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8786

[ 钱之俊 文选 ]   

地域文学与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钱之俊

  一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都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问题,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中没有给予明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而在新课标中却有具体明确的表述:
  1.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2.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3.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②(P15)
  在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地域文化资源是一个与语文学习密切相关的重要选项。有关“地域文化”的定义尚无定论。有学者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③一般认为:“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如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秦晋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闽台文化、关东文化等。”④遍布全国各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安徽省为例,我们安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长期的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其中影响很大的就有徽州文化和桐城文化。地域文化的开发,首先能拓展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其次,地域文化也是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最好的教材。从近年中高考试卷自主命题权逐渐下放到各地方省市以来,和地域文化有关的题型也开始进入中高考语文试卷。
  在各地丰富的“地域文化”中,“地域文学”又是和语文联系最为紧密、最适宜开发利用的有效资源。顾名思义,地域文学即孕育并滋长于某一地理区域的文学,是作家以同一地域生活背景为题材的创作,在其文学创作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这一地域所特有的地域色彩的创作方式。它是在题材、主题、风格诸方面与一般文学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文学类。地域文学在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地域性的文学,而且也是主流文学的发源地之一。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言:“中国文学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地域性,说明中国文学有不止一个发源地。”⑤(P8)笔者以为,地域文学的范畴涵盖并超越了乡土文学与民间文学的概念。“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民间文学”则是指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二
  地域文学作品的开发利用,具有这样几个重要意义。首先,能拓展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非常重要。这种学习能让学生在一种自然亲切的氛围中学到相关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如学生在学习我们开设的“三国人物与巢湖”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除了调查采访、学习、感受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网络的查询以及对信息的处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精神与能力。其次,对学生们思想感情有着重要影响。我们课题顾问组皖西学院陈尚达副教授认为,开发地域文学资源,“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促进孩子生命发展与本土文化的深刻关联,一种本土精神家园的构筑,一种对家乡的亲密感而不是疏远感”。确实,开发利用地域文学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而热爱家乡也是热爱祖国的一种集中体现,学生对乡情国情认识越具体、越丰富、越全面、越深刻,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就会越深厚、越真诚。再次,优秀的地域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特有的乡音乡情最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通过选择性的学习这些本土优秀文学作品,能激发起学生自己执笔书写身边人、身边事的创作冲动,扩大写作视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也提升了教师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地域文学作品,从应试角度分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近几年自主命题的中高考语文试卷中可以看出,命题者有意识地将地域文学作品选进试卷,获得了广大考生的肯定,也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地域文学作品的解读,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会觉得更加亲切。兹举一例。2007年安徽省第二次高考自主命题,选择的现代散文是安徽本土作家许俊文的《乡村的风》。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自主命题。许俊文先生是安徽省知名作家,著有长篇报告文学《癸未·淮河之战》,是安徽《散文家》杂志的执行主编。这篇饱含深情、笔法细腻的散文有着浓郁的安徽乡土气息,对于多数从农村来的考生来说,应该感到意外的亲切。在媒体报道中看到有学生说:“看到题目心里倍感欣喜,因为学校曾邀请许俊文先生作过专题讲座,他的诗意般的乡村情结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幸运的是高考中我是带着一颗熟悉而又理解的心面对考题。”⑥这种格外的亲切、兴奋是和本土文化的内在张力分不开的(实际上这篇文章里隐含了对父爱深沉的理解,对最后一道颇受争议的作文题的立意应该有很大的启发,这是广大考生和批评者忽视的地方)。本土作家作品的出现,是地域文学题型设置的一种选择(尤其是文学性强的作品)。本土文化是一个作家创作的底蕴,是作品的灵魂和精神源头,一部没有文化的作品和一个失去本土文化特色的作家很难说是成功的。
