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文“读画诗”通常指的是诗人围绕一件艺术品,描绘艺术品所表达的故事、内容,并借此抒发诗人的情感而创作的诗歌。跨行句是英文“读画诗”中经常用到的行文方法,使所要表达的思想得到突出,同时制造了悬念,让阅读者产生了期待,因此增加了诗歌的阅读吸引力。本文分析了英国诗人W·H·奥登的诗歌《美术馆》中的跨行句使用及其效果。
关键词:W·H·奥登 读画诗《美术馆》 跨行句
一、读画诗及跨行句
读画诗为古典修辞术语,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说出”。意即通常是指关于艺术的诗歌,对其研究多关注文字与图像艺术之间的张力。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偏重艺术史论,将该词译为“艺格敷词”,该翻译更加侧重美学方面的研究,而台湾联合大学系统文化研究国际中心主任刘纪蕙译为“读画诗”,该翻译更加适合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的范畴。
“读画诗”通常是指一件艺术品,诗人通过描绘艺术品表达其中的故事、内容,并借此抒发诗人的情感。在众多的“读画诗”中,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在该诗中,诗人描写了阿基利斯之盾。荷马将盾牌上美丽的图案细致地呈现在众读者眼前,读者看到了工匠手艺之精湛。同时借由荷马翔实的描述,读者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画中人物的声音、动作甚至心理状态。简而言之,“读画诗”的创作者经手中的文字将画面及想象带到读者面前。
在英文诗歌中,每一诗行有跨行句和结尾句两种最基本的结构形式。跨行句指“一行诗直接延续至下一行,其间无语法分隔。”与之相反的是结尾句。
读画诗往往采用跨行句的形式,诗人选择跨行句通常出于三种考虑,其一,诗行过长,会使得阅读者产生阅读障碍,而将长句进行切割,分为两个或多个部分,使得每个诗行的意思更加突出,从而减少了读者的阅读困难。其二,诗人常常将韵律纳入创作因素,跨行得当,使得诗歌的整体形式更加整齐,韵调更加匀称,增强了音乐性。其三,诗人通过跨行句,将重要的词汇或意图置于诗行的开头或末尾,以此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同时制造了悬念,阅读者产生期待。由此可见,读画诗中的跨行句增强了诗歌的戏剧性和阅读吸引力。
二、W·H·奥登的《美术馆》中的跨行句
W·H·奥登是继T·S艾略特之后, 二十世纪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人之一。1938年,W·H·奥登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参观皇家美术博物馆,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布拉班特公国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所作油画《伊卡洛斯的坠落》, 深有感触。是年,创作了该诗。
这幅漂亮的风景画中,农妇、牧羊人还有不远处一艘帆船上的水手忙着手中的活计,无人注意不远处的海边:一个人一头栽在海里,只露了一双脚,连他边上的鸟儿也未受到惊吓,这个人便是伊卡洛斯。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和父亲用蜡粘合羽毛制成双翼装在肩上飞离克里特岛,但是在飞近太阳时,蜡翼被太阳融化,他跌落海中死去。
在油画中,伊卡洛斯死亡的悲剧已然发生,但是周围的农妇、牧羊人等众人毫无觉察,唯有纵览全画的画家看到,但是画家仅仅在油画的一个角落展现出了悲剧。奥登借读画诗以表现出人对他人的漠视,对他人的痛苦处于麻木的状态。奥登像其他读画诗人一样,并未简单明了地说出诗歌的主题,而是通过跨行句呈现在读者面前。
全诗采用的是彼得拉克十四行诗的形式,共两小节,第一诗节有十三诗行,第二诗节有十二诗行。诗人在第一诗节中,赞美了大师们对人生苦难的关注和对人性冷漠的深刻理解。在第二诗节,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油画《伊卡洛斯的坠落》,指出他人的痛苦和世界局部的灾难已无法引起普通人的关注和同情。
全诗并无明显的节奏规律,但是有明显的行尾韵。诗人在诗行之首采用了含有短音的单词;在诗行末尾才用了含有长元音的单词。诗歌同时亦采用了长句和短句结合的形式,诗人似乎给读者造成一种随意的感觉。Fuller认为“(该诗的) 长且无规则的诗行制造出一种听起来比较随意的语气,而诗中节奏细微地强化了该语气。”
