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是师生展开教学对话的基础。没有了文本作为依托,教学对话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在展开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同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那什么是教学文本呢?笔者认为教学文本内涵很丰富,它不仅包含教科书,还应包括学科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相关的音像资料等。当然,它的主体是语文教科书。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做文本的忠实听众。教师应当首先具有以下的理念:教师同文本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同文本的对话过程是教师同文本视域融合的过程,教师同文本的对话是一个不断完成的过程。“对一个文本或艺术品真正意义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不仅新的误解被不断克服,而使真义得以从遮蔽它的那些事件中敞亮,而且新的理解也不断涌现,并揭示出全新的意义。”①教师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深入研读文本,结合现实情况,不断赋予文本以新的意义。实际上,好的作品是常读常新的。教师还应看到,自己还不是纯粹的阅读者和欣赏者,教师的阅读是为以后的教学对话服务的,教师应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待文本,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揣摩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感受,这样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从多个角度同文本对话的策略。这里包括“普通读者主体性阅读对话策略”、“从编者角度与文本对话策略”和“从语文教师的教学角度与文本对话策略”三个方面。前者主要体现的是对语文教师主体地位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发现文本自身的阅读价值,感受其中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以及其他的人文魅力;第二方面的策略主要是体现出文本入选教材的教学价值,明确它的地位以及阅读和训练的价值,以便确定教学目标时有的放矢;第三方面的策略主要是让教师了解学生,以便对话的进行有针对性。这三者的结合都是为整个阅读教学服务的,都是阅读教学前的教学准备工作之一。下面将具体阐述之。
首先,教师应从一般读者的角度去解读文本,以体现教师在对话中的主体性。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任何作品的意义的产生离不开读者的主动参与,通过读者同文本的对话,作品的潜在意义才能转变成现实意义。“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②的确,每个读者都有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历解读文本的权利,它可以激发读者的各种想象和联想,产生丰富的体验和感受。教师作为一名读者,应当有和文本对话的自由,应当有保留自己理解和感受的自由。而且,不同的教师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爱好和阅读习惯、阅读方法与阅读兴趣不同,对于文本就可以有不同的共鸣点、兴奋点、教学切入点等。一个教师只有以自己的真实情感去对话文本,才能真正具有个性化的解读(当然,这些应当立足在文本的具体内容之上,不能无视文本的主体性)。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才能以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去点燃学生的思想情感之火花。“尊重语文教师的教学主体性,首先要尊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以自己的真实的独立的感受、体验分析和讲解课文的权利。现在,我们常常说要解放学生,但我认为,要解放学生,首先要解放教师。假若连教师也没有以自己独立的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分析、讲解文本的自由,学生的自由又从哪里来?教师怎么会允许学生有真实的独立的感受去理解文本的自由?我们必须意识到,无论教学参考书对文本的讲解多么准确和具体,无论专家和教授对文本的研究和分析多么细致和深入,都必须通过教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个无法逾越的中介才能具体地进入教学过程,离开这个中介,要求语文教师照本宣科地把结论传达给学生,并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死记这些结论,都是对语文教师主体性的漠视和侵犯,也是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戕害和摧残。”③当然也要全面辩证地理解教师的阅读主体性,语文教师要想对文本有真正的理解,可以参考教学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经历,甚至是作者的思想、写作的背景知识、缘由。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应该用整个心灵去和文本对话。宋代的朱熹提倡的读书方法有: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静持志。这些方法是值得语文教师学习的。特别是“虚心涵泳,切己体察”两条告诉我们要反复对话文本、深入其中,同时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读。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课堂的教学对话,更是为着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④他认为读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不是一种负担,这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语文教师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这本身就是对学生很好的引领。
其次,教师应从编者的角度与文本对话,以便确定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应当包含与编者之间的对话。教师应从整册教科书着眼,探究文本入选的根据,了解本书的编写体例、知识结构和整体安排。再与单元对话,了解单元的整体内容或者主题思想。最后再与文本对话,思考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为何放在这一单元,和别的文章有何联系,它的地位如何,该文本的训练意义何在。另外,还应认清该文本是经典文本,还是一般文章。对于经典型的文本,如鲁迅的作品、古代文言文、教师要吃透它的意思,在教学时深入挖掘它的含义,以便学生能透彻的理解。对于普通文本,教师也要分清题材以及它的知识点和其他的训练价值。还有,对于每一课,教师应能理解它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好教学目标,目标应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来设计。目标的设计还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设计。目标不能定得过高或过低,应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特别要注意把学生的对话意识和对话态度作为教学目标的一方面。目标还应注意生成性,因为对话教学是开放的教学、动态的教学,要根据情境的变化随时修正原来的目标,要做到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结合。
最后,应从语文教师的教学角度与文本对话,以便对话的进行有针对性。首先语文教师应明白自己和文本的对话并不是仅仅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还要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发展成长而服务。教师在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审美心理等方面明显优于学生,因此教师是相对成熟的对话者,学生是相对不成熟的对话者。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文本,并且要会为学生搭建对话平台。教师应明白:教师的阅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教师同文本充分对话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同文本的对话。为此,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去解读文本。教师应抓住文本的整体,先问一问自己: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文章有何独特之处?在此基础上,还应抓住文本中的几个问题去细致思考:1.文本的语言有何亮点?以便教学时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音、形、意、情、采等。“如果我们的学生对语言缺乏敏感,它们就不可能意识到我们针对他们智慧和心灵所说的潜台词。对语言细微差别的敏感是通过眼睛和耳朵来达到的。没有眼睛和耳朵就不可能观察世界,也不能理解别人的心灵。”⑤所以我们应通过语言这个最重要的媒介去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悟,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2.文本有无空白点?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填充这些空白处,实现对文本的再创造。3.文章有无疑难点?学生在学习时的困惑是什么?教师应在这些地方多花些时间,寻找突破口。4.文本有无评价点?引导学生跳出教材去评价作者、文中的人物等。5.文本有无趣味点?学生可在这些地方欣赏品味,但教师应首先自己品味其中的情趣。总之,教师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做好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多读书。不仅要读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学术论著,还要读文学方面的书;不仅要读语文学科方面的书籍,还要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论著;不仅要读教育方面的著作,还要读美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著作。语文教师不仅是为了教学而读书,更要为了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而读书。其实,非功利性的阅读反而更有利于语文教师的成长。因为,语文教育教学其实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是关系到学生心灵成长的工作。当今时代要求语文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更要求其具备高尚的师德,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所以,语文教师应当多与优秀的书籍对话,从而丰富自己的学养、涵养自己的心灵。而且还要在阅读对话中,多思考,多体悟,这样才能使自己以一种更美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和学生相遇。就让淡淡的书香从语文教师的身上散发出来吧,让优美而深刻的思想从语文教师的口中流淌出来吧,让丰富而高雅的情感从语文教师的言谈举止中体现出来吧……我相信:这样的语文教师不仅能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且能真正成为当今时代需要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①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5、266页。
②转引自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页。
③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④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页。
⑤苏霍姆林斯基 《公民的诞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页。
(作者单位:铜山县何桥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