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7期 ID: 147200

[ 张学林 文选 ]   

把根留住

◇ 张学林

  记得看见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素养如何,看这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一个民族的素养如何,就看这个民族的语文素养如何。诚哉斯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语文教育方面有两个基本观点,其一就是“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共同承担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理念,并把它置于四条基本理念之首,这是不同寻常的。
  何谓素养?素,有“向来”之意。故“素养”,一般指平时的修养和训练。由此观之,语文素养的含义,也就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的意思。
  新中国的缔造人之一毛泽东主席毕生笃志好学,博览群书。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他就曾说读书方法要“四多”—多读、多写、多想、多问。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多读”;许多的语文教育专家、语言文字研究者都认为:不管学习何种母语,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离不开读好书、多读书、好读书,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学生都概莫能外。所以,读,大量地读,多种形式的读,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可现在学生的读却并不令人乐观,有必要老调重弹。
  当前中学读的现状及原因
  课堂上书声琅琅如明日黄花,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教材里要求诵读的内容越来越少(古诗例外);教师的范读如昨夜的星辰般寥落;口袋书、快餐书风靡一时,占据了可怜的阅读时间;阅读经典已是一种奢侈。
  究其原因,我认为:一是中学生的学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和精力阅读课外书籍,或缺乏自学的积极性,根本不读课外书。二是教师自身功底不厚以致不敢范读或人的惰性使然得过且过。三是应试教学的升学率窒息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频繁的大大小小的考试挤压学生,剥夺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时间,想读也不能;一些家长、老师、领导反对学生读课外书,怕影响课内学习、影响考试成绩、影响升学率竞争。四是受大环境的影响,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浮躁、急功近利的氛围之中。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泛读,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积累、感悟、熏陶、感染,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自觉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四年的阅读总量不少于200万字,能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读报刊文章和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作品四年的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高中三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要达到这一目标,泛读,正是实践这一要求的有效途径。
  中学生阅历浅,生活圈子窄,不可能事事去观察,样样去体验,阅读便成为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也成为他们谈话、写作最丰富的“源泉”。中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认识三四千个汉字后,正是大量阅读、博览群书、广泛吸收的最好时机。因此,教师趁此东风,指导他们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可以设想,若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想提高语文能力,完全是空中楼阁,水中月亮。
  当然,泛读不能离开老师的指导。俄国著名文论家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需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这里说的“本领”,即是学生选择书目的能力。古人云:“书犹药也。”药有治病致强之药,亦有至毒致死之药,书有教人成人之书,亦有诱人变鬼之书。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有益的书,读高层次的书。
  英国语文教育界就声称:“传授和保护英国文学的经典是我们的职责。”在俄罗斯语文课外阅读中,文学作品是阅读的主体。法国、德国、美国、邻近的日本等国的语文都强调对文学作品、经典作品的阅读。所以,泛读,要特别强调对经典的读。北大钱理群教授说过:按照我的理解,学校教育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只要一提起意大利民族文化,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绘画;提起俄罗斯的民族文化,人们就会想到普希金的诗歌、托尔斯泰的小说;提起日耳曼民族文化,人们就会想到歌德、海涅的诗歌、剧作和贝多芬的音乐……由此可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一批能经受得起时间考验、长久不衰的典籍。如果丢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自身的悲哀,也是人类文化的损失。
  很难想象,一个对典故一无所知的人,能真正读懂李白的诗、苏东坡的词;一个连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都没有看过的人,你能说他的语文素养有多高;一个对中国语言的瑰宝——成语一窍不通的人,能充分领略到散文的魅力。所以中学语文教学应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引导学生多读书方面。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积累、掌握便一定会由少而多,聚沙成塔,为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感到读书如同吃饭、睡觉,不可或缺。
  二、朗读,让语文更有魅力。
  朗读的长处是:能够体会文字的内容和感情色彩,通过朗读可以感受韵律节奏的美;朗读便于记忆,因为读出声来,舌头和喉咙的知觉都可以成为记忆的线索,而且因为自己可以听到自己的声音,声音的抑扬顿挫、音量大小都可以帮助记忆;朗读还可以排除干挠,集中注意力,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思想集中在一点,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临战状态”。
  新加坡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价值。“朗读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欣赏教材。朗读要求学生以正确的自然而且有感情的语调,把一段课文或一篇课文朗读出来。”大纲还建议了朗读的指导原则。叶圣陶先生也早已说:“不朗读,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在《改进中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意见》中指出:“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排除文字障碍,理解课文内容。要指导学生去读书,读出感情来,读出味道来。”市教研室提倡朗读,正是因为现在不重视朗读,,朗读又的确在语文教学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实,中国古人是很重视朗读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现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开拓者之一夏丏尊先生认为:语文学习的朗读传统万不可随便抛弃,它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语感 得到训练和提高,二是可以领略文气。现代语文教材建设的重要开拓者之一辛安亭先生也说:“阅读教学应把一半的时间用在朗读方面。”
