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翻阅新课程实施以来的各类练习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许多题目都加上了诸如“我会”、“我能”之类的词语。可以看出作业设计者的良苦用心。作业中都是“我”喜欢做,“我”能够做,目的是彰显自我。殊不知,自我是一种内心的觉醒,而不是内在的标签。不论是学生是否喜欢,是否会做,均以“我会”、“我能”强加于学生,恰恰丧失了学生自我反省的意识。以“我”的名义命题,使学生承受“哑巴吃黄连之苦”。
也许是因为我们实在太希望学生能够喜欢作业了,所以就有意无意的把题目名称取得花哨一些,类型设计得繁杂一些,结果使得学生未做题先晕了头、花了眼。
比如,有道题设计了一个迷宫,要求学生走到迷宫的终点。学生为了看清迷宫路线所花的时间远远多于做题思考的时间,其实这道题的真正意图无非是“词语接龙”。学生看得晕头转向,乐趣从何而来?以“乐趣”的名义出题,让学生忍受“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虚幻。
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改变了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但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是基于语文本体的综合,矫枉过正,导致的后果便是语文本体的丧失殆尽。
有位老师在教学《赠汪伦》后布置的作业是:凭借想象表演各种赠别情景;画一幅赠别的画;学唱一首赠别的歌曲。这三项作业的设计可能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间的整合。但是,这样的作业恰恰淡化了积累、理解、运用古诗的初衷,喧宾夺主,忘却了语文教学的职责。以“综合”的名义设计作业,埋下了语文本体丧失的隐患。
语文作业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切实加强言语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人文精神的提高。因此,语文作业的设计要从形式的新颖有趣转向内容的质变,走出“新瓶装旧酒”的怪圈;要从多元智能的展示转向立足学科本位,走出“为他人做嫁衣”的误区;要从大量的机械重复转向思维含量递增,走出“平地练习”的程式。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金安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