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170

[ 朱仁标 文选 ]   

在鲜活的流动中展现阅读教学之美

◇ 朱仁标

  任何一门艺术,只有昭示一种生命的流动,一种动态的旋律,它才是真正美的艺术,课堂教学则是这种艺术活动的最集中、最直观、最本质的反映。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老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双边活动的“流程”,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要有饱满的热情、清晰的思维、优美的语言、丰富的知识和出色的技巧外,还应在课堂教学这个流程系统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让美的熏陶贯穿在师生活动的全过程。
  
  一、以自然的情感引发美的流动
  
  情感美是语文课堂上必须具备的美学特征,是课堂流程中最显著的动态特征,是课堂动态美的重要体现。教师在学生学习新课时,用优美而精辟的语言引导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契机。一个好教师,三言两语就会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趣味顿生。同时,教师的情感在活动中始终影响着学生,作品蕴含的美好情感也深深感化着师生的情绪,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细致考虑各环节的艺术处理,在学生“习得”过程中,以自然而然的情感引发美的流动,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阅读教学在自然流动的情感氛围中实现了新的提升。
  学生的审美体验是多样的,在进行情感熏陶时应将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融合,达到自然和谐。如有位老师在上《长亭送别》时,首先在低沉缠绵的长亭送别乐曲渲染中这样导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离别时满眼的黄花在西风中片片飘零,场景凄清,离人泪涟涟,这就是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以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给我们创设的一个离别情境。它让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之动容,“词句警人,余香满口。”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能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相国千金小姐与穷书生的爱情故事中,感受那千古传诵的爱情佳话。中间引导学生设计四幅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反复品味,含英咀华,让学生追寻着那优美的情韵走进古典戏曲的更深处,从而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学习和欣赏。结尾又在低缓的送别曲的伴奏中深情地总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美好而和谐的爱情,这是人们最向往的境界。“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一方面扣住“执子之手”这一板块的主旨,另一方面由古代戏曲舞台上的经典爱情引向现实生活中最浪漫的爱情,将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衔接得天衣无缝,这样的处理能自然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培养美好的情感,唤起对美的自觉追求。
  
  二、以深厚的文化丰富美的流动
  
  语文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它构建的最重要的方面也必然是人类文化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在熏陶、感染学生的同时提高自身,为师生的精神世界打下丰厚的基础,在不断丰富美的流动中更好地传承人类文化。当我们走进唐诗宋词,就是面对葱郁的高山和灵动的流水,就是一次对“美”的历程的探索,就是要让鲜活生动的意象引领我们进入真切的意境,感受其深刻和细腻。当我们教学散文,就是对的语言所浸润的情感的体悟,通过与文本真切地畅谈,看到心灵世界的无比深邃和变幻莫测,获得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通过文化的深厚美感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这种以人文熏陶传递出的打动人心的效应力量,是语文学科独具的得天独厚的魅力。
  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在仔细品味一篇篇文章中,走进一个个时代,走进一个心灵的世界。读庄子,要领悟他“大道无形”、“遗世独立”的无穷智慧;读屈原,要领悟他坚持理想,以死明志的高洁情怀;读司马迁,要领悟他忍辱负重,以生践志的坚毅执着;读李白,要领悟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孤傲不羁;读杜甫,要领悟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磊落;读苏轼,要领悟他“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的豁达乐观;读曹雪芹,要领悟他“满纸荒唐言”中透露出的深深的无奈与苦楚;读鲁迅,要领悟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分明。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在“拿来”中,汲取世界上共同的精神财富。我们要走进荷马,走进梭罗、欧•亨利、惠特曼,走进屠格涅夫、契诃夫、普希金,走进莎士比亚、高尔斯华绥,走进巴尔扎克、雨果……在与这些世界大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中使流动之美更加丰富。
  
  三、以积极的探究提升美的流动
  
  课堂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讲台,也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更是师生合作、探究的平台。当学生的自主流于表层时,教师就有责任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探究走向细致和深入,使学生审美的流动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化,并逐渐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如鸿门宴上的座次是以往教学中经常讲到的一个话题。或许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长期以来大家对此细节大多认为有如下作用:一、重现当时真实场景。二、借此可以对当时的礼仪知识进行介绍和讲解。三、可以看出项羽的傲慢心态,为其最后的失败作铺垫。这些看法是长期以来一线教学实践的有益总结,具有合理性。但既然座次的排列主要是由礼仪因素来决定的,在当时也是众所周知的,为什么司马迁还要反复强调呢?我这样提出问题后,经过思考,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矛盾冲突,有的则认为《史记》里面包含着相当丰富的文学艺术的因素,这恰恰正是一种文学上的渲染。初步的探究使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更深入的探究火花随之不断显现。有的同学认为,虽然刘邦是来晋见项羽的,但其根本威胁却来自项羽的军师——亚父范曾,在司马迁所强调的这种座次排列中,范曾与刘邦处于面对面的位置,这就加剧了他们之间直接的对立气氛。而坐在主人席上的项羽、项伯实际上更处在一种旁观者的位置。有的同学进一步更看到,随着座中人一次次起身出帐,刘邦身处的局面逐渐发生了有趣的变化:为了对付项庄,项伯跑到了刘邦一边;为了保护刘邦,樊哙被张良召入“从良坐”。而原来坐在主人位置上的项羽此时的作用已由倾向于范曾的旁观者沦为双方冲突的调解人,在反复赞美樊哙“壮士”的同时,不知不觉地站到了范曾对立面上了。有的同学由此总结出,座次的变化反映出矛盾冲突中的力量对比的改变,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其中的对立情景和紧张气氛,进而更好地学习到了司马迁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叙事写作技巧——鸿门宴上虽无马嘶风吼,却也刀光剑影;虽无拼命厮杀,却也生死攸关。这是一个特殊的战场,是事关汉军生死存亡的宴饮。其实,这也正是《史记》“无韵之离骚”价值之所在。这种探究,使思维在不断的流动中有了新的生成,蕴含着可贵的创造的因子。
  优质的阅读教学必然具有自然、丰富、生动的流动美,而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调动学生“习得机制”的高效益的课堂,也才能使阅读教学在更高层面上实现新的突破,并进而使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宜兴市第一中学,214206)

在鲜活的流动中展现阅读教学之美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