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祖国语言是负载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行为方式、思想情感的语言,传承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底蕴。语文教育关系到人的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①语文教育是通过具体的语文课堂来实现人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进行祖国语言文化的传递的。因此,加强对语文课堂文化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语文课堂文化的界说
谈语文课堂文化首先要了解文化和课堂。《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下的基本义是:“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E.B.Tylor)对文化也有一个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习惯在内的复合体。”②泰勒的定义中,文化指的是精神层面。
查《现代汉语词典》,对课堂的定义是:“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叫课堂,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据此,我们将课堂文化联系起来考虑,课堂文化就是指师生在教学场所进行教学活动时,共同建立起来的知识、信仰、观念、规则、价值、思维、习惯等的综合体,它先天包含了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层面。从课堂的组织过程、教学内容、影响效果等方面考量,课堂精神文化是课堂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因而课堂文化研究的重心当属课堂精神文化。
当课堂文化纳入语文教育的层面来思考时,其内涵和外延当随语文教育的波动而变动。语文,就其字面意思包括语言和文字两个方面,语文教育既包括语言和文字的教育,也包括有关文学、文章,乃至文化、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教育。③语文课堂文化就是语文课堂上,师生通过语言、文字、文章、文学的学习,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建立起来的知识、信仰、观念、规则、价值、思维、习惯等的综合体。
语文课堂要通过语文教学目标、过程、评价,师生关系等方面重新建构语文课堂的精神文化,使师生在知识、观念、价值、思维、习惯等方面趋于优质化发展,最终让师生在语文教与学中共同成长起来。
二、现有语文课堂文化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知识:朦胧、泛化
谈语文课堂文化其实就是谈语文知识如何传递的文化。语文知识是本,文化传递是道,本立而道生,考察百年来语文知识建构的历程,我们发现语文知识呈现朦胧、泛化的特征。百年来语文知识建构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无到有,逐步淡化,反思争论阶段。④
我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语文教育是和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起的。1904年到1949年,语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法、语法、修辞、文学等方面的知识。1978年和1980年的语文教学大纲里,提出了语文知识的概念、内容、教学要求。八字宪法“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成为语文知识的代名词。
新课改后,课程标准将语文的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据此很多人将语文知识具体为工具类知识和人文类知识。韩雪屏教授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出发,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对语文知识范围、类型进行归类的还有很多,这里不再列举。
我们发现,语文自独立设科以来,一直没有具体的规范的语文知识。语文知识一直呈现模糊、朦胧、泛化的特征,语文知识系统似有似无、似实似虚。教师教语文,想要落实工具类知识,但又没有明确的知识点,想要追求人文类知识的教授,但似乎又不得要领,缺失了根基。朦胧的体系、泛化的知识使得学生不明白语文到底该学什么,失去了航标的学生只能以教师的教授内容马首是瞻,其课堂文化也只能带有先天的依附性。
2. 知识教学:灌输、说教
上文谈到,语文知识没有一个系统的表述,但并不意味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教语文知识。毕竟教学还是要以知识的传递为根本,否则教学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那么语文教师将会怎么做呢?他们只有转向以考试内容为语文的知识基础。
从教学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灌输、填鸭是当前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从思想意识统一的角度出发,不需要太多的比较和争辩。从道德教化的角度出发,教学的目的很多时表现为要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不一定知道为什么。
其实,采用灌输、说教的教学方式自有其历史传统。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知识的学习与使用,就已经不是个人的事了,“知识的性质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在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的制约,与一定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符号乃至人生信仰都不可分割”,“所有的知识在传递过程中都是受着权力因素制约的”。⑤“政教合一”的教育组织形式和历史让负载民族思想情感、传承祖国文化的语文从来没有离开政治教化和道德传教的束缚。灌输和说教必然就成为语文众多教学方式中最主要的一种。
当教师从观念和机制上有了上述使命后,在实际教学中,就将印记深深地烙在教学过程当中,于是灌输、说教在教学中如影随形。不去除这些教学方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将难以培养。
3. 师生关系:权威、服从
在语文课堂文化中,师生关系普遍表现出明显的权威与服从的特性,教师是知识的权威、精神的权威,学生必须服从。
教师的权威来源于制度的保障、知识的化身和文化的传统。课堂是需要秩序、需要纪律约束的,但,考察所有的课堂纪律规定,几乎都是约束学生而非教师的,对学生的语言、行为都有具体的规定,当师生在教学秩序上、教学内容上、思想观念上出现分歧时,教师会利用各种方式压迫学生。
从知识教学上看,大多数学生唯书唯上,书上说的就是对的,教师说的就是对的,教师成了知识的化身。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还是有很多“民主”的教师,课堂上,学生充分参与,畅所欲言,但我们很快发现,无论学生如何思辨,最终,放飞的风筝还是会被教师随时收回,脱缰的野马最终还是会被教师引入预设的埋伏圈。知识学习道路上的朋友、朋友道路上的知识争鸣,这些还只是我们追求新的课堂文化的梦想。
4. 教学评价:简单、单一
《课程标准》中对课程评价做了具体规定:“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考察具体的语文课堂,我们发现,课程标准肯定的方面,实际中做得少,课程标准否定的方面,实际教学中却大行其道。语文教学评价呈现简单、单一的特性。
简单表现在,课堂教学评价,于教师而言,完成了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完成了知识的有效传递,就是有效教学,就是好课,否则,就是遗憾的、不好的课。于学生而言,是否遵守课堂纪律,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成了判断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
单一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好坏,学生知识掌握的好坏,其测量标准就是学生是否能回答问题,课堂测试是否能按时完成测试要求。好学生能进入教师的视野,成为冲刺高考的排头兵,学习不好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及考试中,逐渐退出教师的视野,成为陪读生。
简单、单一的教学评价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是否真心认同一个观点、一个知识点,由此带来的各种情绪被悄悄地掩藏。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是课堂是否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
三、 语文课堂文化建构的理论依据
重建语文课堂文化在理论上有很多研究,笔者认为有效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知识观对语文课堂文化的建构有着重大的影响。
1. 有效教学的理论对语文课堂文化建构的影响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⑥
