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7期 ID: 147196

[ 张来群 文选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 张来群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思维是一门教学艺术,学生思维的闸门要靠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去打开。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或者说不能进行高质量的思维。因此,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成败。
  
  一、教学之初的问题设计
  
  教学之初的问题设计,即预习题的设计。预习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质量,也有助于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预习很重要,绝大多数老师都很重视。但如何把课前预习落到实处,又是一个令许多语文教师伤透脑筋的问题。我认为对学生的预习应该加强指导。其中,设计预习题就是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之一。
  首先,设计预习题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预习题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年级、单元教学的要求以至一篇课文的“阅读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到拾阶而上。如教《变色龙》一文,我设计了三道预习题:①“变色龙”在文中喻指谁?②他在判定“狗咬人案件”中,态度先后变化了几次?又是因什么而变的?③他尽管多变,但有一点始终是不变的,你能发现吗?再如教《陋室铭》一文,我拟订了三道预习题:①我所知道的刘禹锡;②“注释”之外,在我看来还有的生字词;③我的疑问,我的发现。总之,预习题的要求不宜过高,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把超出学生知识水平的预习题抛给学生。要针对学生实际,使学生思维在“最近发展区”中向前扩展和延伸,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知识之果。
  其次,设计预习题应侧重于整体性感知课文。怎样使学生从一篇课文中,迅速而准确地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理解和概括信息的含义,感知其指向,整体感知,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训练学生对语言感受的灵敏性,培养学生对课文整体、全面地分析、判断能力。因此,沿着“整体性感知课文”这一方向精心设计一两道预习题大有必要。如宁鸿彬老师在讲《皇帝的新装》之初,出了三道预习题:①用一个字概括全文(得出“骗”字);②谁骗谁?(得出“骗子骗皇帝、骗子骗大臣、大臣骗皇帝、大臣骗自己、皇帝骗自己……”);③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这种从整体感知入手,深入文章内涵的教学,既能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概括能力,又能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最后,设计预习题应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受传统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的支配和制约,预习的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范围之内。殊不知,在新课改下,学生上课前基于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调查,所搜集的材料,等等,都可以看着预习。预习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既可以是学生个人的行为,又可以是学习小组的行为。因此,设计预习题不应囿于传统的预习方式及其做法,而应该与时俱进,重树预习观。比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之前,我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几个人一组去调查了解家乡的习俗,在过年、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里,家乡的老百姓到底是怎么过的,有哪些风俗习惯,有哪些与之相关的优美传说故事。这些风俗习惯中包含了怎样的文化内涵,有哪些习俗已被今天的人们遗弃,哪些还被继续保留发扬光大等。通过这样的预习不仅完成了预设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使课堂形成了更多“生成性”内容,使课堂交流更丰富多彩,同时加深了同学们对家乡的了解,增添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之中的问题设计
  
  教学之中的问题设计,即课堂提问设计。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流程,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与学法,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花大力气去做的事。
  第一,设计课堂提问要有目标意识。在设计提问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而具体。教某学段有该学段总目标,教某单元有该单元目标,教某课时有该课时目标(有主目标和次目标之分)。可以说,达成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课堂提问的天地是广阔的,从字的多音异读到字的形体、笔顺笔画,词的构成、含义,句子的构造及其表达的效果,句段间衔接照应,作者思路、意图、感情倾向,语言风格等都可提问,但不能不加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我在教《捕蛇者说》一文时,围绕“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提问:①“永州之野产异蛇”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颜色、毒性、功用”三异)②从写作意图看,作者是要突出其中哪一点?为什么?(突出“毒”,为衬托下文的赋敛之毒)③蒋氏的祖父、父亲都死在捕蛇这件事上,自己也多次有死亡的危险,但为何不肯更役复赋?(“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以上提问,旨在让学生认识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从而能深刻领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揭露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罪恶,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课堂提问如果强化了目标意识,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可以使之更好地为课时目标乃至单元目标服务。
  第二,课堂提问设计要富有启发性。课堂提问犹如一门艺术,它的根本是问题要有启发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因此,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特别注意运用启发性原则,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尤其是突破教学难点时,更需要多层设问,步步启发、诱导,达到化难为易、各个击破的目的。比如,对《孔乙己》中几次“笑声”的理解,难度较大。可设计以下几个带有启发性的台阶题来分解难点。①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挖苦,表明了他们对孔乙己怎样的态度?②酒客们与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有何相似之处?他们自己明白吗?③酒客们本应对孔乙己持怎样的态度?又为什么没有采取这样的态度?这样层层设问,教师再做适当的点拨讲解,就可帮助学生理出头绪,加深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第三,课堂提问设计应努力追求艺术性。“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卢梭《爱弥儿》)贺拉斯也有 “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的著名论断。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不仅要考虑提问形式的灵活多样,还要考虑提问内容的新颖有趣,真正做到提问的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提问达到艺术化境界。如钱梦龙老师教《石壕吏》时,在指导学生读懂全诗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过态。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出来,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各自在文中找依据,展开辩论。经过一番激辩,学生很快统一了认识:杜甫这首诗是通过人物的刻画和情景的描写来表态的,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出来讲话,但同情谁,憎恨谁,态度是明朗的,说《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钱老师以逆问的形式和新颖有趣的提问内容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重点暨难点,从而使学生对《石壕吏》一文的写作特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一艺术性的提问设计是教者的匠心独运。
  
  三、教学之末的问题设计
  
  教学之末的问题设计,即训练习题的设计。它是师生教学信息及时反馈的保证,是对教学目标的检测与巩固。它必须以巩固、迁移所学知识点、能力训练点为宗旨。设计训练知识点的习题,应立足课文,并结合本单元的其他课文,落实“以课文作例子”的训练主线,多采用比较阅读来迁移所学知识;设计训练能力训练点的习题,应根据该单元能力训练点,从单元几个模块中寻找适当的“喷发口”,“相机而发”。比如,我教完朱自清的《春》后,把林斤澜的《春风》推荐给学生,要求他们作比较阅读;在教完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和生活积累,模仿课文中的四个事实论据,给课文再添加一个事实论据。
  此外,根据新课程的特点,设计训练题还应努力追求趣味性、多样性、实践性、层次性、可选择性。多增加一些社会生活和亲身心理体验等方面的设题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升素养,学会探索与创新。比如,我在教完《本命年的回想》一文后,设计了以下四道训练题,让学生任选一题来完成。①过年全家团聚,描述一个家人团聚的场景;②收集其他国家过新年的习俗,并向家人作介绍;③查找资料,了解我国春节贴春联的历史,并抄写两三幅有特色的春联;④写一篇短文《过年之我见》。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实验中学)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