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220

[ 王立军 文选 ]   

在语境还原中重塑自我

◇ 王立军

  一、 知人论世,把握囚徒形象及所处环境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一和课外搜集的资料,(教师幻灯显示十二月党人起义的事件梗概)说说西伯利亚囚徒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地位、身份如何?
  生:这些囚徒是十二月党人起义的主要参加者,是一些先进的思想者。
  生:他们因为起义失败而被沙皇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
  生:他们原本是贵族,过着丰裕的生活,有着高贵的地位。
  生:他们为了正义、良心,为了劳苦大众,与沙皇做着不懈的斗争,最终惹怒沙皇,一些被处死,一些被流放到遥远的西伯利亚了。
  师:可以如是总结:这是一群高贵的囚徒,他们有着高贵的出身、高贵的事业、高贵的人格,他们为了大众的自由,毅然丢弃了自己的自由。
  师:那么西伯利亚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请大家自读诗歌,画出相关语句,想象具体场景。(生读诗)
  生:我找到了这些语句:“悲痛”“阴暗”“苦役的洞窟”“沉重的枷锁”“黑暗的牢狱”。
  师:这些词语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这些词渲染的是一种悲哀、阴暗的氛围,给我阴沉、可怕的感觉。
  师:同学们不妨想象一下囚徒们的生活处境:他们身处矿坑的深处、阴暗的地底,有的是阴暗的牢门、苦役的洞窟、黑暗的牢门。这些富有色彩和暗示意味的词告诉我们西伯利亚是一个多么恶劣而凶险的地方!
  
  二、 以意逆志,体验振奋人心的情感力量
  师:这一批曾过着优雅生活的贵族,被流放到酷冷的西伯利亚。面对着漫天大雪,他们会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生:我觉得,面对着那茫茫大雪,刺眼的大雪,单调的大雪,听着可以震落松针上积雪的狼叫声,感到一股透彻心扉的寒冷,然后是苦闷,然后是心中抑郁。
  生:他们会想着,自己付出那么多,希望会得到好的结果,却是这种结果,现在无事可做,孤独寂寞,很受伤。
  生:他们觉得很失望。通过努力争取,原以为可以为人民争取很多,但是没有成功,很有挫败感。
  师:失望,甚至会绝望。在这种情况下,普希金托一位自愿赴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的妻子带来了《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这首诗。同学们,假如咱们就是这一群囚徒,在茫茫的大雪中,在深暗的牢狱中,读到了普希金的这首诗,我们会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家自读该诗,设身处地想象一下,读完后前后桌交流一下各自的体验。(生读、交流)
  生:首先,我觉得非常温暖,仿佛是一艘在海洋中行驶的小船看到了指路的灯塔一样,找到了一线光明。然后我就会感觉到,虽然说自己被流放,但是还有敬爱的诗人支持、鼓舞着我们,虽然是被流放,也要把革命进行到底!
  生:我会觉得自己为什么会一直在沉沦当中,应该有自己的梦想,既然有了理想,就应该不放弃。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地方,也应该有这样的信心,坚信能够完成自己的事业。
  生:我觉得这种感觉就像雪中送炭一样,我觉得他好像在对我说,自己不坚强也要强打着坚强,我们还没有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举目无亲,我们没有资格难过,我们还要把快乐写得源远流长,我们还要把战斗进行到底!(掌声)
  生:我觉得犹如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我将忘却之前的失望与绝望,重拾斗争的信心!
  生:如果我身处这样一个绝望的境地,我收到这样一封信的话,一定会精神百倍的,这就像远处虽是一扇阴暗的牢门,然而从牢门里面透出了一线光明来,使我内心充满温暖。如果是我的话,我想我一定也会写一首诗歌回赠给普希金,如果我有这个才能的话。(生笑、若有所悟)据我所知,当时好像的确有一位十二月党人——(师提示:奥托耶夫斯基)回赠了一首诗给普希金,其中有一句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后来好像是成了列宁创办的《星火报》报名的来源。
  师:大家想不想看这首诗?想不想看看这些囚徒们读诗后的反应?
  生:想——(师及时幻灯显示该诗(此处略),让学生自读、交流,请该生朗读)
  师:你读出了十二月党人不屈的斗志,读得很好,声情并茂。通过你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十二月党人阅读该诗时激动、兴奋的表情。那么,请你把原诗也读一下,把同学们刚才体验到的情感传达出来。(生朗读。众鼓掌)
  师:很好!他把这首诗中鼓舞人心的力量完美地传达出来了,我们听后更有一种激越、振奋之情!请大家自读诗歌,要把这种振奋的感觉传达出来。
  
