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语文文体教学”的相关文献概况
从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语文文体教学”问题不断得到学界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发表意见、看法,众多一线教师也积极参与讨论,学术期刊和高校发表了一些相关期刊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国内出版机构也出版了一些相关教材和著作,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究局面。
这里讨论的“语文文体教学”文体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写作教学中的分文体写作教学和其他注重文体的写作教学训练;阅读教学中按文体划分教学内容所进行的教学;语文教学文体划分的理论探讨;怎样针对具体作家、作品所具有的文体特点进行教学;“文体意识”对于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的探讨等方面。
通过在中国知网以“语文文体教学”为题名进行的跨数据库检索(模糊),自上世纪80年代至2011年4月30日,检索到的文献共5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1篇,期刊论文49篇)。在中国知网以“语文文体教学”为关键词进行跨数据库检索,自上世纪80年代至2011年4月30日,检索到的文献共93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23篇,期刊论文907篇)。合并计算后,实得相关文献的数目为233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10篇,期刊223篇)。
将实得的10篇硕士学位论文按主要内容进行分类,研究作文教学中的文体教学(含高考作文文体研究)的有6篇,研究阅读教学中的文体教学的有4篇,研究具体作家作品文体教学的有1篇。具体篇名、作者等信息见表一。
除以上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外,在一些相关教材中有一些讨论“语文文体教学”的章节,鉴于这些教材中的章节和论文集中的文章散见于各处,笔者未作专门统计。
二、 “语文文体教学”相关观点梳理
以搜集所得的文献和相关书籍为基础,笔者总结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至今“语文文体教学”的部分理论观点。
(一)关于“文体”“文体意识”等的概念释义梳理
1. 文体
第一类释义认为,文体是文章的基本类型和样式,是一种写作规范,属于形式范畴。梳理如下。
周一贯认为:“文体就是文章的基本类型,文体特点是许多篇同类型文章中概括出来的规律性,它对于正确理解把握同类型文章具有指导性。”①
胡元德认为:“文体是文章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样式。”②
彭润和认为:“文体是一种写作规范,它不仅决定着某种文章或某篇文章中必须具备哪些要素,而且还决定了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这些要素之间关系的方法。”③
第二类释义认为,文体是形式、内容和功能的结合体,既指文类,也指具体的文本。例如:
陈寿江认为:“文体不只是形式,也是形式、内容和功能的结合体;文体既指文类,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列举的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文本,即某一类文章或文本的内容、形式和功能的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抽象概括,又指具体的文本,是抽象文体概念的具体化。”①
第三种释义认为,文体是写作文字的机制,这种文字机制除指文章体制外,也包括具体词句、段落的体制。例如:
欧治华认为:“文体指写作文字的体制。它不仅指成篇的文章体制,也包括词句、段的体制。所以,语文教育中对文体概念的理解,不能局限于文章的体裁划分,而应开放文体范围,广泛触及词句、段等非篇章体制的理解,开展单向思维到多向思维的实践探索。”②
2. 文体意识和文体感
李锡林认为:“何谓文体意识?即对文体的敏感能力。”③
潘新和认为:“文体感是语感的上位概念,也可称为文体意识,指的是主体对某种特定文体的全部表现形式规范的领悟与把握。”④
侯学智认为:“文体意识就是指对文体分类及各种文体特点的心理把握程度。文体意识强,才能够根据各种文体写作的具体要求‘定体’,并在写作中正确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⑤
王元臣认为:“文体感指的是主体对某种特定文体的全部表现形式规范的领悟与把握。”⑥
黄伟认为:“文体素养由文体意识和文体能力构成,它既是通过阅读和写作实践而形成的综合素养,亦是读写能力的核心要素。”⑦
(二)关于写作教学“淡化文体”不同意见的整理
根据所得文献,关于写作教学中“淡化文体”的讨论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文体是可以淡化的,另一种认为文体的重要性决定了不能淡化文体。20世纪90年代末,语文教育界主张“淡化文体”的观点开始兴起,在当时的背景下,“淡化文体”的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经过十几年的讨论,矫枉过正后,文体意识的重要性重新得到了认可。下文列举的文献很好地说明了这一过程。
1. 支持、主张“淡化文体”的观点代表
梁继平认为:“淡化文体代表了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⑧
管建刚认为:“‘文章本无体’。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不必强调完整规范的作文体式。”⑨
2. 反对“淡化文体”
胡元德认为:“文体反映了文章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对写作和阅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不可以淡化的。”⑩
彭润和认为:“文体不能淡化。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必须一如既往地按文体顺序展开作文教学和作文训练。”11
杨斌认为:“文体为什么不能淡化?简言之,是文体使语文成为语文!”12
