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配合我省现行使用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浙江省自行编写了《语文读本》,作为“必修教材的阅读拓展和延伸”①。
从单元构成方式看,浙江版的《语文读本》既不同于人教版必修教材的文体结构,也有别于苏教版的话题结构,而是采取折中的方式,每个专题以“文类的不同和专题学习的特点”②组成。如《语文读本》必修一的四个专题分别为:散文、小说、新闻和《红楼梦》。在大框架上以文体结构编排的《语文读本》就与苏教版的编排特点形成互补,在一定程度上可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
从选文来看,《语文读本》是对苏教版教材内容的必要补充。从必修一到必修五语文必修教材中,没有一首诗歌选自《诗经》,这应该说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缺陷。浙江版《语文读本》选文就很好地弥补了这个不足。其必修三第一单元就是“诗经与楚辞”,选自《诗经》的10首,《楚辞》的5首。从这点来看,也正体现了浙江版《语文读本》的编写意图。
可见,《语文读本》有其存在与运用的价值。但怎么“配合”我省现行使用的高中语文教科书?如何进行“必修教材的阅读拓展和延伸”?我们对浙江版《语文读本》的运用作出了探索与实践。
一、 重组
当《语文读本》中各异其趣的选文和苏教版必修教材同时进入教师的阅读视野后,教师有必要根据教材目标的需要和安排,从专题的要求出发,去选择具有典范性和适切性的文章重组专题,使《语文读本》也成为丰富而宝贵的教学资源,使必修教材成为兼收并蓄、独具特色的适用教材。
如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第一板块“吟诵青春”选了《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相信未来》(食指)和《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江河)三首诗歌,第二板块“体悟人生”选入《十八岁和其他》(杨子)和《我的四季》(张洁),第三板块“设计未来”选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和《我的五样》(毕淑敏)。其专题意图是希望“十六七岁的青年,在人生的航道上,应该珍爱青春,敞开心扉,感受多彩的生活,编制斑斓的梦想,实现精神的成长”③。这些篇目虽然都统一在“青春”这一话题之下,但从选文的典范性和适切性角度考虑,除了《沁园春·长沙》和《相信未来》,其他几篇并不具备多少文本细读的价值。《我的四季》把人生比作四季,虽运用象征但并不新奇,作者对人生的体悟对高一学生来说并不深切也难以产生共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则有些政治营养过剩,语文维生素匮乏,对学生无法产生吸引力。
因此,我们运用《语文读本》对第一专题文章进行了重组尝试。
首先,把《语文读本》必修三“诗经与楚辞”专题中的爱情诗《关雎》《蒹葭》纳入第一板块。这两首诗的典范性自然无需置疑,它们的入选可体现《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不可低估的地位,同时也弥补了苏教版教科书遗漏我国文化源头选文的不足,能让同学们品尝中华文化清醇的源泉。从话题来看,青春不仅与理想齐飞,和激情共举,还应有爱情相随。我们不能忽视人类这一美好的东西,更不该漠视或有意回避青春年少的学生本能的情感。因此,“吟诵青春”也要吟诵美丽的爱情。
在“体悟人生”板块,选取了《语文读本》必修一“小说”专题中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来替换《我的四季》。《十八岁出门远行》比《我的四季》更容易使学生产生类似的人生体验。《我的四季》的人生体悟是“虚”的,是作者对一生的感悟的总结;而《十八岁出门远行》虽是小说,但所描述的人生体悟却是“实”的,是十八岁的“我”对人生的一次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经历,对青春年少的高一学生来说,更容易产生心理共鸣。于是,我们把第一专题重组如下:
向青春举杯(活动体验)
吟诵青春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相信未来 食指
关雎 《诗经》
蒹葭 《诗经》
体悟人生 十八岁和其他 杨子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二、 迁移
除了把《语文读本》通过重组纳入必修教材之外,我们还把它作为能力迁移训练的选文储备库,借助读本选文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训练。
