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8761

[ 陈松梅 文选 ]   

等待的美丽

◇ 陈松梅

  “你有男朋友了吗?”
  “还没找呢!”
  “你不要找,你要等。”
  这是1991年,90岁的冰心老人和34岁的铁凝的一段对话。“你不要找,你要等!”冰心老人的话,简单且富含哲理。“找”和“等”都是一种人生态度,“找”意味着四处寻觅,主动出击,给人的感觉是焦急迫切,而“等”就显得从容不迫、自信智慧。找到的不一定是要等的,而等到的很有可能就是要找的。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爱情,还适用于课堂教学。
  执教多年,也曾经听过很多别人的语文课,常静心默想:有多少课堂是从学生角度着想、为学生耐心等待、踏实推进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多朴实的道理!为何我们教师经常在课堂上连几十秒的等待都那么吝啬?唯有等待,才有秩序,才有效果:我们应谨记啊!这里,我专门就课堂提问后的等待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 等待,让师生共同成长
  等待是一种信任,相信每个学生能学习,有潜力;等待是一种尊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待是一种压力,逼迫学生开动脑筋;等待是一种唤醒,唤醒学生心中的巨人,同时也唤醒教师从业的喜悦。
  1. 等待,给学生深入思考与准确表达的时间
  经常见到的课堂是:教师刚抛出一个问题,就立刻点学生的名字要求予以回答。学生要么张口就来,不经大脑,要么一言不发,呆立垂首。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听”“多思”“善讲”。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的,更应是内在的、深层次的思维的灵动。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几十秒的等待虽然让课堂显得寂寞,公开课时也会让听课教师感到沉闷。但是,细观学生,我们会发现他们有的凝眉思索,有的圈圈点点,有的念念有词……那看似安静的课堂,不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好诠释吗?这种等待,实质上是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努力填补文字以外的空白;是让学生与自己深入对话,努力调动旧知以进入新情境,解决新问题。教育,绝对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利用课堂的每一个瞬间给学生以机会,让他们深入思考,让他们从容整理思路,准确表达。美国学者罗威曾做过一个等待时间延长的实验,发现教师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延长1至5秒,则有以下可喜的变化:回答问题的正确性提高了,不能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减少了,通过事实推出结论的人数增加了,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了。这足以证明:学生深入思考、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他们探索知识、提高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绝不是单纯地增大课堂容量,绝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能力为代价去换取。
  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为了呈现完整的教学设计,为了热闹有声的课堂氛围,我们很多教师会在整堂课上或一讲到底,或自问自答,或巧妙点拨,快速解决。课堂成了教师的“个人秀”场,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内化被教师越俎代庖,学生的主体性严重缺失,这实际上正是缺少“等待”的不耐心造成的。学生只有将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才会有效,才会出现思维共振,才会获得真知,增长能力。
  学会等待吧,那是一种信任,相信学生有学习的能力,只要我们耐心地等。
  2. 等待,给学生积聚勇气和丢弃怠惰的时间
  正像树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不可能都以“标准化”的姿态发展,旁逸斜出恰是学生差异性、多元性、可塑性的折射。一个问题抛出后,基础知识、思维水平甚至性格的差异总会让一些学生率先骄傲地举手,一些学生在苦苦思索,还有一些学生则在对与不对、举手与不举手之间犹疑,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类腼腆、好面子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地选择沉默,选择不举手。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带给儿童,在儿童心里激起自豪和自尊,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是的,获得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哪怕只是课堂上一个小小问题的解决,也是一种成功的体验,一种自豪感的满足,一种自信心的提升。偶读一文《多给学生一分钟》,讲一位年轻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即使已没有学生要求回答问题,该教师还是要等上一会儿,完全不顾可能完不成的教学任务,就算下面还坐着听课的同行和领导。此习惯缘起他当学生时的一堂课,因为任课教师多等了那么一会儿,从而使一直在积聚勇气的腼腆的他终于举起了主动回答问题的手,并得到了教师的热情肯定。从此,他信心大增,常常争取机会展示自己。走上教师岗位后,这个年轻人就给了自己一个承诺:一定要在课堂提问后学会等待,一分钟或许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就像当年他自己一样。帮助学生成功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所以,教师要毫不吝啬地“等待”学生,等待学生积聚勇气,让他们都能怀揣自信,走向成功!
  课堂上抛出的每一个问题,对所有学生来说都是一道要跨越的关口,教师耐心的等待从学生角度来看就是一种逼迫,逼着学生开动脑筋,用心思考。细心的教师可否会发现课堂上的这类学生?由于教师问完问题后急于要出答案,于是乎被点名的学生忐忑站起,囫囵回答,匆匆而坐,没点到名回答的学生则大多轻舒一口气,或幸灾乐祸地看着别人出洋相,或等着教师自己交代正确答案。这里,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由于教师的浮躁,由于教师的不善等待,我们正在培养学生懒于独立且深入思考的习惯。点名站起的学生敷衍两句即可坐下,未点名坐着的学生很快就可以得到答案,谁还高兴冥思苦想,浪费脑细胞呢?怠惰的学生是怎样产生的?是我们一天一天培养的啊!不善等待削弱了学生的独立意识,养成了学生的依赖心理。教师,究竟是在造就人才,还是扼杀人才?
  让等待与耐心相连,与爱心相连,让等待的课堂充满人性的光辉与温暖。
  3. 等待,创造师生反思进步的机会
  教学上的等待还表现为滞后评价,即一个问题提出来学生思考作答后,教师忌立即作出是非评价,忌立即倾箱倒柜分析来龙去脉,宜留出时间让学生的答案与其他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或捉住契机,通过合理的追问,促使回答问题者自行纠错,自行调整。这种滞后评价也称延迟性回馈,是教师根据学生具体答案而采取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心理与情绪的调节方法。支玉恒老师曾在谈课堂生成时这样说:“生成分为外在的生成和内在的生成两种,我所期望的生成,并不仅仅表现在学生阅读、表达中那些外显的成果,也应表现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养成上。”多么中肯的话!当终身学习成为一种社会理念、一种社会走向时,让教师自觉地用瞬间的等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唤醒他们心中的巨人,为他们的终身持续发展作良好的铺垫。
  教学相长。学生是一本书,这本书里有美好的童真,有原始的创造,有成长的点滴,教师可以从学生那里捡拾失落的童年,重温褪色的童心,品味成长的喜悦。一名善于等待的教师,也是个善于向学生学习的教师。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会收获学生对文本独特的解读,也会收获学生独到的解题蹊径。当然,我们也会意外地遇到来自学生的挑战。此刻,我们既能品尝到从事这项职业的特殊喜悦,也会在“学生的意外挑战”中提升自己的应对能力,不失时机地促成内省,从而同样唤醒我们自己心中的巨人。
  教育专家魏书生说过这样的话:“埋怨环境不好,经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经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难教育,经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让我们学会课堂等待吧,等待这朵不起眼的花绽放出属于我们师生的美丽。
  
