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是现代作家郑振铎以家庭旧事为内容写成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文辞朴素,描写真切,读后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构缜密
1.首尾呼应。文章以“我家”养猫的结局为开头,总领全文,提示了故事的内容;结尾用“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总结全文,深化中心,自然地呼应了开头。这样前呼后应,浑然一体,结构紧凑。
2.过渡自然。文章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了三次养猫的经过,作者用“有一次”、“隔了几天”、“冬天的早晨”等过渡词句承上启下,把前后的内容贯穿起来,衔接自然,脉络分明。
3.巧用伏笔。这在写第三只猫的部分表现得最突出:“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这三处有关猫异常表现的描写正是作者精心埋下的三处伏笔,“我”正是据此才武断地认为是猫吃了鸟。“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又是写猫受到冤枉的一个伏笔,为下文揭示“芙蓉鸟事件”的真相打下了铺垫。伏笔的运用使文章前后照应,文气畅达,连贯一体。
二、对比鲜明
文章的重点内容是写第三只猫的亡失。作者围绕第三只猫设置了许多对比。第三只猫外形消瘦,不好看,而第一只猫非常漂亮:“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第三只猫性情忧郁,不喜欢顽游,而前两只猫是那么活泼、有趣,特别是第二只猫,它爱乱跑、爬树,甚至还扑蝴蝶。第三只猫不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而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不仅如此,作者还把家人对三只猫的态度进行对比:对于第一只是爱不释手;对于第二只是提心吊胆;对于第三只是若有若无。这些对比写出了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的受冷遇,而第三只猫受冷遇正是酿成悲剧的直接原因。文章正是通过一组组对比,经过层层铺垫,才推到“芙蓉鸟事件”这一高潮。在“芙蓉鸟事件”中,猫的含冤受屈又与“我”的狂暴武断形成鲜明对比,这为后文写“我”的难过与后悔心情打下了基础,从而有力地凸现了中心。在细致的对比之中,猫的命运显得更加的悲惨,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三、正侧结合
作者在写猫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一是正面描写,做到了“形似”,抓住三只猫的特点,从神态和细节两个方面运用白描手法惟妙惟肖地描写了它们在自身的形态、逗玩时的形态以及本领方面的神态状貌,只只都赋予了个性化特征。对第一只猫,作者从毛色、性情、形态、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对第二只猫,用“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写其性情;用“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等写其本领,使猫的顽皮可爱之态历历在目。对第三只猫,作者主要是用“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等来写第三只猫的丑;用“忧郁”、“懒惰”等写其性情之坏,突出表现出第三只猫令人厌恶的形象。特别是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六个小情节描绘了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在一波三折中让人更增同情之心。二是侧面描写,追求“神韵”,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从旁叙述,写“我”家人对三只猫的喜恶,以及它们在“我”家人心中的位置,是对正面描写的补充。
四、情感细腻
本文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作者细腻而浓郁的感情。第一次养猫时,我“微笑着”看,得知小猫死讯时,“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养第二只猫时,我“成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爱猫之情,溢于言表。在得知猫的亡失后,“我也怅然”、“愤恨地”,并且“好久不养猫”,真实地流露出爱物亡失后内心的痛惜之情。第三次养猫,作者感情的波动更大。先是“不大喜欢”甚至有些讨厌;芙蓉鸟被吃后,“我很愤怒”;打了猫后,我“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真相大白后,“我心里十分难过”;猫死后,“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并且从此“永不养猫”。这次养猫、失猫的经历,“我”从头到尾没有体验到偷悦和乐趣,有的只是令人不愉快的漠视、厌烦、暴怒、内疚乃至痛苦。这些感情的变化真切朴实,曲折细腻,能引起读者深思。
(作者单位:徐州市西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