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8755

[ 叶海忠 文选 ]   

培元固本,知人论世

◇ 叶海忠

  培元固本,知人论世
  一、 文学常识教学的整体认识
  整个高中语文课程体系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课程体系中教科书和教学设计构成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包括作家作品和文体知识两部分内容的文学常识散落在不同的课程和教科书里面呈点状分布,由教师进行选择性教学。但从中外文学史的整体发展过程和作家整个人生历程的角度,它们又自成一套严密的知识体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表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人文层面看,对其教学得法,挖掘其人文和知识内涵施教,也可以对常规的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如果说语法是建立起语言基本架构的一个因子的话,那么,文学常识则是体现这一架构厚实与否的另一因子。文学常识教学不是单单的识记问题,其中包含着综合立体的教学效益。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健全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考力和想像力的综合全面发展。基础教育阶段,必要的文化积累是不可缺少的,识记古今中外的文学常识是培养学生记忆力的有效手段。况且记诵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但不能为了常识而学“常识”,只是“提纲挈领”地记忆而不了解其内容,只是用作其“炫耀”的资本。学好文学常识,也是挖掘学生非智力潜力的需要。意志、情感、兴趣和态度这些因素在学习文学常识中会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开发。以现代文学“鲁郭茅,巴老曹”六大家为例,他们的作品命名和笔名的选定,就是中学生人生很好的一本教科书。郭沫若的名字取自家乡的两条河流,充满浓浓的热爱家乡之情;老舍字舍予,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巴金的笔名概括了自己的思想发展历程。《且介亭杂文》《子夜》和《雷雨》等名字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和象征符号。顾名思义,作者爱憎之情溢于言表。诸如此类的文学常识资源,当然不能仅仅停留在识记层面,而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动力。
  其次,文学鉴赏推崇“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必要的文学常识,为学生阅读鉴赏课本经典选文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文学背景以及准确理解的钥匙,有利于提高他们课内外鉴赏、品味文学名著的能力,提高其阅读品味,掌握作品中的内容和形式的审美价值,不知人,论世就无从谈起。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曹操横槊赋诗,《观沧海》慷慨悲凉;曹丕志得意满,《燕歌行》志深笔长;曹植少年才俊,《白马篇》英逸豪迈。同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追求隐逸,诗中有画;孟浩然追求入世,语淡而意长。循着这一印迹,就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诗人作品中的感情。
  教育中的人文精神重在对人的关注,对人生命的珍视以及对人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这样才能提升精神境界,丰富精神生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真实健康的表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否则,缺乏基本的文学常识,没有正确的文学理论指导,处于人生发展期的青少年学生甚至都难以辨别图书的优劣与真伪,就容易受不健康文学的影响与毒害。著名作家刘心武就在他的小说《班主任》中描写“文革”期间的某学生干部,因没有必要的文学常识,把世界名著说成是黄色小说,借机去打小报告,达到个人的目的。
  从工具层面看,它也是高考语文试卷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以下简称“全国统一大纲”)在考试内容部分,专门列出一个标题是: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要求“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但这仅仅是从考察的角度对师生的要求。如果日常教学对文学常识也仅仅停留在对作家作品识记的机械训练和文体知识的备考上,那就完全是对文学常识的误解,忽略了文学常识的人文性,也错过了文学常识中蕴藏的精髓。
  
