来,冒号后的主干是:培养师资。“具有……适应基础教育要求的”和“合格”都是“师资”的修饰语。“具有……适应基础教育要求”这个长修饰语本身是动宾结构,动词“具有”能与“高尚的师德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健康的体魄、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拓展潜力”中的任一个名词性短语搭配,但却不能与“富有创新精神、乐教适教、适应基础教育要求”搭配,应把“富有”前面的顿号改为逗号,切断“具有”与它们的联系。我发现这一句的毛病,主要就是用嘴读出来,并进一步借助语法知识明确的。
  4. 表示情感。语文教师也可借助嘴巴的形态表示一定的情感。嘴巴噘着是生气,嘴巴张大不是大哭就是大笑,嘴巴紧闭表示沉默,如果嘴巴成了弯弯的月亮,则表明内心的喜悦。这些形态,只怕在教学中还是需要的,比如偶尔噘噘嘴,比凶神恶煞地斥责就要好得多。
  
  五、 心
  心脏是人和脊椎动物推动血液循环的肌性器官,有无生命的显著标志,心跳停止,则生命终结。本文谈“心”,不是着眼于其生理功能,而是着眼于它的情感和思维功能,虽然这两个功能其实并不是由心脏承担,但千百年来在大众话语中却一直如此。比如谈到情感,人们常说“心意”“心情”“心声”“发自内心”“心心相印”“死心塌地”等。谈到思考,战国时期孟子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孟子·告子上》)意思是耳目不会思考,人不能光用眼睛看、耳朵听,那样做很容易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心”是思考的器官,对看到的、听到的事物要多想一想。只有经过思考,才会有心得体会,透过事物的表面而深入理解它的实质。懒于思索,不肯思索,是绝对不能有所得的。虽说现在人们都知道思维的器官是“脑”,还知道“左抽右形”,即大脑左半主司抽象思维,右半主司形象思维,但并不影响人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说“我心里想”的还是远比“我头脑里想”的多得多,甚至处于垄断地位;想的结果称为“心得”而绝不称为“脑得”,“脑”总是敌不过“心”。看来,人的五官采用“眼、耳、鼻、口、心”之说,可据以论述吸收信息、感悟触发、分析思考、表达抒发等一系列问题,我坚决维护此说。
  对语文教师“心”的要求主要是:
  1. 一心一意,用心端正。有句口头禅说:“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上辈子杀人,这辈子教语文。”把教语文视为前世作孽,恶有恶报的结果。说出这样的话,大体是由于语文教师工作艰苦,收效不显,不被重视,却又人人可来监督。过去自然还有教师地位低下,收入不高的原因,现在这方面好多了。在我工作的学校,就曾先后有几位年轻语文教师不辞而别,或改作校内他行。要知道语文教育不但事关个人百科学习、情感熏陶、社会交际、终身事业,而且关系到文化的传承、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语文教师的工作无比崇高,责任无比重大。一个语文教师,应该矢志鞠躬尽瘁、终身奉献于斯。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应勤奋学习,严谨治学,努力拓宽自己知识领域,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扎扎实实地提高业务水平,锐意创新;应有丰富的职业情感,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对学生一视同仁,特别要注意对学习(比如作文)有困难的学生热情鼓励,耐心诱导,不嫌弃,不疏远,要努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觉能力,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 早作思考,及时反思。这里无须详谈思考的意义,只是说一句,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而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又实在太多了!就外部关系言,有语文与社会生活,语文与信息时代,语文与其他学科,语文与人的终身发展等诸多视野;就语文的内部构成言,有学科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诸多方面;就教学言,有教科书、教学、教师、学生、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传统教学和当代理念等诸多问题;就课程标准言,就语知教学言,就阅读教学言,就写作教学言,就思维教学言,就学生发展言,就教师的专业成长言……哪一方面没有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绝对罗列不尽。奇怪的是,不少教师却提不出什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没有自己思考和研究的主问题。我在四十年前的文革时期刚参加工作时,就根本没想过上述问题,这自是时代使然,当时亿万人的思想只能统一到一个人的思想上去,个人还能有什么思考?现在是这样的开放,有这么多的园地,不就某些问题作些思考,可真是不应该了。更奇怪的是,对语文教育的一次次强烈冲击,大多数来自语文教学的外围,如上世纪90年代起,一些报纸和文学杂志组织“新概念”之类的中学生作文大赛,或直接发文抨击语文教学,认为“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等,对语文教学的冲击可真不小。这一次(据说是第八次)语文课程改革则发端于高校课程论专家,许多理念来自西方世界而不是中华本土;现在,又是一些作家在对语文课文施压发难。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内因,外因只是发展变化的条件,不知何故,这在语文教改中似乎不怎么看得出来。每一个时候,语文教师似乎都处于被动状态,诚惶诚恐地接受批评,参加培训,听取指导,又忙不迭地实践尝试,而在实践尝试的过程中,又会不时受到新的责难。试问,语文教师的大声呐喊哪里去了?个体的声音当然是有的,但是,那引起广泛关注的轰动效应,却从来不是源自实践在第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也许一切确是由于中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学习不够,理论修养欠缺,更没有深入思考,及时反思吧。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包括语文教学诸多新鲜国际理念的唯一标准,实践之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学语文教师是实践者,这是一个优势,同时请千万不要丢掉自己的思考权、话语权。
  3. 统领百“官”,实现转化。这个概括可能有点模糊,只注意与上面两点概括形式上的一致,而不顾及内容的清晰,可真是以辞害义,作文之大忌。我的真正意思是,“心”要统领“眼”“耳”“鼻”“口”等各个“感官”,并使通过各个感官获得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必须明确,“眼”“耳”“鼻”“口”等各个“感官”的功能,特别是人们对这些感官的要求,都离不开“心”的参与,如细致观察要用“心”,凝神倾听要用“心”,提高嗅觉要用“心”,口语表达要发自内“心”,放声朗读、培养语感也不能有口无“心”!人的感官除了“眼”“耳”“鼻”“口”外,还有皮肤肢体等触觉器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手”,许多事情到底怎样,用“手”“掂一掂”就知道了,但触觉的形成也不能说没有“心”的作用。各个感官获得感觉的过程中离不开“心”,而各个感官的感觉大抵只能是感性认识,必须转化为理性认识,更要依靠主司思维的器官“心”了!每一个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分析、比较,通过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形象思维,通过聚合思维、发散思维,通过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把各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让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发挥作用,接受检验,推动伟大的语文教育事业胜利前进。
  忽然想到,长期以来的文学创作和影视屏幕上,教师形象不多,语文教师形象更少,即使出现,往往也不是广角地直接地正面地表现语文教师的生活、工作和思想情感,剧中人常常傻呼呼的,受到来自学生和社会的种种嘲弄。语文教师在发挥形象思维作用方面,何妨也写写自己,在文学画廊里留几个“上辈子杀人,这辈子教语文”的跋涉于专业成长征途中的语文教师的光辉形象!
  中学语文教师,请牢记自己有眼,有耳,有鼻,有口,有心,充分发挥“五官”的巨大功能!您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它们,不,她们!
  
  (南京市第一中学;210001)

“五官”灵敏,尽显其能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