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128

[ 朱仁标 文选 ]   

让文言文教学找到回家的路

◇ 朱仁标

  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着费时多收效少的情形。究其原因可以发现,目前绝大多数课堂的文言文教学仍停留在“实词的几种特殊用法”“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和翻译句子的固定技巧等呆板的知识要点上,字字落实的琐碎讲解替代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与理解,教师权威式的介绍和肢解性的分析替代了学生沉浸其中的品读涵泳,过多的字、词、句式的训练替代了学生的自主性、多样化的探究,机械的复习、巩固和记忆淹没了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继承。凡此种种,枯燥乏味甚至面目可憎的教学使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并逐渐将智慧的生成消解得无影无踪。久而久之,文言文教学便完全沦为考试的工具而变成毫无生机和活力的“死角”。
  文言文里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深邃的思想,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各个版本,文言文占据了35%~40%的分量,可见,对文言文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清华大学附中韩军老师说:“没有文言文,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同样,离开科学的指导,文言文教学就会陷入迷茫之中,最终因迷失方向而走入歧途。
  如何才能使文言文始终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带着兴致和热情融入其中,这就需要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在遵循科学的基础上,使文言文教学在回归本真的同时找到合理的策略,从而走出一条高效化的道路。
  
  一、 在强化诵读中培养语感
  
  新课标指出:诵读是古代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学生诵读,将诵读贯穿在文言文阅读鉴赏的全过程之中,强调学生在诵读中学会整体把握。新课标同时要求教师适当点拨,教师对文言常识作必要的讲解,要注意“少而精”,重在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讨,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但现实情况却刚好相反,学生读得少,更不会诵读。“多而烦”的文学常识的灌输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点点暗淡以至消失。
  所以,在新形势下,教师一定要努力完成角色的转换,把课堂的空间尽可能地还给学生,把诵读真正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应有的诵读指导,从把握诵读语句的节奏、句意、情感等几个方面逐步引导。正确的断句是理解句意的前提。在反复诵读文意贯通的基础上,要对学生诵读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读出文本的感情,与文本进行对话,通过声调的高低、音节的长短、语速的快慢、音质及音色的变化来表达对文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要读出个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同作者本人进行对话,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进行个性化的诵读创造。比如诵读李密的《陈情表》,首先要读出作者回首往事的沉痛,其次要读出作者在政治威压下的惶恐与无奈,还要读出作者的真诚、希冀和感激。总之,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线,精心设计好读的形式,或初读感知、或研读理解、或品读评价、或美读参悟,充分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诵读中培养起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语感和习惯。
  
  二、在自主交流中深化体验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教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自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以引导学生走向深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深化了学生的体验,又为下一教学环节的开展做了充分的准备,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主要是:肯定、评价、鼓励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同时创设情境让学生有充分的交流与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尽可能多地真实地呈现出来时,语言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就会不断使认识走向深化和提高。由于中学生正处于思维的转型期,看问题存在着单打一等相当普遍的片面现象,因此,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合作交流中的信息,切实了解其真实水平,帮助学生把表达的内容明确化、全面化、条理化,引导学生学会归纳与总结,使认识不断系统化,并进一步上升到新的高度。只有这样,学生的合作交流才能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 在文化熏陶中继承传统
  