  三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本地文学资源,我们以“文化巢湖”为书名,编写了一本校本语文教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说:“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⑦(P14-15)所以完全可以放手编写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语文教材。在“大语文”的背景下,在部颁语文教材学习过程中留出适当的篇幅给地域文化,尤其是和语文联系紧密的地方文学,这也是我们做这个课题与编写这本地域文学教材的初衷。
  实际上在绝大多数地方,大到省市,小到县域,都有较集中的本土作家(或者从本土走出去的作家),巢湖也不例外。大巢湖(四县一区)历史悠久,从古至今地域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学资源极其丰富。以巢湖现当代文学为例,现代文学史上的田间、当代文学史中的鲁彦周,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家。这些从巢湖走出去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都是值得一学的活生生的语文素材。今天的巢湖文坛,也很是繁荣,其中中国作协、省市作协的会员很多,他们的作品常常刊于省内外各种刊物,散见于各种网络平台。但实际选进这本教材的作品很有限,这和作品高下无关,只是和我们的编写标准以及篇幅限制产生冲突。我们无意于把教材编写成地域文学史、文化史、地方历史教材、乡土地理教材或旅游手册。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遵循的编写原则是两种《课程标准》中的“教材编写建议”,追求的是选材及问题设置是否有“语文性”,能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才是增强对本土历史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具体的框架设置如下:
  第一单元 魅力剪影(选取五篇写巢湖各地风景的现代散文)
  第二单元 古迹揽胜(选取五篇写巢湖各地名胜的游记)
  第三单元 诗河泛舟(选取若干和巢湖有关的古诗与现代诗)
  第四单元 时文选萃(选取五篇近年在文坛较有影响的作家作品)
  第五单元 史海拾贝(选取五篇写巢湖的文言文)
  名著推荐与阅读——《三国演义》
  第六单元 故园底色(选取五篇无为县本土作家作品)
  笔墨丹青——书法艺术(选取和巢湖有关的书法家两位)
  在每个单元后还设有“诵读欣赏”与“写作与实践”。如第一单元后的“诵读欣赏”是和巢湖有关的“古诗二首”,“写作与实践”是“观民风,写民俗”。在学习这些有关巢湖的地域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试图让孩子们用心灵与自然对话、与人物对话、与诗文对话、与古迹对话,以期扩大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培养他们热爱家乡文化的感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以巢湖地域文学相关作家、作品作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可供选编的空间还很大。我们的设想是根据教科书编选的原则,尤其是“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⑧(P108)原则,开发编写出一个有梯度的校本语文教材,供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但这个工作量过于庞大,已经超过了我们这个实验的能力范围。只是希望我们这本小册子能抛砖引玉,给致力于课程开发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更多一线教师一个参考模式。
  在课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进一步利用地域文学的特点与影响,我们在写作教学与实践中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我们以“永安小荷”为名,集全体学生和语文教师的力量创办了文学社,并以同名创办了一份在全校范围内阅读使用的社报。永安河是流经我们学校所在小镇的一条母亲河,以其命名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我们在报纸上开设了诸如“乡土无为”等专栏,专门刊发本地作家的作品及其简介,还邀请本地作家为报纸撰写特约文章。文学社近年来发展壮大迅速,有近百名学生的习作公开发表,文学社还被权威媒体评为了“全国百佳文学社团”,在本地较大范围内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我们的部分班级还自办班报,如笔者所在的班级学生自办的《田间报》,就是以诗人田间命名的。田间是巢湖市无为人,他的墓冢就在离学校不远的羊山脚下。在创办这份报纸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介绍身边这位诗人的生平,学习他的作品及其身上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使学生对诗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也对文学创作有了一种贴近内在生命的体验。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就是“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⑨(P110),它打破了以往课程类型结构单一的状况,课程类型设置向多元化发展,给予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以更大的空间。面对如今的语文教材,尤其初中一些教材中的某些篇目,我们很多教师有厌教情绪,学生也有厌学的情绪,有些教师甚至硬着头皮讲授,表现得很无奈。其实改变当前语文教学现状不是没有可能,权力在教师自己手中,只是我们的惰性阻止了一切改变的可能。语文课程资源的优势和开发利用的广阔途径是其他学科比及不了的,积极挖掘身边的这些语文资源,是改变目前教学现状一个不容忽视的方法措施,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意识与能力。“对于长期习惯于传统的课程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教师,这将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作好观念、心理的调适和素质、能力的准备。”⑩在开发利用地方语文课程资源中,积极去开发利用地域文学资源,重视地域文学教学,是尤其值得重视的。它能切实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增强热爱故乡的情怀,增加对本土文化的了解认同,继承与发扬本土文化的精髓。所以我们务必要突破狭隘的语文教材概念,让学生走进另一片新的语文天地。
  
  参考文献:
  ①⑩黄伟著《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引论》,http://www.pep.com.cn
  ②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杨红著《戏班与地域文化之间互动关系》,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④舒之梅、张绪球著《中国地域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⑤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⑥《高考补习生谈2007年高考试卷》,《合肥晚报》2007年6月14日
  ⑧⑨夏瑞庆、王守恒主编《教育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安徽省无为县开城中心学校(新中学);23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