  三、 细读文本,探究倍受鼓舞的原因
  师:刚才大家结合自己的经验谈了各自的感受。现在我们细读文本,咀嚼字词,看看能不能咂摸出更细致、更细腻的意味来,探究一下该诗为何具有如此鼓舞人心的力量。比如说读第一节,(师自然朗读)我们会觉得哪一句特别鼓舞人心?
  生:“决不会就这样徒然消亡。”因为这一句给一个绝望中的人新的希望,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并没有白费,而且会继续下去。
  师:如果让你读的话,会重读哪个词?为什么?
  生:“决不会。”表达出普希金的一种坚信之情。工作虽然悲痛,但那是就个人遭遇而言的;对于大众来说,这些是崇高的、正义的,尽管遭到了沙皇的打击,但正义一定能战胜邪恶的。普希金如是坚信,也借此来鼓舞这些囚徒们。
  师:或者说,是他们的理想代表了人民的意愿,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所以他们的工作和意志不会因此而消亡。大家还能从别的诗句中感受到诗人的坚信之情吗?
  生:诗人用了一个“决不会”,下文连用八个“会”字:(希望)“会唤起你们的勇气和欢乐”“大家期望的时辰不久就会临降”“爱情和友谊会穿过阴暗的牢门”(自由的歌声)“会传进你们苦役的洞窟”“枷锁会掉下”“牢狱会覆亡”“自由会欢欣地迎接你们”“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的手上”。而且越到最后越密集,就像是越来越快的鼓点,传达出诗人的信念,鼓动着这些受难的人。(生热烈鼓掌)
  师:如此说来,我们应该怀着一种对正义事业必将胜利的坚信之情,带着一种无比坚定的心情来朗读,要读得大义凛然。(生读,师指导,其他学生自读,全体齐读)
  师:一个“决”字,表达了诗人对他们事业的坚定信念:正义具有无与伦比、无坚不摧的力量。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最终取得应有的胜利。这是用来自正义的力量鼓舞着他们,这是一盏正义的灯塔在引领着他们。
  师:(师朗读第二节,很投入)这一节中,你觉得最有哲理的是哪一句?
  生:我认为是“灾难的忠实的姊妹——希望/正在阴暗的地底潜藏”。因为灾难虽然能打击人的希望,甚至把希望动摇,但只要有一线曙光,只要有光明在前面指引,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希望就会引领人民走向成功。希望在灾难的打击下变得越来越顽强。
  生:我也觉得是这句话。虽然在灾难来临的同时带给人民打击,但是打击过后,当你有一定的恒心和意志把握住一线希望,就会向成功慢慢地靠近。
  师:老师看到这句话立刻想到我们古人的几个表达。如老子《道德经》中说:“反者,道之动。”苏轼《苏氏易传》中说:“阳至于午,未穷也,而阴已生;阴至于子,未穷也,而阳已萌。”午时是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这段时间,此时阳气最盛,但阴气已经产生。“子时”是二十三点至二十四时,此时阴气达到顶点,但阳气也已产生。结合这些言论思考:灾难还会继续下去吗?这些灾难到了极点会往哪个方向发展?
  生:会朝希望发展。这是物极必反的规律性的体现。希望是“灾难的忠实姊妹”。所有的灾难都伴随着希望的,既然灾难已在尽头,那希望还会不出现吗?
  师:你讲的最后一句话,很抒情。很容易让大家想起一句著名的诗。
  生: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师:其实普希金自己也有类似的说法,《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说——
  生:“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
  师:古今中外的贤哲告诉我们:灾难到了极点,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在灾难到了极点的时候,就是希望大增的时候,他们是如此坚实地存在着。希望是灾难不想接受也得接受的伙伴,正是在灾难中才孕育出坚强的希望。灾难有多少,希望就有多少,灾难的力量有多大,希望的力量也必将有多大。这种希望的力量正在阴暗处孕育、生长、运行、奔突,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朽腐的事物。这难道不是因为灾难而产生的希望的力量吗?如此说来,这种振奋感来自于一种不可扼杀的希望力量。我们再来读一下第二节——这首诗要大家一起读,读出一种气势来。
  师:有三个字大家读得不太好。“望、藏、降”三字恰好是韵脚,ang韵昂扬激越,要读得饱满些。(生再读)
  师:好多了。我们再往下读。第三节中说“爱情和友谊会穿过阴暗的牢门”,“穿过”能否换成“经过”?
  生:不可以。“穿过”要克服一定的阻力,有难度;而“经过”,相对比较轻松,没有任何阻碍。
  师:结合背景知识,这里用“穿过”精确,还是用“经过”精确?
  生:用“穿过”好。课外阅读材料上有筱敏的《山峦》一文,有一小段描述了爱情的力量:(生自然朗读起来)“像踏过彼得堡街角的积雪,她们踏过沙皇那纸特许改嫁的谕令,在‘弃权书’上,签署她们从此成为高贵标志的姓名:放弃贵族称号,放弃财产,放弃农奴管理权,甚至放弃重新返回故乡的权利。”这些女性放弃了一切,克服了众多阻力来支持她们的丈夫。这是可贵的爱情力量。
  师:老师在这里还可以补充一些具体事例,比如说特鲁别茨卡雅公爵夫人与她的英雄丈夫,双双长眠在那里;居住在巴黎的法国姑娘唐狄坚守爱情,与被流放的伊瓦谢夫结婚,最后双双葬身西伯利亚。爱情如美丽的雪莲花,“穿过阴暗的牢门”,芳香四溢地在囚徒生命中绽放。(投影图片)那么友谊的力量何在?
  生:在沙皇的严密监控下,普希金能够依然写下这种鼓舞人心的诗篇,这就是最高尚的友谊。
  生:我曾看到过一则材料:沙皇曾问过普希金:假如十二月革命爆发时他在彼得堡的话,会出现在什么地方?普希金毅然答曰:“我会在暴动者的行列里!”普希金的这句话应该代表了当时不少人的心声。
  师:这些说明:沙皇的镇压再血腥,囚徒流放的地方再远,生活再艰苦,他们的妻子、他们的朋友都不会放弃他们,永远关注并支持着他们,他们并不孤独。他们的背后有千千万万的志同道合者,他们如同春天的野草一样疯长。这是用来自爱情和友谊的力量鼓动着他们。
  师:通过细读,我们发现诗人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鼓舞那些高贵的囚徒。第一节着重用事业的正义性来鼓励他们,具有大义凛然的正义力量;第二节用恶境中自然而然、物极必反产生的希望来鼓励他们,具有启人深思的哲理力量;第三节用眼前的爱情和广大的友谊来暗示他们,他们的背后还有千千万万的关注者、支持者,给他们温暖的力量;第四节用简短的句式、急促的节奏和不容怀疑的语气传达出诗人宗教般的信念,这种信念的力量感染着、鼓舞着那些囚徒们。正是这四种力量让“十二月党人”倍感振奋。
  师:这是一首典型的政治抒情诗。大家尝试总结一下它的特点。
  生:很有鼓动性,一词一句都敲打在读者的心坎上,使人振奋!
  生:篇幅短小,语言平实,节奏紧凑,充满了如火山熔岩般喷薄而出的激情。
  生:好用比喻。把沙皇的统治比作“沉重的枷锁”,把西伯利亚比为“黑暗的洞窟”。把希望比作“灾难忠实的姊妹”。比喻能使诗歌形象生动,避免枯燥乏味,具有形象性。
  师:还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政治抒情诗一般都是针对特定政治事件有感而发的,除了鼓动性、形象性,还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性的特征,这是我们在阅读时特别需要关注的。
  
