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森教授曾提到:“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最近,我校向全体教师提出了课堂教学“四个”要求,即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做个主、阅读教材一定要让学生看个够,解答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说个完,学生思考问题一定要想个透。
“做个主”,我们都知道: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不是教师施展才华的地方,山东杜郎口中学成功的经验就在于他们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让课堂因为学生的存在而精彩。如果我们真正让学生在课堂内做主,那么学生自然会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让自己思想的火花自由迸发。
“看个够”,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裕时间“看个够”,不去打扰,不去提醒,让学生完全沉醉于作品蕴涵的情智之中,让他们在文本提供的精神殿堂里徜徉,心灵得以舒展升华。使学生拥有纯属于自己独立的阅读空间,尽情体验涵泳。只有在这样宁静的阅读气氛中,才会除去心中的浮躁,切身感到阅读是桩美丽的事情,从而涌起阅读的渴望;也只有在无拘束的阅读氛围里,学生才能为自己的心灵做主,任自由的联想和想象在作品中翱翔,从而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或是疑窦丛生,或是豁然开朗。给学生充分的“看”的时间,提高原始初读的质量,他们的原生态阅读会更有价值。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我给了学生15分钟时间,学生们逐字逐句地接触文本,或小声读或静读,自由感受作品中所呈现的一切,并在课文空白处记录自己粗浅理解。教室里形成了一个安静的阅读场,从他们阅读时凝神微笑表情里可以看出,学生完全被文字材料所吸引;从他们零散评点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触及到作品中人物有趣的语言与神态,纯真幽默的笔调,以及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与感激等。
“说个完”,让人把自己的观点完整地表达出来,既是对人的一种起码的尊重,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最佳做法。我们很多教师一发现学生回答的答案与自己的要求有误差时就很快打断学生的回答,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研究发现一个学生如果常时间因回答问题被老师打断或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就会产生思考问题的懈怠和惰于回答问题的现象。成功的教师要善于等待,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如果学生答的好,要及时给予鼓励,可以是赞扬的话语,也可以是肯定的眼神,要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为以后课堂提问打下更好的基础;如果学生答的不够理想或卡壳,要注意引导,层层递进地让学生体会知识的来龙去脉,不要一棍子打死,再加上一个很不满意的表情,这只会让你的下一次课堂丧失生命活力。即使学生回答很不理想,也要用期盼的语言告诉他“相信你下次会做好的!”学生在课后下的功夫,自然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想个透”,老夫子,多年前提出的“不悱不发”(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可能就是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这点吧。只有我们把问题经过自己深刻的思考,才会在自己的记忆里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也才会有新的感悟,才会有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
随着江苏教育新政的深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紧扣“四个”必有成效。
(作者单位:扬州市甘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