  二、 文学常识教学的整体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这一点更应该引起教学过程中对文学常识中作家生平背景的重视。文学是文化的最主要的载体,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段,都有着不同的文学,也传播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从个别诗人或者诗人的单篇作品只能欣赏单篇作品的技法和主题,很难从诗人人生的过程和文学流派、文学风格形成的过程去整体感悟。所以,有目的、分阶段、有序地结合社会历史教给学生一些文学基本常识,讲授各种文学流派的一些特点和风格,不独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学创作,还能帮助学生透视一个民族、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对提高他们辨别鉴赏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文学就是人学,对文章的赏析和了解离不开对诗人的其他文字和人生经历的了解,妥善做好艺术性的处理,既要有的放矢又要注意到张弛有度,控制比例和时间,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感悟是大有裨益的。而且也会奠定阅读教学的一个坚实的基础,以此发挥一种正面的导向和催生思考的动力。
  (一)整体设计
  常规阅读教学过程中,作家生平与作品等相关的文学常识往往都是介入一篇文章理解的开端或者关键。有的作者生平很复杂,迷雾重重如李商隐,坎坷跌宕如帕斯卡尔;有的则平淡简单白纸一张,无忧一生如欧阳修,官运亨通如王维。但无论简单还是复杂,在课堂的教学处理上都应该针对具体文章和具体教学目标有的放矢。有的教师往往本末倒置,在作家生平的介绍上堆积沉淀,陷入大量的常识却往往劳而无功,有的教师则视之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草草收场。对作家和作品文学常识的介绍在教学流程中属于画龙点睛式的技巧,有很多时候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同版本的教材选文有所区别,选文作者也不尽相同。但是有很多的作家作品的流派和风格相同,或者选文作者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比性和相关性。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专题的编排体例,为这种作家作品的横向比较提供了更便利的平台。这一点选修课程体现得更为明显。以《唐诗宋词选读》为例: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王维的山水诗,孟浩然的吊古伤今诗,虽然内容有所区别,但都能见出昂扬、恢宏,理想气息浓厚的盛唐气象。
  有时候也可以纵向比较,以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为例,可在单篇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关注一下三位作者生活的不同年代,然后引导学生体会20世纪20年代的毛泽东、60年代的食指和80年代的江河这样三位不同历史时期成长的青年人的青春旋律。语文教学的整体设计要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从时代发展的层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无论教学使用哪种版本教材,对于教材的所有选文应该要有一个整体审视,这样在作者出场的先后顺序和不同单元的教学侧重点上就可以做到整体设计、整体介绍。这样避免了重复出现时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又能有所侧重,无需每次都必须做相关的介绍。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报任安书》《鸿门宴》和《廉颇蔺相如列传》,《记念刘和珍君》和《拿来主义》等类似的作家相同而作品相异、体类各异的作品其实还有很多,一般第一次出现应该详细介绍,第二次就可以点到为止。如果把这种整体的视角拓展到整个必修和选修课程,涵盖范围的扩大一定能有效节约宝贵的教学时间。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还可以从文学史发展的整体角度在不同专题的教学中有所侧重,从专题的角度把不同作家的生平与作品进行归纳比较。必修三“殉道者之歌”板块《离骚(节选)》篇中屈原高洁的人生节操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学习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渔父(节选)》篇的时候就不需要继续翻炒屈原的生平和思想,可以直接重点讨论司马迁和屈原在人生重要关头为何分别选择以死明志和以生践志,以此来表现同样品质的主题。庄子的《秋水(节选)》是个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学生读懂了,再读《逍遥游》就更能体会庄子的写作风格,也就更容易理解鲲鹏大鸟的内涵;苏轼以赤壁怀古为主题写了一首《念奴娇》词,又写了前后两篇《赤壁赋》,从《念奴娇》和前后《赤壁赋》的比较就能很明显地了解诗和散文两种体裁的区别。比如同为月夜游江,散文要交代何年何月何日,其地与夏口武昌的相对位置如何等等,但这些在诗中却无需交代,所以散文比较现实,常有一个特定时空做背景;而诗歌则比较灵动,常以永恒做背景等等。
  这种整体设计意识本质上是对教材系统的再认识,因为文学常识散落在整套教材中,但它本身却是一套严密有序的知识体系,这种整体设计恰恰是通过对散落的文学常识的整体审视后再现这种体系,进而让学生了解、理解这种体系。同时这种整体设计也遵循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目前的文学常识教学,单就“量”上看,至少有两点不足:一是课时量不足,二是教材容量不足,仅就教材注释教学显然是不够的。在教学中,要保证一定的课时量,更要补充足够的内容“量”,这一点更应该基于整套教材做整体设计、整体构建。当然不同风格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教法。如果能从整体的角度设计文学常识教学,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还能够通过文学常识把教学修饰得更美丽。
  (二)整体感知
