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高考现代文阅读语料基本上由文学类和科学类(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类)文章各一篇组成。科学类文本较适合工具性阅读,便于命制选择题,在各省自主命题之前,科学类文本几乎一统天下。过分强调语文阅读考试中的工具理性,对语文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造成的缺陷日渐显现,因此反对之声一直不绝于耳。上个世纪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人文主义渐占上风,体现语文的人文精神成为高考的一大追求。除了客观题日渐减少,主观题不断增加,反映在阅读语料的选择上,科技类文本一家独大的局面受到挑战,社科类文本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考中。2007年后,有的省份在考试说明中开始废除科技类与社科类的概念,代之以论述类和实用类的提法(或把论述类放到实用类中)。如此改变带来的好处便是选文范围的扩大,传记、特写等文本全部进入命题者的视阈。除了上述变化外,我们在比较近些年各省市全国高考语文卷的时候,得出了一个结论: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语料的选择正向着艺术化的方向发展,而这种艺术取向到了2010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为便于读者理解,我们将2010年各省市全国高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论述类)具有艺术特质的语料列表如下:
一届语文高考共有11个省市将论述类阅读锁定在艺术化的语料上,这既是一种偶然,也是现代语文课程改革之必然。因为,语文教学艺术化与艺术化的语文教学,目前正成为语文教学发展的新潮流,高考阅读语料的艺术取向是这种思潮的生动反映。
众所周知,在所有学科中,语文是最具形象思维、最重人类情感、最富创造空间的学科,按理说,语文教学应当最受学生欢迎。但就我们的调查看,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满意度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比仍然没有太大的长进,有的地方甚至降到末位。不但如此,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语文学习显得狭隘机械,有的学生虽然语文考试成绩不错,但语文意识和素养并不高,在语文生活中,他们其实是一个低能儿。换言之,离开了应试的环境,他们就很难发挥考试中显现出来的语文水平,嘴不能说,笔不能写,与文化人的要求相距甚远。更为严重的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淡漠,内趋力不断下降,终身学习成为一纸空文。离开了考试,他们就失去了语文学习的目标,甚至不知道该读些什么、写些什么。产生这些尴尬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教材内容设计方面的弊病,也有教师教学处理上的问题。而归结到一点,就是艺术的缺失,导致语文教学贫血现象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改善。
先说教材。课程改革后,一纲一本的局面被一纲多本的现实所取代,教材的多元化带来了新气象和新风尚,多数语文教材摆脱了科学严谨有余、生动活泼不足的传统弊病,学生对于语文教材的看法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例如,2003年北京的一个调查表明,学生们最喜欢的新教材为语文,最不喜欢的教材是英语。学生喜欢的原因排序是:教材有意思;书的色彩、插图好看;其他原因。显然,北京的语文教材从色彩与插图开始,已逐步呈现艺术化特色。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教材的进步离开时代的要求还是有相当的距离的,至少表现在选文上,文学性方面的强化是有目共睹的,但在艺术性方面,欠缺就比较厉害。文学作品仍然是诗歌、散文、小说三大样式唱主角,戏剧、影视少之又少,民间艺术更是难觅其踪,至于一些实用类文章,更是鲜见具体介绍各种艺术的内容。教材选文的艺术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艺术化的实施。
再看教学。必须承认新课程实施中广大教师在教学处理艺术化方面下了苦功夫,图画再现、音乐渲染、任意构图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多篇研究论文中都提到了这种种艺术化的教学方法。但是艺术化语文远非这三种艺术手法所能涵盖的,而且,任何一种艺术手法都有其局限性,如果课堂上只会使用这“三板斧”显然不可能获得专家的认同和学生的欢迎。但问题是我们的课堂似乎很少有新的艺术教学手法的创造,且这“老三样”缺乏艺术化文本的支撑,在使用中显得有点形式主义,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诟病。此外,教师在教学资源的开拓与使用方面也往往只和教材配套,忽略了艺术化文本的介入,结果课堂教学只有量的提升而无质的提高。
显然,如果这两个方面没有大的改变,就难说语文课程改革的成功;如果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修养,就不可能真正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但需要指出的是语文教材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对的稳定,如果在短期内实施大换血,有可能遭致失败。而目前最有效的变革可以从教师的课堂创新开始,通过教师对教材的自主整合,引进艺术化的语文教学资源,并自觉地将各种艺术手段与方法有机地介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使语文课堂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都能够充满艺术的气息。
然而,要让每个语文教师都能树立美育理念,提高艺术修养,促进艺术化教学能力,并非易事。受应试教育影响,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仍然是大量语文教师实则上遵循的原则。所以,即使大家都知道走艺术化语文之路十分重要,但只要各级各类语文考试尤其是中考、高考中没有相当的艺术的影子,仍很难调动教师实施艺术化语文的积极性。
因此,2010年的高考语文阅读语料选择的艺术取向,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窗户,敏感的教师已经意识到这种变化,开始调整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与手段,以适应新高考的变化。例如2010年6月底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义乌市第二中学承办了艺术化语文校本教材教学成果推广,无论授课教师、评课教师还是听课学生,无不感受到艺术化语文带来的魅力。课堂中从教学材料到教学手段,各种艺术元素不断碰撞、融合,精彩纷呈,一扫原先压抑、沉闷的氛围,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个性获得了生动活泼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说,2010年的高考语文成功地发挥了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它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影响必将是深远的。也许未来的高考语文中不会再出现如此密集的艺术化语料,但基础教育界对于艺术文本的重视和艺术方法的运用将有可能成为常规。如此,语文教学将逐步回归本原,发挥其形象性、情趣性的特色;语文教师将从繁琐的知识教学中解脱出来,施展审美特长,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从而使语文教学走出低效高耗的怪圈,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学科。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