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8771

[ 周荣海 文选 ]   

“古之学者必有师”是中心论点吗

◇ 周荣海

  对于《师说》的起句“古之学者必有师”,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教学参考书》(2008年6月第4版)第55页上说:“这句话概括了要论及的话题范围,成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其实,细究下来,这句话值得商榷。
  第一,这句话就不像论点。首先,从形式上看,“必”,意为“肯定”“一定”,表推测。一个表推测的句子,与全文那种言之凿凿、不容置疑的气势相比,怎么可能成为论点,甚至是中心论点呢?其次,这句话在文中就没有展开过论证。从第一节的思路上看,是三层:“必有师”,“为何师”,“孰为师”。“必有师”这推测中的现象,是为了引出后面两层,并非后面两层,是为了论证前面的观点。至于下文,则更没有也不可能对“古之学者究竟有没有师”这个问题展开论证。
  第二,这句话作为中心论点,与全文不合。从文题看,本文是“说说关于从师的事”。第一节,总述,谈“为何师”“孰为师”;第二节,批判“师道不复”的现实;第三节,谈“转益多师”的必要;第四节,补叙写作缘起,或者说是交代写作目的。可见,“古之学者必有师”,与下文的联系,至多就是,和下文的“今之君子不相师”,有意义上的对比关系。
  从本文看,作者在“古”和“今”的态度,是“厚古以薄今”,赞扬古代的从师风尚,抨击今人不从师的陋习;但在篇幅上,则又是“薄古以厚今”,古,一句带过,惜墨如金,今,则汪洋恣肆,泼墨如水。无论如何,古之学者必有师,都不是本文的中心啊!
  其实,《师说》也好,《劝学》也罢,都不是规范的议论文作品,直接用现代写作学的概念去“套”全文,倒不如细致地分析各节的思路为宜。生硬地把“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为中心论点,以后我们指导议论文写作,又何以自处呢?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2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