  四、 现代审视,生成切己的意义价值
  师:我们刚才以囚徒身份品读这首诗,感受了鼓舞人心的力量,探究了鼓舞人心之因,收获良多。但我们毕竟不是囚徒,现实的我们可以把这首诗送给谁?你要把这首诗送给谁?
  生:送给正在抵抗黑暗的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良心,他们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为人民带来光亮,但也最易受黑暗势力的打压、伤害,以至于生活困苦,心里孤独、伤悲,但他们有光明磊落的事业,相濡以沫的妻子,患难与共的朋友,通过努力,他们“期望的时辰不久就会临降”。把这首诗送给他们,鼓舞他们。
  师:你的话让我想到了一件真实的事情:英国文学专家张玲女士“文革”期间被发配到大西北,一呆就是十几年,就是靠不停地默诵普希金的“在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始终保持着骄傲忍耐的榜样”等诗句,终于和许多人一起等到了“期望的时辰”。
  生:我觉得可以送给那些正在抵抗异族、身处险境的斗士们,让他们知道虽然现在很艰苦,希望很微弱,但他们做的是为民众谋福祉的正义之事。不管多么曲折,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生:我还想送给我们的同学。因为我们的学习很艰苦,有时候神经会绷得很紧,甚至会崩溃,这首诗可以使我们重新获得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投入紧张、枯燥的学习生活。
  师:把这首高贵的诗/送给你/送给我/送给所有正在受难/或将要受难的心灵/它会唤起我们的勇气和欢乐/我们期望的时辰不久将会临降。
  师:今天我们一起品味了这首诗,我们也发现了读诗的几个维度:还原语境,读出诗歌的历史价值;现代审视,读出诗歌的当代价值。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推敲语言,读出诗歌的精微价值。大家课外还可以去读读普希金的《致大海》等作品,进一步感受政治抒情诗的魅力。(下课,师生道别)
  
  (浙江省青田中学;323900)

在语境还原中重塑自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