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就喜欢语文,喜欢得要命。对语文的这份热爱来源于父辈读过的书籍的熏陶渐染,小时候没有现在信息技术发达,家里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除了和小伙伴游戏玩耍之外,就是趴在家里睡觉的床上读父亲、叔叔上学时念过的书,书的颜色老旧,有的发黄,有的发黑;书质粗糙,纸里还隐约可见未完全浆化好的稻草,那些书由于陈年已久,散发着一些陈腐气息,但这并没有阻挡住我对它们的热爱,我如痴如醉地读,把父亲和叔叔上高小以前的书全读完了。这个时候我刚上小学。
这些书我读得饶有兴致,里面的很多故事令我陶醉,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国王和他的十个儿子”的故事让我通过“一支筷子易折断,十支筷子不易折”的道理,让我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狐狸和公鸡”的故事,让我明白了狗的忠诚、狐狸的狡猾、公鸡的轻信;“大熊和小熊”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童趣和动物世界的天真;……实在觉得好极了的文章就背下来,背得滚瓜烂熟,有时候去野外挖野菜的时候,边挖野菜,嘴里还不住的哼哼唧唧地背,小学时代,我读了好多书,背了很多诗歌和文章,读书和背文章甚至上了“瘾”,有时候每天不读点课外的书,就感到有一种失落,有书读就感到很充实,有时候把这些古旧的书塞进书包里,拖曳到屁股下,带到学校里和小伙伴们共享,很是自豪。
很奇怪的是我从上学开始,语文就出奇得好,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就特别强,一般人不能及,别人读不懂的文章老师问到我,我说的都很令老师满意,别的孩子概括不出来的段落大意,我常常脱口而出。我常记得上“詹天佑修京张铁路”那一课,老师让概括中间一大段的意思,提问了好多同学都不能回答,提到我,我迅即答出“是修铁路的经过”,老师很是高兴,我心里也很甜蜜。每次造句子很多同学都挖空心思,我却能在很短的时间里造得无不妥帖、顺当,令老师大为惊异。每次写作,老师出了题目,自己看一下,略一思忖,即刻在心中形成套路,下笔就写,一气呵成,从无绞尽脑汁之感,每次作文都被老师当成优秀范文去读,感到自己真是“神来之笔”。
这些语文的童子功,让我受益匪浅。等上了初中、高中,基本上不用花多大的力气,语文成绩始终还是优秀,对语言的感知和调用的依然敏锐,对语言的那份直感后的深刻令自己都感到吃惊,这种语文能力从未衰退,它始终让我对语文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热爱。
不经意间语文就那么学好了,做学生的时候没有考虑其中的缘由,也不会追索语文是通过什么途径学好的,而今做了语文老师,教着许许多多的学生,如何让学生学好语文成了我职业的命题,所以我就静下心来,翻检自己的过去,寻找学好语文的秘诀了。
通过自己学习语文的心路历程,我发现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是积累。实现积累的途径就是多读。读书多了积累的东西就多。
一是积累了识字量、词汇量、句子量;这是积累语言材料,就像建筑高楼大厦一样,要准备很多砖块、沙子、水泥。
二是积累了语言运用的机制,尤其是语言运用的分寸感、情景感、意蕴感;这是活的语言块的积累,不是片言只语的积累,这需要背过一篇文章,一段文章去积累,让字词不脱离语境,仍然活在语境里,这种积累让我们积累的的不仅仅是语料,更重要的积累了遣词造句的情景,也就是迁移的情景。
三是积累了众多文章的谋篇布局的机制,即篇章结构;这种积累是一种地地道道的隐形积累,本来并未刻意注意文章的结构,但文章读多了,这些文章的体式、结构、谋篇、布局都会潜移默化地内化在心灵中,这实质上是在潜意识里摹写文章的写法。
四是积淀了“语感”。“语感是人与语言这一对象相适的感觉,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这一对象的一种能力、一种方式、一种结构。”“语感由言语对象转化而来,马克思指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主观的语感源于客观的言语,主客观的言语对象对人的语言器官长期雕琢的结果,是人的语言器官长期感受言语对象不断积淀的结晶,是言语这一对象在人身上对象化的实现。”“所谓培养语感能力,实质上就是以优美的言语对象深化、广化、强化和美化学生的语感,使其具有准确、灵敏、强大的同化、顺应功能。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克服同化的困难,促进顺应的实现,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能力,以期能够自然而然地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写就通、一说就顺,而且听得真、懂得深、说得好、写得美。”积淀语感非常重要,要想积淀语感,就要不断增加和语言(言语对象)接触的机会,就要多读书,多涵泳,多品味。回想自己对语言的敏锐感知,无外乎就是小时候读书读得很多,极大地增加了自己(学习主体)和语言接触的机会而已,潜移默化中就具备了领悟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想一想当初自己学习语文的经历,还真的有些启发。我们真的不需要给学生讲深讲透,析细析微了,真的不需要越俎代庖了,真的该让学生自己多去接触和积累文章作品了。我还是那句话,作为语文老师,不要老想着如何讲,而是要想着如何让学生静下心来读懂、读透一篇文章和更多的文章,学生读得多了,积累也会多了,语感自然也增强了,语文能力也就提高了,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注:文中引文均出自王尚文先生论述语感的文章。
(作者单位:山东沂南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