(三)关于语文教学文体分类方法的统计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寿康先生在他的《文章丛谈》说,“我们所说的文章,指反映真实事物的一类,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的文章,通常说的应用文体也包括在内。……文章写作和文学创作,两种理论有联系,但是两者是各自独立的。”13
关于语文教学文体分类的方法,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综合所得的文献的观点,大致有两种分类体系。
第一种体系从文学的角度来划分,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四种“文学文”。
另一种分类系统如下:
1. 记叙文,分为新闻类、文学类等。
2. 说明文,分为文学类和非文学两类。
3. 议论文,分为语体类和文言类。
4. 应用文,具体划分有信函类、条据类、规约类、公文类、告白类、专用文书类。
(四)关于四种“文学文”的文体教学
阅读教学中各种文体的文体教学也是学界讨论的、研究的重点。抓住各种文体的特征实施教学,寻求同一类文体的教学规律,是普遍的共识。在这里,笔者选取关于四种文学文(散文、小说、戏剧、诗歌14)的文献,做了大致的梳理。
1. 散文的文体教学
在散文教学方面,把握散文的结构美、语言美、意蕴美,依据散文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是学界一致的共识。早在1979年,就有文章提出:“在进行散文教学时,除了掌握理论联系实际、少而精的原则外,还必须考虑到散文本身的特点去备课、讲课,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展现形象的方式又不同,它往往不采用大段的叙事来刻画人物形象,而采用即景抒情的手法,借助于比兴手法。”①
对于“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区别,学界也给予了重视,还提出了“情散文”的说法,认为“学习散文,尤其是文艺性很强的抒情散文,作用于人的不仅仅是文学语言的铢积寸累,而是给人高层次艺术素养的熏陶”②。
抓住散文所表现出的意味来确定它的教学内容也是一种观点。
将情景教学法应用于散文的教学,也是重要的观点。
也有教师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散文教学模式。例如,潘双林总结提出了“抓要言,梳理文脉;品意境,缘情体物;学技法,内化能力”三步散文教学的模式。③
2. 小说的文体教学
小说是一种叙述性的文学样式,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和环境描写,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艺术虚构和创作典型是小说的特色。抓住小说的三要素进行教学,也是受到广泛认可的方法。
刘颖在《点击小说教学的关键词》中提到小说教学的几个核心点:理念上注重人物和生活,教学方法采用品味法和想象法,落实上注重读写结合。④
有的教师提出了小说“创意阅读”的说法。⑤
还有的教师从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角度,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要求:“深刻地认知和审美小说的鉴赏能力;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智慧。”⑥
3. 戏剧的文体教学
戏剧是一种由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艺术。语文教学中的的戏剧教学是从学习、了解、欣赏剧本这一文学样式的角度来进行,是戏剧的剧本教学。与其他三种文学相比,学生接触的戏剧文学作品少,教学的难度也就更大。传统的戏剧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引导学生了解戏剧的常识,要注意戏剧中的冲突,要揣摩剧中个性化的语言,还要把握剧本结构特点、体会影视剧本的画面感。
如:“在激烈的冲突中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矛盾的本质。……在戏剧教学生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剧本中的人物语言,分析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这对于把握整部戏剧的艺术手法是十分关键的。”⑦
有教师认为,“戏剧教学要重视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⑧
还有教师提出了一些可以尝试的戏剧教学新方法。例如“研究性学习方法”。⑨
4. 诗歌的文体教学
诗歌高度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新诗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情感与想象,并能发展学生审美能力。“中学诗歌教学,应体现诗歌的文体特点。”⑩新诗教学时普遍从几方面展开:指导诵读,体会炼字,分析意象,领悟意境并展开联想、想象。
有的教师认为学诗还要写诗,读写结合的方式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例如,李广琪认为:“初中诗歌教学,要形成整体,在提高教师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水平。学生学习由浅入深,从读、记、背,到懂和精通,再与写作结合。”11
有的研究者提倡将诗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认为“诗歌教学只要本着‘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原则,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悟’,自己去‘写’,是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是能够让学生逐步走进绚丽的诗歌审美殿堂的”12。
三、 “语文文体教学”研究建议
(一)文体含义可以兼容并包
“文体”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其内涵至今未形成共识。其中的“文”可指文学、文章、文本,“体”可指体式、体裁,“文”“体”合成“文体”,则可指文学的体式、文学的体裁,文章的体式、文章的体裁,文本的体裁。
