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7期 ID: 147197

[ 吴树雅 文选 ]   

刍议优化语文训练的策略

◇ 吴树雅

  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教育规范化的要求?如何在给定的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优化语文训练策略,提高训练实效性是我们首先面对的一大课题。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的课业负担往往与教师的训练效益成反比。训练有效,负担就轻;训练无效,负担则重。换句话说,语文繁重的课业负担多半是教师的无效训练造成的。教师如果把握好训练的量和度,瞅准训练的目标和着力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利用课堂的空间,完全不必布置太多的课外作业,学生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的学习语文。
  “训练”是一个最普通而又最常用的词语,但很多人对它不能全面地理解,总是把它们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一个并列式合成词,“训”是教导的意思,“练”是练习的意思,所谓“训练”,按照字典解释,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按照我个人理解,就是在老师指导之下,进行反复练习,形成基本技能过程。如果用这样的概念去审视我们的教学实践,就不难看出,我们的语文训练存在许多偏差,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一是重训轻练。有些老师特别爱讲,而且语文老师也特别能讲,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忽视了练的过程,结果吃了不少苦,效益甚微。二是重练轻训。更多的老师注重“题海战术”,“是草三分汁”,“不管收获,只管耕耘”,往往总是事倍功半。三是不训不练。也有少部分老师认为,语文训练不练训都无所谓,一切“望田收”。不重视训练,可能考试差距没有理科来得明显,但成绩也肯定不会好。四是死训死练。这样的老师受领导欢迎,但不受学生欢迎,实绩也许不错,但付出代价也不小。因此,我认为,训练应该是“训”和“练”的有机结合,要做到训练有度,训练有序,训练有章,训练有法,才能真正做到训练有素。
  语文训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语文基础知识训练、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
  首先,从字词句篇入手,听说读写结合,优化基础知识训练。
  提到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似乎有点老生常谈,其实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刘国正先生曾经再三提醒语文教师:“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样样都不能马虎,必须严格要求,督促学生下苦工夫,反复地磨练。这好比绘画练习素描,要先掌握准确地描摹物象的本领,有了这个基础才谈得到创作。这个基础不牢,则创作如同在沙上建塔,是很不可靠的。”从字词句篇入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听说读写互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训练活动,更有利于优化基础知识训练,达成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目标。
  基础知识考查更注重于积累与运用,如名著阅读、专题探究、综合实践等题,灵活性高,时效性强,而我们用来训练的大多是以前的中考题,我们不能就题讲题,不能只停留在知识识记的层面,要善于指导,加以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技能。基础知识训练光靠专项训练是不够的,还要贯穿到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把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落实到课文的字词句篇之中,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作为语文教师的一种职责,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这样的训练才更加切实有效。
  语文基础知识训练仅靠课堂训练显然是微不足道的。语文课堂非同其他学科,它的教学目标是多维化的,常说的“三维目标”恐怕也不能概括语文的博大精深。语文课堂不仅要姓“语”,更要解文、悟道、冶情。语文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文训练必须是“立体化”的。有些学校为了强化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刻意要求语文课堂像理科一样,每堂课都留有一定时间当堂训练,我是很不赞同的。其实,不是做作业才是训练,语文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训练,大可不必为了训练而训练,变相地增加学生许多课业负担。语文基础知识训练仍然需要功在课前,力在课上,化在课后。要课前、课上、课后三管齐下,提倡前置性学习,先学后教;强化主体活动,合作探究;优化巩固训练,精讲精练。语文基础是一种积累,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提高。
  其次,立足于教材,发挥“例子”的作用,逐步向课外渗透,优化阅读训练。
  对于阅读训练,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教材只是个“例子”,用什么例子都一样,不必拘泥于教材,甚至提出要抛弃教材,找一些时文、美文进行阅读教学更为合适;还有人认为,考试总是课内考得少,课外考得多,提出要淡化课内阅读,强化课外阅读训练。这些说法,自有他们的道理,我不敢妄加评论,但我个人还是坚持立足于教材,如果就例子而言,教材是专家们为我们精心选择的例子,更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更有利于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再从阅读训练的意义而言,我们“应该以‘应需’为首务,而不应该以‘应试’为目的”。天下文章众多,你只能侥幸撞上,不可能遍览,更不能遍练,还是用好教材,用足教材,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逐步向课外渗透,更为合理,更为切实,更有利于优化阅读训练。
