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7期 ID: 147214

[ 郑秋艳 文选 ]   

可恨的范进

◇ 郑秋艳

  《范进中举》中,范进历经34年的科举考试,终于在54岁考取功名,演绎了一出热闹的悲喜剧。撇开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撇开作者刻意的讽刺夸张,我们试着还原其艺术真实,重点分析范进其人。小说对范进这个人物的性格塑造并没花太多笔力,因此人物形象也不是十分丰满,但,从那字里行间我们还是能够感觉到一个有着鲜明特点——执着专注于考取功名的范进。假设换一个人,可能几次考不中之后便放弃了,或者很快就得了梦寐以求的功名。所以,范进是可笑的、愚钝的,三十多年的考场路居然一路坎坷,次次落第。但范进34年如一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此情可悯,倒有几分可敬。
  范进为什么那么执着地一定要考取功名呢?中秀才后当个教书先生实实在在过日子不是更好吗?归根结底,是范进对美好的未来、对虚荣抱着热望,是被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荼毒了思想。他坚定地相信社会的潜规则,考到功名便是老爷,地位尊贵,前途、钱途均是一片光明,封妻荫子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所以,被丈人胡屠夫痛斥、啐口水都可以忍受的他其实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深深的不甘,在没有考取前,他忍辱负重,唯唯诺诺。
  本来这些想法和做法都也无可厚非,但,细想想,便觉得范进是可恨的,为了自己的功名,不单耽误了自己三十四年的大好光阴,本应养家糊口的他更是完全不顾及母亲、妻子,反倒累得全家因为他过着入不敷出的艰难生活,居然沦落到要卖鸡换盐,连带老娘都饱受岳父的奚落。在他的心里和世界里,母亲和妻子到底放在什么位置呢?假设54岁的范进还是没考中,按照《范进中举》所构设出的人物性格,他一定还会继续考下去,那么,他的老娘和妻子又该过着怎样的穷酸日子啊?!范进是何其自私啊!只是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如何如何,便完全忽视家人当下这三十几年的生活窘况。难道,就非得那么极端,要么飞上枝头,要么宁可在地上腐烂?实实在在的生活不是更重要吗?当执着用在自私为己的立场上时,便失去了它原来可敬的元素,变得令人厌恶了。
  但鉴于古代最能让自己实现价值的莫过于让自己成为功名在握的士人,所以,范进虽然自私、可恨,但还是有情有可原之处。但是,在条条道路通罗马的现代,却开始上演现代版的“范进”故事:新闻报道说有不少大学毕业生几年不去找工作,一门心思只想着考公务员,成了“考碗族”。更有甚者,为考公务员费时十数载,苦了慈母。那么多可以让自己实现价值的路不去走,偏偏选择这条自认为比较舒服的窄路,费时费力却可能难得回报,置家人于不顾,这与范进的自私、可恨又有何异?而这些人,都读过《范进中举》,深深嘲笑过范进的愚昧、可笑,怎么落到自己时,也变得这么愚不可及了呢?
  小说中范进的可恨止步于他中举成名,现实中的“范进”也要挨到考取之日吗?假设这百万“考碗”大军中永远没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何日是尽头呢?徒增笑料罢了!倒不如以范进为鉴,到此为止吧!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初级中学)

可恨的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