高中文言文教学讲求“言”“文”融合,二者不可偏废。苏教版教材必修三第四专题“因声求气”板块的选文《烛之武退秦师》,其基本教学要求有“在把握词义、句义的基础上,体会烛之武的游说艺术”④,发展要求是“搜寻、阅读其他有关劝谏文章,进一步体会劝谏的艺术”⑤。于是我们在完成《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后,运用《语文读本》中《郑伯克段于鄢》一文进行“言”“文”迁移,使两者相得益彰。
《郑伯克段于鄢》主要采取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先让学生借助文章注释通读全文。具体布置两项任务:一是借助注释读懂文章,二是画出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出现过的字词并做比较。
《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出现的不少词是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学过的,如“焉”“图”“鄙”“贰”“厚”“封”“敢”“阙”“其”“从”“共”,除了“图”“阙”“共”,其他词的意项和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里出现的都相同。如:
① 焉:哪里,怎么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② 鄙:边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
③ 贰:从属二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
④ 厚:所占的土地扩大,势力雄厚
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郑伯克段于鄢》)
这十几个词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当这些词出现在另一陌生语境中时,我们发现学生不仅难以迁移,甚至连学过的词也难以一一找到。这就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对这些文言字词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欠缺。而这也正是高中生文言文阅读亟待提高的一点。
然后,运用《郑伯克段于鄢》让学生对劝谏艺术进行进一步鉴赏。虽然此文重点并不在此,但文中有三人分别对庄公进行劝谏,其中祭仲与公子吕未达目的,而颍考叔却相当成功。于是,让学生结合《烛之武退秦师》探讨他们劝谏成败的原因。讨论后学生基本达成共识:劝谏成功与否,与劝谏者是否具备审时度势的能力、对对方心理明察秋毫的能力,是否讲求劝谏艺术,是否能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等有密切关系。烛之武之所以能以三寸之舌巧退百万之师,除了在劝谏时善于捕捉对方心理运用攻心术之外,还在于他能对形势作出准确的判断与分析。秦晋虽为同盟共同攻打郑国,但秦郑并无实质矛盾,选择秦伯劝谏是他成功的第一步,而攻心术之所以成功,也与他对秦晋暂以“利合”又将以“利分”的微妙关系与对未来形势的准确推测不无关系。祭仲、公子吕的劝谏不达目的,其关键在于他们缺乏审时度势的能力,不知庄公对共叔段的真正态度,也未能准确预测事态的发展。短见与盲目,必然无法使他们“百谏不殆”。颍考叔的劝谏则很讲艺术。他既有可靠信息,明察庄公“悔之”心理,又能现身说法,以自身“舍肉遗母”之事触发庄公“无母可遗”的悔恨之情,还能提出“阙地及泉,隧而相见”的解决方法。可见,劝谏能否成功,与劝谏者综合素质息息相关。他要求劝谏者不仅是个辩士、勇士、志士、义士,还要是个智士。
以上两项内容是对文言文教学中“言”的运用与“文”的鉴赏的能力迁移。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同出自《左传》的文章,其风格是一脉相承的,如语言特点、叙事特色、运用的春秋笔法等等。而同一朝代文章,同一作家作品,也往往有相关之笔、共通之处。这样,教师便可借助浙江版《语文读本》按文类编排的特点,以苏教版必修教材中选文为立足点,扩大对同类作品的阅读量。
三、 积累
尽管《语文读本》与苏教版必修教材编排的体例不同,但进入教材的选文同样大多是名篇佳作,其选文是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有效的篇什。浙江版的《语文读本》中文学作品的比例相当大。而文学作品是语言最美丽的存在,它不但典型而集中地反映社会、历史和现实,而且其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奇特瑰丽的艺术想象和风格各异的审美形态,都是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更是把《语文读本》当做学生阅读的后花园,让学生不仅要徜徉其中,流连忘返,还要学会采撷花瓣,含英咀华。
