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背景:处于高三第一轮复习的时刻,往往处于新授课和复习课的纠结之中,既要体现高三“言”的复习,让学生觉得紧扣考纲;又要有“文”的味道,让高三的课堂活泼有趣。在揣摩了2011江苏语文《考试说明》之后,决定在讲授《留侯论》时设置“因文解文,因文解人”的课堂目标。具体说来:
课前做足预习,让学生认真梳理,提炼高考文言文常考知识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翻译句子。每个学生将这些考点问题提出来,教师协助解决,注重实效。
课堂分析:借助《史记》中的《留侯世家》《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等篇目来解读《留侯论》,理解文意,读懂作者,进行多层对话:与苏轼、司马迁、张良等历史人物对话,注重探究。
解决依据:江苏语文历年来《考试说明》中对学生的文言文要求是:
理解层面: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对于“浅易”的解释是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史记》在高二时我们已选修过,学生应该不陌生。
分析层面:(1)筛选文中的信息。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留侯论》课堂实录
师:高二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这一段文字:(课件)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师:同学们还记得下面的内容了?
生(齐):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师:对,此处的子房就是张良,张良,也就是留侯,为什么称他为留侯呢?请看《史记留侯世家》中的一段文字:(课件)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侯,与萧何等俱封。
师: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大封功臣,让张良选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不敢接受,说,“我与你见面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良就被称为“留侯”。那么,张良为什么不敢当三万户呢?
生:因为他明哲保身。
生:因为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
生:他如果不这样,也会落得和韩信“钟室蒙冤而死”的结局一样。
师:的确,在刘邦提到的汉初三杰中,只有张良毫发未损,他的性格层面中有什么独到之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文章《留侯论》,留侯刚才我们已经解释过了,那“论”呢?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没有接触过?
生:《六国论》《过秦论》。
师:很好,还记得《六国论》吗?
生:记得,苏洵写的,说六国灭亡的原因。
师:具体些。
生(少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师:这是文章的观点,什么地方提出的?
生:文章开头第一段。
师:接下来论证观点了吗?
生:接下来通过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相继灭亡的史实来论证的。
师:很好!《留侯论》是《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论说类专题的一篇文章,在唐宋时期,八大家贡献了许多词锋犀利、雄辩滔滔的论说文,在思想的表述和艺术技巧方面拓展了崭新的境界,“论”注重从正面树立一个观点,然后围绕它作严密逻辑的论证。那么,我们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体例也是这样的吗?
生:是。
师:中心论点在何处,是什么?
生:在文章第一段,“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师:好,我们把文章的第一段齐读一下。
(生齐读)
师:也就是说,文章提出了张良作为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的观点,那么,文章是怎样作逻辑严密的论证的呢?
(生思考讨论)
师:我们来看看张良的成长过程,这个“忍”在他的身上有没有一个变化的轨迹?
生:年青的张良也不忍。
师:然后呢?
生:是圯上老人教他忍的。
师:后来呢?
生:后来他能忍并且还叫刘邦忍。
师:好,张良的人生经历围绕“忍”字我们可以看出,不忍—能忍—用忍,由这个过程,我们来研读文本。我们首先请大家来看看《留侯世家》中对张良年轻时的一段记述:(课件)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师:这段文字写了什么?
生:张良少年时候击秦王的一个事件。
师:对于这个事件,苏轼在本文是怎样看的?
生: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师:也就是张良欲逞匹夫之刚,欲以一己之力与秦争锋,这是不能忍的表现,也是不明智的。
生:是。
师:好,那张良的“忍”又从哪儿来呢?刚才有同学说是圯上老人教他的,“老人赠书”这件事,我们来看看原文的记述:(课件)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彊(qiáng,通“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喏。”……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gǔ)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生看课件)
师:我们请一个同学来用讲故事的口气读一下这段文字。
(生读)
师:读得很入味!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认为圯上老人意在授张良《太公兵法》,张良得此书,方能怀韬略之才,辅佐高祖平定天下,那苏轼是怎样看的呢?
生:苏轼认为:“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义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师:是的,从这两段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在司马迁的基础上就故翻新,在认识上和司马迁有所不同。有哪些具体的不同呢?