  文学常识即个人在文学方面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也是衡量学生文学素质的基本尺度之一。现行语文教育的缺失恰恰表现在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尤其是文学素养作为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不仅具有陶冶性情的作用,而且文学中所反映的思想情操,更能够净化人的灵魂,促进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提高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来“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认为“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的不断沟通为基础”,“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阅读教学不能只是给学生灌输技术性地解读文本的技巧,更不能以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借助作家生平的呈现引发学生个体的反思,从而在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之间达到彼此情感、观念的交流与体验。
  必修四《锦瑟》一诗的主题向来争论不休,但这恰恰是该诗作的特色。那种无法表达含蓄委婉到极至的感觉跟李商隐复杂的个人经历有关系。他的一生用李国文先生的话概括是“十岁丧父,三十岁丧母,四十岁丧妻,三次考场败北,五次幕府下岗,七次转业另就”,短促的一生中踉踉跄跄熬到四十七岁。这个时候是“老婆死了,朋友倒了,官职丢了,希望没了,前景完了”,要让涉世未深的学生理解这一点有相当难度。但是在作者这样坎坷的人生之中,有一个细节就是本是天平节度史令狐楚门生的李商隐,忽然跑到泾原节度史王茂元那里做上门女婿。令狐为牛党,王为李党。牛李党争在历史上斗得轰轰烈烈。为何李商隐连党同伐异这样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的道理都不顾而投奔敌对阵营落得个两边不讨好的下场?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对其最后的处境有中肯的论述:“不仅牛党目以为放利背恩,恐李党亦鄙其轻薄无操。”李商隐到底有何隐情?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样的作家背景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对李商隐诗作的含蓄风格和多重解读也就有了一种可以理解的必然。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对知识建构,就是选择相关信息,以自己现有知识来解释信息。因此文学常识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重视情境和价值观,引发学生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从简单的介绍走向建构情景提供对话平台,使学生了解的文学常识与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融为一体,以促进学生的自我结构或人格日趋完善。
  以《琵琶行》为例。该诗在白居易的平生创作中是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作品借歌女的身世对比自己的遭遇,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很多涉世未深、生活单纯的学生明白作者落魄的感觉,但未必能完全理解这种成年人的生活感受。这时不妨利用诗人的其他作品给学生必要的心理意识和感觉来引起共鸣体验,比如作者的“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红线毯》),“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卖花》),“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端与寒气,并入鼻中辛。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重赋》),“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
  这几组作品难度并不大,前三组早期的诗句表现出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情怀,后两组后期的诗句则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意绪,这种前后对生活的感想和观念的强烈的落差就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审美反差,进而思考这种转变背后的因素,从而有利于教师顺理成章地过渡到这次被贬江州司马带给诗人的打击。
  除了作者自己不同时期作品的对比,其他作者的作品也可以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引导。比如元稹《闻乐天迁九江郡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朋友的一句“惊坐起”足以证明被贬江州司马的打击对作者内心的摧残有多大。这组诗句的引用,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的情境。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挑战不是教学理念的层出不穷,也非五彩缤纷的教学设计,最根本的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无论怎么处理作家作品等常识,有个基本的前提是对作家的生平和作家的作品之间的联系以及作品风格的形成甚至转变要有全方位的了解。这其实是对语文教师极大的挑战,因为这意味着课后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对于每个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风格及其变化要“出乎其内,入乎其外”,既要精辟深入的全面了解,又要能有所筛选有的放矢。正所谓:“堂上一分钟,堂下十年功。”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只有主动汲取文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才能让学生通过文学常识感受民族之魂。
  
  参考文献:
  ①秦成俊著《拒绝不学文学常识》,《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6期
  ②王勇著《文学常识教学及其作用》,《安徽教育》1994年第12期
  
  (南京市金陵中学;2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