  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尤以朗读的效果为最。因为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朗读是眼、耳、脑、口等多种器官相协作,便于集中学生注意力,训练学生思维,燃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渴望和热情,激发求知的欲望。它所获得的信息会比听更广泛、更主动、更活泼,也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更能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对语言美的感悟与理解。朗读要求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参与读,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采用集体朗读、小组赛读、男女分读、诗情画意地配乐读、一显身手的竞赛读等多种形式读,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例如诗情画意地配乐读:文学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音乐以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艺术形象,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之中,唤起人们的情感。当文字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交相辉映时,便会产生和谐共振的效果。如在读《春》时,放笛子曲《春到湘江》,在音乐中朗读能更好体味春光的秀美,春天来到时人们的欢腾。在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播放笛子曲《喜报》,使学生感悟到杜甫洋溢着的内心的喜悦和欢乐。
  三、范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教师范读的声音比多媒体更真实、更真切、更显立体感,除了声音的传递外,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都将成为一种信息,即时直接地传递给学生,促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流动的过程中孕育、生成。
  新课程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范读时,学生边听,边有意无意地观察着教师无比丰富的体态语言,又何尝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学生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
  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范法、描述法、回忆法、音像法、看图法、创设情境法等。其中最常用、最实用的是示范法。所谓“示范法”,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朗读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只有这样,孩子们受到的教育才会是深刻的,终生难忘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示范影响。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
  我担任语文教师近二十年,忘不了的是每一次成功的范读都能赢得学生的热烈掌声,我自己对大学课堂印象深刻的是教授古代文学的马老师,因为他也曾经像鲁迅先生描述的寿镜吾先生那样,在课堂上摇头晃脑地吟诵一些古诗词。
  四、诵读,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
  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朱熹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意也。”唐彪认为“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杨雄提出“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这些论述从不同方面说明了诵读的价值。《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能背诵120首古诗,中学生能背诵20000字的古诗文。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诵读,就是熟读成诵,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最终烂熟于心,不期而然地背诵出来。诵读不等于朗读,它强调的是反复多遍,达到熟练,在多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朱自清先生说:“诵读要专注用心,慢慢揣摩。”巴金先生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的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
  随着初中语文教改的深入,初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经典美文的大量增加,培养语感的诵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如能从小学开始,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识记名言名句,背诵美文佳作,博览文学巨著,厚积薄发,语言功底、文学素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等能力就会逐渐形成,使“大语文”概念深入人心,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
  当然,读的形式多种多样,限于篇幅,不可一一道来。
  总之,读,不论何种形式的读,在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它是掌握语文这个工具的重要法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通过多读,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增强语感,增加语言材料的储备,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不二法宝。
  同时,“冰山模型”启示我们: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一定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界限。因此,需要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师们协同一致,连续一贯地努力,才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①陈刚李峰主编《语文学习方法大全》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
  ②李创新主编《中学语文创新教法-素质训练方案》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③宾敬主编《初中语文活动课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④《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上海教育出版社版。
  ⑤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⑥刘正伟著《国际语文课程与教学比较》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⑦刘正伟主编《名家解读:语文教育意蕴篇》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单位:上海市新大桥中学)

把根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