  新课标重点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作品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这些要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落实。钱梦龙老师说得好:“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
  的确,选入课本的文言文中包含的丰富而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好学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传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价值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等,构成民族文化的不竭源泉,这些思想的精华与完美的表现形式相得益彰。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充分展示古典文学作品的魅力,以其崇高的文化魅力来吸引学生走入它神圣的殿堂并使之发扬光大。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准确全面的理解、生动精炼的课堂讲析、丰富厚实的文化意蕴来吸引学生,以灵动的智慧和饱满的热情去再现古文学的魅力,以此来感染学生,把他们带到古文学作品的优美境界中。比如:通过诸子散文的学习,我们可以领略先贤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的凝重而深邃的思考,无论是积极入世的孔子、孟子、荀子还是追求出世的庄子,我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实践者和文化巨人的人格魅力。通过《劝学》《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等文章的学习和比较,体会到儒家大师如何向我们展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透过《逍遥游》的夸张和诡秘,可感受到庄子是如何舍弃世俗的一切而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我们还可以通过了解孔子艰难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华美的理想在残酷的现实中被击得粉碎的苦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格魅力;通过孟子的纵横捭阖的论辩艺术感受“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保民而王”施行仁政思想的可贵;通过荀子反复设喻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感受他为什么要强调人性之恶,并劝勉人们通过学习而成为圣人那样境界的人;通过庄子极富浪漫主义的想象,看到他是如何由对现实的感悟和对政治的厌恶而逐步走向绝对的精神世界的。当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并与作家进行个性化的对话,学生就能在充分感受作品魅力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以之为现实生活服务。
  
  四、 在鉴赏评价中提高认识
  
  新课标提出: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可见,在对文言文的文本意思有了感知与理解之后,还要进一步开展鉴赏评价。
  那么,从哪些方面开展鉴赏评价可收到实效呢?我认为具体可以从“写了什么”“怎样写”“这样写的意义和价值”等几个方面入手,其中意义和价值又可包括当时与现今两方面。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鉴赏和评价可以有不同的侧重。如叙事类文本中的人物传记应以人物为中心进行鉴赏评价,事件只是鉴赏评价人物的背景;叙事散文应以事件为中心进行鉴赏评价,人物成为贯穿事件的线索。针对叙事类文本的鉴赏评价,在回归新课标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第二,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第三,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第四,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抒情类文本以情感为鉴赏评价的中心,其侧重点是:第一,体会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第二,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第三,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第四,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对论述类文本的鉴赏评价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第二,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第三,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对文言文思想的点评,我们既要注重古今价值观的纵比,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放在一起来横比。例如,同是被贬官,面对生活的困难与挫折,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面对美景发出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叹,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失意文人转身离去时的无奈背影,读到的是痛苦的诗人抒发的痛苦的情感。而范仲淹被贬官邓州,他在《岳阳楼记》中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古慨叹,则给人以热血澎湃、奋发有为之感。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相同的境遇,却是不同的人生态度,对学生如何形成健康的人格,抱持正确的生活态度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 在古为今用中创新智慧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新课标要求学习文言文要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确,阅读和鉴赏文言文,应当与现实相结合,这样才能最终凸显自身的价值。当学生感受到文言文其实与自己的现实生活息息相通时,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获得实际的能力,也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提升智慧。
  古为今用就需要立足文本选取一定的重心,从文本中找到古今相通之处进行拓展延伸,找准走出文本走进现实的引发点,让对话依托文本,并对文本的某一现象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探究,发掘其包含的普遍意义。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病梅馆记》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果将《病梅馆记》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今天作对照,你能从中认出自己的原型吗?这样的引发依据文本,联系自身深入探究,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因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认为,病梅现象不仅过去有,现在也屡见不鲜,而高考指挥棒和现行的教育制度则是病残的根源。有的认为,当今社会用才标准使虽有专长但没有均衡发展的学生失去了很多机会,这也是一种悲哀与无奈。有的联系马加爵事件,有的联系自身的实际,积极呼吁行动起来,改变现实,疗救“病梅”。这种通过一个触发点,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存境况和自我价值的做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他们真正感觉到,文言文其实离自己很近,在体会到亲切感的同时,产生立志改革社会的美好愿望,这何尝不是更高意义上的收获呢?
  当然,古为今用的内容多种多样,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只有对作品中体现的思想、文化等进行扬弃才能达到新的认知水平,从而在创造的快乐中产生出新的智慧。
  当文言文教学一旦走出嚼得过细、抠得太烂的僵死的条条框框,而留出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感知和领悟,当教师更多地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倡导自主合作、指导诵读鉴赏、引导交流评价等方面,那么,相信文言文教学就能在继承发扬、学以致用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
  
  (无锡市宜兴第一中学:21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