  也许有人觉得立足教材进行阅读训练,内容太陈旧,太呆板,总是达不成训练目标。其实,问题不在教材而在于教者:一是教者可能没有完全吃透教材;二是教者可能没有把传授知识和阅读训练结合起来。有些问题,教者总是急于求成,很快地就所有东西教给了学生,或者直接把参考书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堂记录下来,省略了探究的过程,也就失去了训练的大好契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当要善于钻研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善于挖掘教材,善于把学生带入问题,带入探究,善于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每一篇课文都当作语文素养训练的范文,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知识,获得训练,形成技能。叶圣陶先生说过:“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开,纯熟之功弥深,乃善教者也。”在课堂上,技能往往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易得,技能难求,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己任,才不枉为人师啊!
  然而,语文阅读训练的困难越来越明显。阅读训练量大面广,费时费劲,效果不明显,那就得在“精”上做文章,精选、精练、精批、精评、精讲,真正做到“以一当十”。更重要的是,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每一堂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要充分发挥“例子”的指导作用,达到优化阅读训练的目标。
  第三,着眼于过程,步步为营,优化作文训练。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教学中最适合发展学生个性的活动形式。但令人遗憾的是:从小学到高中,作文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程,怎么教?怎么训练?教材含糊不清,教参也含糊不清,教者更是含糊不清。多年来,作文训练基本处于一种无目标的含糊状态。我们既然不能从宏观上去把握作文训练,也就只能从写作过程着眼,步步为营,扎扎实实地训练,但只要长期坚持下去,也一定会大有收获的。
  (一)优化审题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命题(包括命意)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怕写作文,其实最怕老师布置命题作文,学生对命题作文的内容不熟悉,感到无话可说,硬叫写,其结果只能是敷衍了事。其实,任何一种作文命题,无论是何种体裁,也不管是何种形式,都具有限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如果学生能把握命题规律,弄清命题的内涵和外延,就能避难趋易,做到“游刃有余”了。
  (二)优化立意训练,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构思时思路开阔,八方辐射,“万涂竞萌”,要想使学生立意时独出机杼,不落窠臼,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多维思维方式。这样,就可以从诸多的角度中选择自己体会深刻、材料新颖、立意独特的角度来写,克服作文空洞肤浅的毛病。青少年思想解放,喜欢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但和成年人相比,他们还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思想还幼稚,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没有深度。因此,教师应对他们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之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提高他们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辩证地分析,才能去伪存真,寻找出材料所揭示的正确观点,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情,进行评论,文章必然会抓住要领,褒贬得当,就不至于泛泛而谈,单薄无力了。
  (三)优化构思训练,锻炼学生谋篇布局的技能。范文在写作手法和技巧上的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可以把其当作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但是,教师应在教这些课文之前,作好写作安排,教者心中有数,使学者学有目标。在评析课文时,着重分析作家观察、发现、思考、联想、选材、构思的方法,讲清每篇文章的仿作重点,让学生有法可效。范文引路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学范文之取材分析、布局谋篇的方法,而不是抄袭,让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怎样写”的心理障碍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往后的作文教学工作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四)优化评改训练,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作文,自我反馈信息。叶圣陶先生说过:“我当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了深切体会:徒劳无功。”叶老的话,对进行作文批改是非常有启示性的。传统的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全批全改,而结果是作文发下来,学生对教师的“辛勤劳动”连看都不看一眼,教师的辛苦白白付之东流。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作文,自我反馈信息。教师要告诉学生,首先要纵观全篇,整体评判,包括体裁、立意、选材、结构和书写等;其次着眼局部,重在推敲词句,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及标点的选择等。这样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有步骤地、有目标地进行修改,减少了修改时无从下手的被动局面,降低了学生活动的难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文课的趣味性。
  (作者单位:宝应县柳堡中心初中)

刍议优化语文训练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