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代年轻学子念着“子曰诗云”走了过来,中国悠久的文化也得以在这“把头拗过去,拗过去”的深情朗诵中继续光辉灿烂。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贡献大矣,语文教学的历史久矣,这是让所有语文教师都引以为自豪的事情。但是,现在呢?语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它面临着如此多的挑战与考验。
1.在观念上,应试教育的阴影对我们的影响不可低估。
现在正处于课程改革初始阶段,语文教师必将承受更大的压力。此话从何说起呢?倘若应试教育江山一统,语文教学至少可以和其他学科平起平坐,就像一间黑屋子,横竖不见一丝光亮,大家便都各不妨碍,相安无事。而现在,一方面素质教育的曙光终于冲破了这黑沉沉的夜,对应试教育的地位提出了挑战,让人看到了新的希望;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的统治地位依然稳固,其负面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它直接导致了这样一个矛盾的情形:素质教育的愿景足实打动人心,然而,在“分”仍是“学生的命根”的情况下,其实际“效果”却远未能深入人心。这样一来,在每个人的心中,特别是家长和学生们的心中,便希望有这样两全其美的事——学得轻巧,考得优秀。而能同时做到这两点,才算人们心目中的好老师。
2.在实践中,其他学科的扩张,使语文呼吸困难。
谁都知道,学生苦,而中国的学生尤其苦。许多学生从早上开始,就得忙个不停,直到夜深。在大多数学生和老师看来,绝对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需要耕耘的这一份份作业,占去了学子们许多宝贵的时间。这个严重性,最主要表现在理科方面,理科作业,都是容易量化的,都有着硬性的规定。因此,只有在完成这些作业之后,才有“照顾”语文的可能,因为语文方面的作业,弹性规定较多,检查起来比较困难。而想把语文学好,就必须能够认真地对待它,有自觉学习的习惯。可是,实际的情形怎样呢?就拿一位学生的话来说吧,每天的时间,大都花在数学上了。除了数学,还有物理,还有化学,还有……,哪儿来的时间学语文?没有了课外时间来扩大视野,光靠课堂45分钟,想把语文真正学好(不仅仅指能考个高分),恐怕有些难度吧!
3.在心理上,因难以达到立竿见影之效而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语文,一度自诩为各科中的老大,可如今,已只剩下有限的生存空间了。虽然如此,社会、家长、学生等等各方依旧对语文“情有独衷”,希望它能对莘莘学子的前途作出最大的“贡献”,这就使语文教学处于了这样一种可悲的境地:既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加快跑。毕竟,语文有它自身的特性在里面,没有数年如一日的积累,没有精益求精的执著,只把它当成一个谋分的工具,又怎能把语文学好呢?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性的学科,你如此轻慢它,它当然也不会买你的帐了。这种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清高,常常给它招来“学了也不会好,不学也不会差”的误解。这种“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感觉,一旦在君王心中形成,那便是打入冷宫的命运。同样,我们的学子,在被繁重的各科学业折磨得身心俱疲之后,有了这种感觉,又将怎样决定语文的命运?
在语文这块责任田里,遇到上述这些情形,作为语文教师,该作出怎样的对策?我觉得,新的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了,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一次空前的挑战,同时也是一次机遇。我们如果把握得好,就能探索出一条新路,于丛莽中觅出一线生机,就能在不和兄弟学科争水争肥的情况下,让语文结出沉甸甸的穗子来。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果断地做一些调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需要改变:
一、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由分离转向紧密结合。
在课本的编选时,有阅读单元与写作单元之分,给我们的感觉是,它们是彼此分离的。实际上,并非如此。读写实乃一家,应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讲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继续处于游离的状态,大大地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脑子里应该时时有这个观念。在品味文章时,读着别人的好文章,就想到如何学着去写自己的文章,这儿有哪些好方法可以学习,有哪些好句子可以借用,甚至是哪个好的词语可以收入自己的词库。同样,自己写作时的构思与习惯,可以拿过来观照别人的文章,从而加快解读的步伐。
二、宏观与微观的关系:由对内容的全面把握,转向对语言的细致品味。
语文教学的本身,无非是要让学生能说会道,提高在语言上的修养。本着“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就应该切实地落实语言教学的要求,上出“语文味”。在过去的教学中,把掌握思想内容作为授课的主体,甚至是把它作为唯一的目的,这多少有些舍本逐末了。尽管教科书中编选的课文都是百里挑一的精品,讲的时候也不要面面俱到,而要带领学生去体味文中最精彩的构思,咀嚼最精妙的句子。一篇文章,即使只讲其中一小段,只要具有代表性,角度选得好,就可以算讲完了,不必求全。只要学生真正能做到“一课一得”就行,我们大可不必因知识点的遗漏而惴惴不安。这便做到了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从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到追求实效的转变。
为此,我们对高中六个学期的教材应该有个总的把握,宏观上事先作出个安排,把要求学生掌握的语言点分散渗透在各篇课文里,在讲授每篇课文时,集中突破这个点,可以举一反三,把它讲深讲透。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呈现出一定的系统性。当然,这个工作,对于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教师要能把工作做在前面,要有一抓三年的计划性,要有对语言本身的较高的品味能力。
三、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由关注学生听讲,转向强调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在其必须时刻面向其对象——学生。任何一个老师,不能只顾钻研教材,而忽视对学生的关注。一节课成功与否,说一千,道一万,还要看学生的上课状态。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思维活动处于停滞状态,老师讲得再精彩,也是徒劳。因此说,教师绝不能代替学生思考,绝不能代替学生说话。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标所不容的,应该毫不犹豫地抛弃。
四、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由主要着眼于知识传授转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知识与能力孰轻孰重,真是难以定夺。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一旦踏入社会,就会获得答案:老板更看重自己的工作能力。外国人常这样评价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事实!外国人的话也许太苛刻,然而我们还是应该反思。从长远看,不在于向学生传播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进一步获取新知的能力是否得到增强。这种能力,是点石成金的手指,是能让学生受益一生的。至于某些知识,遗漏了随时可以弥补,而能力却不一定可以。这就要求我们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鼓励他们自己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们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未来!一切的精髓,全在于“新”,我们这些挚爱语文的人们,怀揣着梦想,拼搏吧!
(作者单位:海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