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后人对《出师表》的至高推崇。《出师表》一文是诸葛亮在临行前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这篇文章之所以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不仅仅在于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至死不渝的忠诚,更在于作者劝谏的高超艺术。艺术与情感的结合也就使得文章成为了千年古典。
诸葛亮为什么偏偏选在临行出征之时呈上自己的奏章呢?作者为什么要在整篇文章当中数次提到对先帝的追忆?这究竟是一种偶合,还是作者的别有用心?这不得不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探讨这些问题。
一、出征之时,也是情感脆弱之时。
临行辞别是中国古代文人笔下常见的题材,不为别的,只为情到深处。诸葛亮也抓住了这一千年话题,并以此为契机,来向后主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修明政治,兴复汉室”。可以说,诸葛亮既是伟大的军事家、文学家,更是揣人情感的侦探家!因为他知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哀;人之将离,其情也真!要让皇帝相信自己的规劝,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就必须选择真情流露的时刻。所以,他选择了临行出征的时候上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足见当时诸葛亮上表时的复杂心情。他感动的不仅仅是自己!
二、追思先帝,别有用心。
作者在这篇文章当中,足足有十三次谈到了先帝,而且以先帝开篇。为什么呢?我想这也是作者有意识的安排。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追思先帝,情动后主。
在诸葛亮准备挥师北伐的时候,后主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年,世称阿斗。他远避贤能,胸无大志,苟且偷安。面对这样的君主,别无他法,只能以情化之。而先帝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在作者的笔下,先帝既是圣明的象征,更是抒发情感的载体!先帝不仅仅承载了自己的抱负,也是后主赖以继存的根基。
为此,追思先帝,既能达到感动后主接受自己政治主张的目的,也能抒发自己的悲情之苦。一箭双雕,足见诸葛亮劝谏的高超艺术。
2、追思先帝,反衬后主。
面对“扶不起的阿斗”式的君主,诸葛亮便纵有满腔的热忱与抱负,也会发出明珠暗投、抱负难施的悲苦之情。因而,对于后主的不满情绪也会随之喷涌而出。先帝既是感化后主的幌子,更是反衬后主的一个重要形象。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既写出了先帝的圣明,也反衬出了陛下的无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流露出了作者对先帝唯才是举的钦佩,更反衬出了作者对“远贤臣,亲小人”的后主的悲哀。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情真意切、肝胆相照的感情融合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也就使得文章成为千载相传的经典!
(作者单位:南康市南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