有效教学的研究涉及到有效行为、有效教学技能、有效教学风格、有效教学模式、有效教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确认度比较高的有效教学的标准是:①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习;②语言发展——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的素质;③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④挑战性的活动——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通过思维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⑤教学对话——通过对话进行教学。⑦
这个标准突出了教学背景化、语言与文学素养的发展以及挑战性教学。强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强调教学对话。其实,学习就是以师生间的互动、班级的社会结构为基础的一个积极、互动的知识建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文化的建设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建构主义知识观对语文课堂文化建构的影响
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准确表征,知识只有在正确反映外部世界的情况下才被认为是正确的,客观知识就是真理。
建构主义者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知识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⑧
建构主义知识观有一定的合理性,它启示我们: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和学生一起成长的知识的建构者、合作者、交流者,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应重新建构我们的语文课堂文化。
四、 建构新的语文课堂文化的策略
语文课堂文化的重建,我们可以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师生关系等方面来建设新型的课堂教学文化。
1. 教学目标:构建智慧生成的课堂教学文化
语文学习承载着知识的学习、文化的传递、能力的培养等几项重任。但是,语文教育绝不能为知识而知识,更应是为人生而知识。为人生而知识,它向学习者提出更高的目标。语文学习绝不是将知识教给学生就完成了任务,它应该是充满智慧生成的,因而,注重智慧生成,是课堂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智慧生成在教学中就是开启智慧,让学习者心智觉醒、智慧萌发。教师通过营造充满情趣和宽松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好奇心、想像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思、敢辩。让学生充满灵气,课堂充满灵动,让学生的思绪如小鸟般自由飞翔,野马般狂欢奔腾。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智慧的熏陶,养成充满智慧的思维方式,形成智慧的价值取向,建构健康的智慧人格。
2. 教学过程:构建民主、平等、对话、和谐的课堂文化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交流与对话中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
我们都学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孔子在和弟子们谈他们的志向时,教学过程就是营造了民主、平等、对话、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子路志向是三年治国,可使人人勇敢善战,且懂得道理。冉有的志向是三年治理,可使百姓富足。修明礼乐只有等贤人君子了。公西华的志向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或诸侯会盟时,愿做小相。曾晳志向是暮春时节,和朋友们到沂河里洗澡,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对子路的豪放狂言,夫子仅是微微一笑。
从孔子和弟子的谈话中,我们发现,老师很民主,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对话的方式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当曾晳不明白老师的微笑时,孔子解释了微笑的原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通过对话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公开地讲出自己对某一问题或事件的真实看法,这些看法虽不一定正确,但一定是自己的,对话能有效地激活师生的思维,使教学活动富有成效。
民主的作风,平等的对话,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便于知识的学习,问题的研讨,它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文化的常态。我们发现,当民主、平等、对话、和谐缺失的时候,也是教学效益低下、知识争鸣压制、学生厌学反感最厉害的时候,无论教师如何卖力推销自己的学识,都无法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构建民主、平等、对话、和谐的课堂文化应是师生共同努力的事。
3. 教学评价:构建有利于能力提升和创新发展的课堂文化
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课堂教学的时候,过度地偏向学生知识的掌握,对能力和创新关注不够,甚至漠视。这种弊端使课堂教学局限于一个狭窄、封闭的圈中,限制了它的生机与活力。课堂文化的重建,必须注重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学生表现的好坏,不能仅仅看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学生知识是否掌握,应该关注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力得到了提升,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教学中,很多时候有价值的、出乎意料的新火花、新点子,往往都不是在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完成知识学习的结果的基础上发生的,它们的出现是偶然的、非预期的。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一次重大的创新是人为安排、计划、设计的结果,总是寓于偶然之中。因此,要让课堂成为一个有可能孕育新质的、充满魅力的场所,而不仅仅是改变知识的物理位置。
4. 师生关系:构建尊重、友好、亲密、合作的课堂文化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当学生喜欢教师时,学习就会好起来,当学生厌恶教师时,学习兴趣就会下降。可见,师生关系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
在师生关系中,师生应互相尊重,彼此友好,学生要尊重教师在知识上的付出与辛苦,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尊严,容忍学生知识的欠缺、个性的不足。师生都应打开心扉,友好交流,教师不掩拙,学生不藏短,彼此应该成为知识学习的合作者、协助者、鼓励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知识、经历等的不同,双方在知识多少、价值判断、思维方法等方面都有一些不同,教师有会当凌绝顶的感觉,但一定不能有一览众山小的意识,不能把学生只当成一个容器,一个雕琢的对象,学生也不能把教师看作一座大山,难以攀越,师生应互相欣赏,亲密合作。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新事物、新知识层出不穷,谁也难以掌握所有的知识,教师可能在专业知识上比学生懂得多一点,但在生活上、新事物上等未必都比学生懂得多。因此,我们提倡构建新型的优质的课堂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师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阎立钦著《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②泰勒著、蔡江浓编译《原始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④刘庆根著《浅谈语文知识建构历程》,《语文教学之友》2006年第6期
⑤石钟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⑥崔允漷著《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人民教育》2001年第6期
⑦张璐著《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1期
⑧温彭年、贾国英著《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建设交通分院;21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