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是《〈论语〉十则》,其中第10则是: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翻译的: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其中,《教师教学用书》将“一言”译为“一句话”,即将“言”字释为“句”,这是错误的。我认为应该将“言”字释为“字”,才是准确的。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关于“言”的解释有4种,其中第3种解释是这样的:
一个字为一言。如“五~诗”、“七~诗”。《后汉书·王充传》:“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又一句话也称一言。《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曾无一~半辞送我。”成语有“一言为定”。
也就是说,“言”字既有“字”的含义,又有“句”的含义。可是,词典却把这两种含义放在了解释的同一条目中。其实,“字”和“句”两种含义是有区别的:第一,“句”是“言语、言论”的引申义。第二,“字”是指一个汉字,即一个音节;“句”是指一个句子,即多个音节。
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中,列举的第一个字就是“言”。这样解释:
……一个字也叫一言。《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则中的“言”字为什么解释为“句”是错误的,解释为“字”才是正确的呢?
第一,根据语境分析。子贡向孔子请教的问题是“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子贡的意思是说,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用来作为终身奉行的修身做人的准则。孔子心领神会,肯定地说:“其恕乎!”孔子明确地指出是一个“恕”字。
第二,根据逻辑分析。如果子贡所说的“言”是指一句话,孔子所说的“恕”是指一个字,那么孔子岂不是“答非所问”了,或者子贡问错了?问和答不符合逻辑。由此可见,只有把“言”字解释为“字”,才和孔子的回答一致,“问”与“答”才相符合。
第三,《教师教学用书》的翻译与教材下面的注解产生矛盾。《教师教学用书》将“一言”翻译为“一句话”,即把“言”解释为“句”。可是,教材下面的注解⑦是这样翻译“其恕乎”的:大概就是“恕”了。“恕”当然是一个字,而不是一个句子。所以,将“言”和“恕”联系起来看,我们就会发现《教师教学用书》的翻译与教材下面的注解是矛盾的。只有把“言”解释为“字”,才能与下文这个“恕”字对应起来。
总之,文言词语的解释一定要符合原文的内容,不能望文生义,更不能为《教师教学用书》所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定要从语言环境出发,作出准确的解释。
(作者单位:北碚华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