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生动和谐的语文课堂,为师生的精神世界打下丰厚的基础,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觉得如果在课堂中能自觉贯穿“三多”与“三少”的做法,并不断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完善,就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所谓“三多”,是指以下三个方面。
一、多点生活实践
回归学生生活世界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源于生活,也应该用于生活。要促进语文学习,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就必然要求语文课观照学生的生活世界。读《背影》,就能引发学生想起父亲对自己点滴关爱,温暖之情洋溢心间。读《我与地坛》,就要让学生震撼于博大的母爱,感恩之心油然而生。只有使阅读指向学生的实际体验,贴近学生的人生经验,才能使心弦得到拨动,人性得到舒展,灵魂得到升华。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在学习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后,在谈及爱情话题时,有同学联系到《泰坦尼克号》,假如船没有沉没,地位不同、财富不同的罗斯与杰克在共享了浪漫而短暂的美好爱情后还会怎么样呢?有的认为会破裂,有的认为仍然会给我们留下一段爱情佳话。这时,教师就可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引发学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考,实现从课堂到生活的衔接,扩大语文课的外延。
二、多点人文关怀
新的语文大纲认为:“语文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人文学科,语文在建构学生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素质方面,起头至关重要的作用。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因此,真正成功的语文课,应该重视人的培养,关注人的塑造,重视学生感悟熏陶,重视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以和谐的氛围,耐心地做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审美的情感中自觉实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净化,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人文关怀的天堂。
三、多点对话生成
对话就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相通,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相互作用,达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提升。对话,要使得语文教学成为思维碰撞、心灵交流和精神互动的动态过程。只有这种高质量的对话,才能促进高质量的生成。如《诗经·静女》中写到少女拿初生的白茅表达对小伙子的情意,很显然,从现在的价值标准来看,送这样的礼物已难以想象。这时,就离不开教师的艺术介入,离不开教师的艺术引导,离不开师生间恰如其分的对话。教师要带领学生设身处地去体会当时淳朴的民风、民俗,感受到普通的小草“洵美且异”中蕴含的情感的深度和浓度。理解了这点,那么,《红楼梦》中林黛玉不要贾宝玉转赠给她的北静王的念珠,而对于宝玉赠予的旧手帕却感动得心荡神摇的情感波澜也就可以理解了,这样的生成也就具有了新的价值。
与之相适应,语文课堂还须讲究“三少”。
一、少点浮光掠影
于漪说:“课堂教学不要打水漂。”这实际上告诫教师课堂教学要实实在在。而有的老师为了突出课堂的拓展延伸、学生活动,往往忽略对文本应有的关注,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而抛弃了对语文课的精神内核——语言的品悟,使文本的解读缺失了“根本”。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再别康桥》时,先让学生听录音导读,再让学生跟着配音齐读,接着让学生回忆几首古代送别诗,随后让学生讨论“本文是如何表现对康桥的眷恋之情的”,结尾又是分组朗读,齐声朗读。这堂课因为缺乏必要的讲解和朗读要领的指点,看似注重了读的环节,但由于学生缺乏对课文的初始体验,教学过程中缺少问题的有机贯穿,学生对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形象美、音乐美、意境美始终是隔阂的,不甚了了的理解使大多数学生的朗读跟不上伴奏的韵律。这种没有“披文”却硬生生地“入情”的做法,使个体的情感与文本内在的情感始终处于断层状态,产生不了共鸣,自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当然更谈不上学以致用。再如《神的一滴》,其主旨是歌颂神的伟大,对能够净化人心灵的原生态的自然顶礼膜拜,同时又无情地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的侵害。可有的教师却抛开文本一味讲环保,以及梭罗的“简单生活”,还自认为在挖掘“微言大义”,这实在是本末倒置的做法。钱梦龙先生说:“教一篇文章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地读,一直读到确实‘品’出味来,才决定怎样去教。”这些都说明,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立足点,离开文本学课文就背离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是有害无益的。
二、少点支离破碎
李泽厚先生认为:“拿到一本书,不必逐字逐句弄懂弄通,而是尽快抓住书里的东西,获得整体印象。”钱理群教授特别强调:“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进不了文学世界的。”因此,我们对作品的真正理解不是起源于对作品的句子、段落的划分与理解,而是对作品理解的审美反应和情绪体验。在这里,体验意味着理解、解构和生成,意味着作者与读者的精神世界的碰撞与融合。缺乏了这一点而随意肢解文本的做法,只能导致整体审美感觉的丧失。
三、少点虚假热闹
阅读教学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对话给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让学生成了有生命、有思想的课堂主人。然而,语文学习活动不应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手段,而应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有机组成;语文学习活动不应是少数优秀生独占的舞台,而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土壤。而现实中不少语文课一味追求课堂的表面热闹,课堂上教师层层盘问,“机枪扫射”,学生忙于应付,疲于对答。“对话”的肤浅化,使阅读课堂少了一份智慧的“沉思”。很多时候课堂对话演化为类似一种舞台对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来二往,形式的热闹淹没了学生思绪的灵动,淹没了生命活力的蓬勃张扬。这样的课堂,是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识与素养的。
只有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三多”与“三少”的课堂中不断沉浸在含英咀华的审美愉悦和创造时,只有当生动和谐的语文课堂最终孕育成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时,语文教学才能在回归本真的同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