  二、 等待,需要策略
  当减负增效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所有人的共识时,“向45分钟要效率”俨然成了每所学校的口号,课堂等待似乎变成了奢侈品,怎可能让时间在等待中白白流逝?所以,这里提倡的课堂等待绝不是“守株待兔”中懒人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鹬蚌相争”中渔人的坐享其成,更不是得过且过之后的“白了少年头”!我们要开动脑筋,学会有策略地等待。
  1. 做足“等待”之前的功课
  (1)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要给自己的等待留下时间。为此,我们需要以板块来考虑教学设计,这样,我们才有等待的时间,才可能等来不期而遇的惊喜。
  在《支玉恒老师谈语文》中,支老师认为好的课堂预设应该满足以下五点:
  要有思维训练的价值;要有适合学生实际发展的可能(即基础和最近发展区);训练内容必须是学生感兴趣、愿意积极参与的;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大的思维与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所得,逐步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有规律、便于提取和运用的知能链条。
  在考量自己的预设有无价值后,实施课堂教学时我们还应牢记:课堂不是以完成预设为本的,而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2)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考虑等待的价值。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会提出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或脱口而出,正确率百分百;学生或茫然无绪,不知从何答起。显然,这样或浅或深或空的问题,都没有等待的价值。问题的提出本身没有意义,再加上盲目的等待,等于双倍地浪费课堂宝贵时间。巧妙的提问方式、合适的提问机会、有质量的问题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怎样的课堂问题才有等待的价值?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考量。
  ①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和亲身的体验;
  ②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既不是伸手可得那么容易,又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实;
  ③问题的指向明确。一是提问的目的性明确,即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二是所提的问题本身明确,要求清晰规范、指向确定。
  闻道在先的师者,要学会优化课堂提问,问点准确,难度适中,问时恰当,问法艺术, 让问题成为启动学生思维的钥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然后教师暂时退居幕后,等待学生迸射精彩的思维火花。
  2. 注重“等待”当中的观察
  问题提出后,学生在积极思考,那么教师做什么?我的答案是:观察。我们应通过敏锐的目光,默默观察全体学生的状态:有人开小差,走到边上无声提醒;有人想举手又犹豫,以热情的目光予以鼓励;绝大多数人有了思考结果,考虑是否缩短等待时间;很多学生眉头紧锁,苦苦思索,衡量是进行点拨还是延长等待……
  教学有任务,但绝不仅仅是完成任务。尤其是在等待中发现“意外”时,要善待这些“意外”,特别是有价值的“意外”,此时宁可舍弃原来的设计。
  3. 慎待“等待”之后的反思
  对待学生的成长我们要遵循发展规律,对待自己的成长同样也不可急功近利或投机取巧。我们要在一个问题的设计、一次等待的把握这些细小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不断修正,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慢慢把握教学规律,渐渐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乃至人生素养。古人云:“功到自然成。”诚然,要想见到成果,一定要有努力并且要有不断的努力。坚持教后反思就是这样的一个必需途径。一位教育家说过:“写一辈子教案不会成为名师,写教学反思却能够。”所以,当我们有了课堂等待的意识和行动后,还要慎重地反思这些“等待”,让它真正成为从善良心灵中流淌出的爱的泉水,成为从睿智头脑中升华出的美的绿阴!
  
  结语:等待的美丽
  教研专家刘旭老师说:“当课堂洗净浮躁时,真实就是美丽。”我说:“当课堂洗净浮躁时,等待就是真实,等待就是美丽!”等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智慧。当我们摈弃话语霸权,学着耐心等待,学着给学生留足思考与表达的时间,带着朋友般的热情与真诚来聆听学生的心声时,我们不仅会触摸到他们情绪的温度,还会听到他们知识拔节、思想抽穗的声音。多美好啊!
  让等待,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的隐形翅膀,带着师生高高飞翔!
  
  (常州市北郊中学;2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