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目前学生的学习都带有强烈的学科情感,学生态度积极、心情愉悦,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下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的新知识。所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记忆,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下面,笔者试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各种有效的“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一些做法、体会和认识。
一、 以“情”感人
教师是爱的使者,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你若变成孩子,便有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瞬间变为乐园”。课堂教学过程,是在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
(一)优化师生、生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1. 喜爱之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对初二年级所任课班级4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题是:“你为什么喜欢上语文课?”选择“语文成绩好”的占18.2%,选择“喜欢语文”的占24.1%,选择“喜欢语文教师”的占57.7%,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喜欢那位教师有关。当学生喜欢那位教师时就喜欢上他所教的课,在课堂上就感到教师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就会以一种积极兴奋的情感去学习。
2. 尊重之情——关心每个孩子的成长
尊重学生的关键,在于能否面向所有的中等生、“学困生”,对他们应当变忽视为重视,变嫌弃为喜爱,变冷眼为尊重。我们要调整课堂上的视线投向,让“学困生”也能天天看到教师亲切的目光,也过上幸福的校园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如提倡“七嘴八舌”和“流水发言”,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语文学习兴趣。
3. 宽容之情——正视学生出现的错误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宽容”,决不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错误思想、行为的漠视、放纵,而是教师以一种宽容的情感,感化那些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感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是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对待学生的优点,我们要用“放大镜”,对待学生的缺点,要用“缩小镜”,真正以宽容的态度处理学生的错误。
(二)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激发成就动机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的每一句赞语、每一次表扬,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即使是“学困生”也要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体面地表现自己,从而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这样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在教学中,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如让他们流畅地背诵一个小片段,准确地回答一个问题,动情地讲述自己的一次经历,生动地介绍自己看过的故事等;课堂回答问题时、作业批语中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喝彩,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筛选正确的信息,从而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和熏陶感染。教师再适时适地做出适当的表扬和鼓励等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我可以”“我真行”,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 以“境”育人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而学习的兴趣也来自于具体情境,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善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1. 饮水思源,从筑基开始,提出问题,预设情境
学贵有疑。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把巧设问题情境、解决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或讨论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
以旧引新,以旧孕新,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去学习与感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解决新问题,不知不觉地巩固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例如:我在分析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的结构时,我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而是给出了学生学过的一个类似的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然后我启发学生思考:这两个题目有何共同点?已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结构是怎样划分的?学生在这样的提示下,立刻悟出了本文的结构特点:祥子在烈日下痛苦拉车是一部分,祥子在暴雨下拼命拉车是另一部分。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不仅解决了眼前的问题,还掌握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鱼”“渔”俱得,一箭双雕。
在语文教学中,还可借助趣味性材料,如故事、佚事、典故、谜语等,也可以根据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一特点,在每一节课的开头,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个或几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寻求真知的迫切愿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我在上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叶圣陶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时,一开课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从课题看“多收了三五斗”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是好事!”我则故意用深沉的语调对学生说:“同学们,很遗憾,你们答错了。多收了三五斗的丰收对文中的旧毡帽朋友来说并非是件好事,而是灾难!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吗?请跳读课文,在文中画出丰收成灾原因的句子。”这一问题情境的设置,激起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学生因此能主动积极地阅读文本,寻求问题的答案。如此这样,要比简单地塞给他们一大包知识、灌进一肚子理论和思想更有好处。
通过问题促使学生思索,探究,相互交流、争论和启发探讨,使学生始终在问题中学习,养成提问题想问题的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挖沟引水,从研究、探索开始,延拓创新问题,创设情境
在教学当中,我们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实践操作的情境,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探索者、创新者。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让一学生深情朗读“父亲为我买橘时的背影”这一内容的同时,让另一学生根据朗读创造表演这一内容。通过这种表演活动,学生既加深理解了文章的主旨——父爱的深沉,又培养了实践能力,丰富了想像力,同时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形成学生较强的语文综合能力。
又例如在《窗》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一结尾后续写,不靠窗的病人将会怎样做、怎样想呢?
学生的续写丰富而又精彩:
不靠窗的病人看到这堵光秃秃的墙后震惊了,禁不住泪流满面……
不靠窗的病人看到这堵光秃秃的墙后立刻明白了病友的一片良苦用心,自责又内疚,终日郁郁寡欢,不久也离开了人世。
不靠窗的病人看到这堵光秃秃的墙后非常气愤,心想:原来这么长时间里我都是活在被欺骗中啊,人生啊,究竟还有美好的东西吗?
不靠窗的病人看到这堵光秃秃的墙后立刻明白了病友的良苦用心,他虽内心无时无刻不受着良心的谴责,可是想到病友良心用苦,他选择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并且他决定病房里若来了新人,他一定也给他绘声绘色地讲述窗外的世界。
……
教师挖下的这条“小沟”,引出了学生“万斛的清水”,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形象、主题认识也更独特、更深刻。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下也就被培养得更开阔,更深刻。
3.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多种感受能力
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如网上搜索课题信息、网上交流、时空跨越访古人游名山等。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可把课上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当然仅仅凭以上的设境激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是一项艰巨的创造性劳动,它不仅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时机、不同的环节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向课外延伸,覆盖课堂与课外两个空间,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社会和自然的机会,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阅历,激活学生的有意注意,促使他们意识聚焦,观察、积累、感悟,去采撷、累积、存储和积淀更多的生活表象、经验。在教学中只有始终坚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把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把兴趣作为“切入点”,注重情感的培养,建立师生和谐关系;努力创设各种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们把学习当成兴趣爱好去感受、去研究,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够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境”育人。
(溧阳市燕山中学;21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