本诗中的跨行大多出现在及物动词、介词、副词、连词、关系副词等成分的前后。原诗中每一行都不是完整的,语意有停顿。悬疑往往出现在跨行处,或是停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引起读者注意。
在第一诗节中,奥登运用了跨行句,把某些词汇置于了句首,读者通过这些词汇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该诗的主题是有关人类的生存状况,而且是悲惨的境况。同时,诗人将下列词汇置于了句尾。这些词汇均和日常生活有极大关系,表明普通人的生存状况。这样主题指向更加明确,主旨内涵愈加丰富,尤其突出了诗人对人类“存在”状况的深切焦虑。
在第二诗节中,第一行“在勃鲁盖尔的油画《伊卡洛斯的坠落》中,一切转过头去”,此时到了第二行,诗人才交待从什么转头过去,“从灾难转过头去,农夫可能会”,农夫可能会做什么呢?再读第三行,读者才能知道答案“听到水花飞溅的声音”,此处即动词放在了行首,突出了农夫的动作。第四行,太阳仍然照耀。第五行,句子结构安排最为奇特,“绿色”和“海水”分开在两个诗行。读者想到这是在描写坠入海中和海水的飞溅。“绿色”放在句末,读者会注意到颜色格外醒目,读者的脑海中会出现极强的画面感。第六行结尾是“一定已经看到”后面是空白,是悬疑,看到了什么在下一行才交待;第七行和第八行结合在一起才是一句完整的句子“男孩从天上落入大海,船要驶向目的地。”
该诗为读画诗,诗人在博物馆看到了油画,他好似是博物馆的讲解员,一步步地为观看者讲解油画。整首诗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叙述者的声音,叫读者接受一切,认为一切就应该这样继续下去,但是同时,在另一方面,则是另一种声音,在诗句中的某些地方停顿,令读者思虑一切到底应不应该继续下去。一种声音讲述着船继续平静地航行,一切照旧。但是另一种声音却让读者感受到平静表象之下的焦虑,关注从天上掉入海中的男孩。由于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叙述声音,整首诗就“建立在这种奇妙的拉扯的张力中”。
三、结语
现代英文诗歌的创作者越来越多地在读画诗中使用了跨行句。跨行句成为了一种主要的工具和独特的修饰手法,在读画诗中的功能已经越来越强大,其独特的功能正被诗人愈加重视并被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了读画诗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用来突出音律、加强节奏、制造悬疑、增强读者期待和强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Barbetti, Claire. Ekphrastic Medieval Visions: A New Discussion in Interarts Theor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2-3.
[2]葛加锋.艺格敷词:古典修辞学术语的现代衍变.范景中,曹意强主编.美术史与观念史(第6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4.
[3]刘纪蕙.故宫博物院VS超现实拼贴:台湾现代读画诗中两种文化认同之建构模式.中外文学,1996(12):66-96.
[4]Beckson, Karl and Ganz, Arthur eds. Literary Terms: A Dictonary(3rd edition).New York:Farrar, Straus and Giroux,1989:244.
[5] Fuller, John. A Reader’s Guide to W.H. Auden. New York: Farrar, Straus & Giroux,1970:121.
[5]梁秉钧.比较文学与翻译.刘靖之主编.翻译丛论一九八八.香港:商务印书馆,1987: 101.
[5]Kennedy,David.The Ekphrastic Encounter in Contemporary British Poetry and Elsewhere. Surrey: Ashgate,2012:42.
[6]Izzo,David Garrett eds. W.H. Auden: a legacy.Connecticut:Locust Hill Press, 20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