生:对于张良成功的原因,苏轼认为是“能忍”,而司马迁认为是得“太公兵法”。
生:对于圯上老人的身份,苏轼认为是“秦之世出而试之的隐君子”,而司马迁认为是“鬼物”。
生:对于老人来到圯上的用意,苏轼认为是“深折”张良,教他“能忍”,而司马迁认为是授书,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师:好,对此我们都能够通过对比阅读梳理出信息。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对抗,苏轼做到了,我们也应该做到,真正的阅读应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作者未必然,读者却未必不然,只有创造一种“有我之境”,钻进去感受情感,跳出来理性分析,这才是一种从文本出发的在实践中自我认知的创造性活动。
师:拥有了“忍”的品质之后,我们看张良在他的生活中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课文中写的是什么事?
生:劝刘邦忍韩信这件事。
师:好,这件事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详尽的记述,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段文字:(课件)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征)其兵击楚。
师:透过这段文字,我们能看到什么?
生:能看到“高祖发怒,见于辞色”,看到子房教之忍也!
师:很好!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候的“忍”,已经不是个人性格上的隐忍,而是一种带有军事意义的积蓄力量、待机而动的含义,可见,高祖以“忍”定天下,其忍源于子房。
师:回过头来看看,文章是不是以严密逻辑的论证来证明中心论点的呢?
生:是!
师:很奇怪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写这篇文章的?
生: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下的情况下。
师:对,宋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师:我们常说“言为心声”,苏轼虽是代张良言,但表达的是自己的心声,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似乎也以“忍”为重。
(生点头)
师:能否具体说说!
生: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却不消沉,不气馁,以“忍”等待着勃发。
生:苏轼在一首诗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三个地方都是被贬之地,没有隐忍之志无法成就功业!
生:还有我们上次学到的一首诗歌《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在这首诗里,我们都能看到看到他那种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精神,这是“忍”的最高境界。
师:看来我们同学对苏轼的了解还是很丰富的,这得益于我们所学的“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吧!回到课文中来,大家看,文章除了写张良外,还写了其他人物,都有谁?
生:勾践、郑伯、刘邦、项羽等人。
师:这叫什么手法?
生:衬托!
师:正衬还是反衬?
生:都有。郑伯肉袒牵羊、勾践卧薪尝胆是正衬,荆轲、聂政、项籍等是反衬。
师:分析不错。有人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我们这里可以说是:张良之忍要突出,以他人写之!
生:还有,张良之忍要突出,以妇人容貌写之。
师:很好,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我们再来看看《史记·留侯世家》中是如何记述的:(课件)
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师:以其貌反衬其能忍的胸怀,这是苏轼的“别有用心”吧!苏轼这篇文章参加高考阅卷,你们以为能拿多少分?
生:满分。
师: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对抗,我们刚才说过了,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也没有!大家讨论看看!
(生讨论)
生:我觉得结构上有点小乱,一会儿写这个,一会儿写那个。尤其是三、四段,一会儿提自己的观点,一会儿说前人的不对。
师:有道理,但我要说的是提出自己观点的同时如果批驳别人的观点亦可。
生:“忍小忿而就大谋”这种观点,有一定的正确性,但把刘邦、项羽的成败,完全归于忍于不忍,又说忍是张良节操的主要特点,并且这个特点也是经过黄石老人一次指教就形成,我觉得很片面!
师:很好,敢于质疑,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张良是一个在军事、政治方面有着非凡才能的历史人物,张良的成功,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史书不断研读。课后大家还可以去读《史记·留侯世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课后反思
钱梦龙先生曾说过:语文课上的“教”,无非就是教会学生读文章,如果教师在指导时还能注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多下些启发、引导的工夫,让学生不时品尝到有所领悟和收获的快乐,那就是教学的理想境界了。高三的课堂更需要领悟和收获的快乐。这种领悟应是实实在在的,这种快乐应是发自内心的。因而,这篇课文的“教”不能只是停留在功利主义的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实用知识的落实上,还应有对苏轼之“道”的一种体悟,这种体悟,也绝不是简单的“告诉”,而应是一种“阅读发现”和“阅读更新”。这堂课,一方面提升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言”的基础上也实现了“文”的教学。想来还是蛮欣慰的。
但是,文章解读总觉得还是有些“仓促”。本想因“文”解“文”,因“文”解“人”,前者似乎在这堂课得到一定解决,但后者却不尽人意。况且,将“言”与“文”割裂开来,固然是因为“公开课”的需要,但真正的文言教学要一方面寻求解“言”的支点,另一方面要挖掘“文”的价值,从而达成“言”与“文”的自然融合。
(南京市雨花台高级中学;2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