童庆炳先生在《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一文中提出:在文学领域中,“文体是指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13,是一个系统;体裁则是指不同文学类型的体式规范,一般由某种类型作品的基本要素的特殊结合而构成;体裁是文体的一个范畴。张会恩等主编的《文章学教程》认为,在文章学领域中,“文体”即文章体裁,体裁是泛指一切书面语言作品的样式和种类。纵览各家之言,“文体”的内涵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中其内涵是不同的,其范围也有区别,所以,文体含义可以兼容包含各个专业领域,在大的宏观概念的统一下包含各研究领域的具体的不同内涵。
(二)充分发挥文体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淡化文体的同时不能淡没文体意识。从举起“淡化文体”旗帜的高考作文说起,试题的提示语由“文体不限”改为“文体自选”再到“自主确定文体”的这一变化,进一步明确“淡化文体”要求的含义,同时也在对近年来中学作文教学因“淡化文体”出现的负面效应做出了必要的矫正。我们应正确理解“淡化文体”的内涵和“淡化文体”与文体意识的关系,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严格文体基本功训练,规范文体要求。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增强文体意识,了解和掌握文体特点,理解文本的文体特征;在写作教学中增强文体意识,进行严格的文体基本功训练,规范文体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体意识的重要性重新得到了认可。客观地思考,避免新一轮的矫枉过正,是当下应该注意的问题。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在确定了文体意识的重要性后,如何正确地展开文体教学、丰富学生的文体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应该继续思考、继续探讨的问题。
(三)“语文教学文体”分类宜专业化、宏观化
在文体分类的宏观研究方面,过去的文体分类将文学研究狭窄化,认为文学与文章是“两家”,文章“只是工具”,从而将把文学和文章的含义和功能狭窄化,一味强调文章的工具性,而忽略语文教育的经典性和人文性。我们或许应该思考,在“文体分类”前冠之以“语文教学”的定语后,这种特定的文体分类应该有什么样的变化,突出什么样的特点。在这里,应该对语文教学文体分类进行更专业化的界定,更着眼于教学的实用性和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不宜过分细化分类或者拘泥于分类的细节。
(四)阅读教学中的文体教学研究
论及四种“文学文”文体阅读教学的著述,都强调教师要抓住各文体的特征,根据文体的特征实施教学。在研究的相关论著中,也说明了具体实施的教学方法和步骤,这些步骤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可实践性,能够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文体文学作品不同的审美特征,掌握其规律,这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课文层面的讲授,就文论文,忽视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无法提高学生对文体问题的敏感程度,学生普遍缺乏宏观概念和独立解读各类文体作品的能力。如何将文体知识的讲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讲解中去,使学生易于而且乐于接受,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文体意识呢?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各类文体中的阅读教学中,也存在教学步骤针对性不强、对各类文体的特征突出得不够等问题。在一类文体的内部,是否应在教学中注重分析不同作家某一文体特定的风格(如鲁迅的小说作品)呢?另外,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文体教学的研究也相对较少。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讨论研究的。
从教师自身的角度考虑,提高教师自身的文体素养,也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文体教学的基础。因此,怎样提高教师的文体素养和语文综合素质,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①鲍国潮:文体:阅读教学的“契约”[J].语文教学通讯,2010(12).
②曹敏芳:情散文教学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06).
③侯学智:作文教学应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J].语文教学通讯,2005(5).
④黄伟:重视文体教学提高文体素养[J].湖南教育,2006.
⑤金振邦:文体感:一种自觉的读写意识[J].阅读与写作,1991.
⑥李锡林:语文教学应强化文体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07).
⑦梁继平:从“文体不限”说开去[J].语文教学通讯,2000.
⑧刘洁梅:把学生领进诗的世界[J].中学语文,2010(24).
⑨潘双林:一种可供操作的散文教学模式[J].新课程,2010(02).
⑩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11彭润和:论文体不能淡化[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2(04).
12童庆炳:文体与文体创造[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13王元臣:阅读与写作是一种文体思维[J].语文教学通讯,2006(08).
14杨斌:文体使语文成为语文[J].语文教学通讯,2009(09).
15张寿康主编:文章学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系扬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扬州大学文学院;22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