为此,在学生较为自由的课外泛读之外,我们每周挑选《语文读本》中尤其精彩或特色鲜明的一篇文章作为学生积累语言与素材的范文。如《语文读本》必修一“散文”专题中的《寒风吹彻》。作者刘亮程曾获第二届冯牧文学新人奖,他的文章语言特别有特色。素淡,明澈,有着汉语独特的纯真与瑰丽,又擅于表达事物的微妙肌理,有时还有一种悟透人生的深邃与悲凉。其作品被誉为“中国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我们就把《寒风吹彻》作为学生阅读积累的范文布置学生课外精读。
教师先从文中挑选若干句精彩语句,标好序号。然后设计读书卡片,让学生在阅读后,按照读书卡片的步骤来积累语言。分四步走:写好课题,摘抄语句,赏析语言,仿写句子。刚实施时学生普遍认为“赏析”这一步有难度。教师就此点拨学生要练就一双“慧眼”,能一眼望穿此句语言的绝妙之处,例如修辞的效果、表达的意蕴、描写的意境或语言的特色等,然后可就一点展开赏析。下面是学生写的读书卡片。
语言积累卡片
课题:《寒风吹彻》
摘抄: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
赏析:以“雪”“冬”比喻生命中的寒冷、挫折与困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路人或是亲人不可能看全他的悲伤与坎坷。人,终究都要自己孤独地面对、艰难地度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人们遭遇挫折、乃至人生沦落、生命凋零的无奈。语言平淡却蕴涵着一股寒冷,将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静静地表达。
仿写:一个人一生所泅渡的河流,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与孤独本身和灵魂深处的孤独感争相竞流。在一个人的河流里只能自己挣扎。
如果说摘抄是积累他人的语言,那么,赏析就是积累鉴赏的能力,而仿写则是积累自己的语言了。通过这样的方式,教给学生含英咀华的方法,提高他们品味语言的意识,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敏锐洞察力、文学鉴赏力与运用语言的能力。
其次,我们还通过阅读《语文读本》中的典范文章来积累素材。同样设计读书卡片,按三步走。学生可以概括文章中的某一人物、某一件事,也可概括整篇文章内容,然后针对自己所概括的内容进行评析。评析性语言可夹叙夹议,以议为主或以情动人,可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使语言散发出文学的芬芳。如:
素材积累卡片
课题:《寒风吹彻》
概括:“我”把一个寒冷彻骨的老人让进屋,招待他。可是最后他还是冻死了。
评析:当一个人被寒冷和年老前后夹击的时候,心境的悲凉已成为必然。正如火炉只能烤热漫长人生的一个时刻,外界的关怀和温暖都只能在心灵的坚冰上印出它无力、微弱的火光。生命到了尾声,其孤独愈发蓬勃旺盛,那种无法消散的悲凉和无助,似乎才是生命的真实面目。
通过这样的积累方式让学生课外精读《语文读本》中的经典选文,可以避免学生对其中经典文章或精彩选段走马观花或蜻蜓点水式的阅读,通过学生开放式的“文本细读”,可使他们从中汲取更多更丰富的营养,养成更良好的阅读习惯。
另外,我们还运用《语文读本》,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来积累底蕴。根据编者意图,浙江版《语文读本》每一册最后一个专题(必修一至必修五分别为《红楼梦》、鲁迅、《人间词话》、《哈姆雷特》和《歌德与〈歌德谈话录〉》)是专门为学生提供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以拓展选修课程的空间。每个专题都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如“鲁迅”这个专题,从“鲁迅眼中的故乡”(选取鲁迅本人写故乡的几篇散文)“他者鲁迅”“异域看鲁迅”和“思想者鲁迅”四个角度选文。其实,不仅是这几个专题适合研究,由于其编排的特色,其他专题也都是可以作为研究的专题的。如必修四第一专题“唐诗·宋词·元曲”,学生就可选择“唐诗气象”作为研究角度,以所选诗篇为重点,结合其他进行研究。学生在进行选题、立项、研究、结题的过程中,立足读本选文,分别从广度与深度来拓宽加深对某一作家或其某一作品的研究,可以说是对学生文学素养的综合性积累。
总之,《语文读本》作为与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配合使用的教材,它具有必修性、典范性、语文性与可研究性,因此,在运用苏教版教材的同时,我们通过“重组”优化教材,通过“迁移”强化能力,通过“积累”丰富积淀,以体现《语文读本》使用价值的最大化。
注释:
①②《高中语文读本·序》,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向青春举杯”“导言”,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④⑤《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浙江省瑞安中学;3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