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参加一个教学研讨会,会上一位杂志的编辑说,语文最好不要教。一时语惊四座,似有危言耸听之嫌。可后来仔细回想品味,觉得话虽偏激,却有几分道理。
说来也巧,最近看了魏书生老师的一个教学案例,更是发人深思。一次魏老师到台湾讲学上观摩课,事先没来得及作任何准备就走进教室。学习的是《元曲二首》,魏老师就问学生以前学古文或古诗词都要学哪些内容,学生说有什么什么内容,他就将学习内容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就让学生一项一项地自学,而且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生字正音,词语解释,翻译课文……学生忙得不亦乐乎,效率奇高。而魏老师倒显得轻松自在,只在两三个疑难处指点一下而已。一堂课下来,大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魏老师谦虚地让大家提意见,并启发说:“比如说,是不是有点太懒了?”听课老师和家长们却说:“这样的‘懒’老师可以教出勤学生。”
于此,我深有同感。我们的教学,特别是语文学科不更需要教师“懒”点吗?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谁也代替不了,也不能代替,就如同吃饭,只有自己咀嚼、消化、吸收,才会营养身体,强健体魄。如果教师勤快,大包大揽,教出了懒学生,那倒是违背初衷,适得其反。相反,教师不妨“懒”点,让学生体验实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自主、合作、探究,从而促进自身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礼记·学记》中就说过:“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所谓“喻”,就是启发、诱导。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作结论。这就是说要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开动脑筋,最终形成终身受用的本领。
但“懒”是有前提的,不能成为我们偷懒、不思进取的借口。这个前提就是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
作为组织者,要对课堂活动流程进行有效的组织调控。魏老师在教学中,首先就和学生作了很好的交流沟通,让学生猜自己是从哪来的,祖国内地和台湾教材有什么不同,并且引出两地一样的课题《元曲二首》。接着和学生商量并明确了学习目标,而后对课堂活动环节都有严谨而又自如的掌控,使得学习活动得以合理有序地进行,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际上,教师不是失去“教”的主导地位,让学生放任自流,让课堂陷入混乱状态。
作为引导者,就要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营造问题情境,指点学习的门径。魏老师让学生记生字,给学生50秒的时限,看谁最快最好地记住,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翻译的时候启发学生说:“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为什么要靠老师教呢?”从而引导学生看注释、查资料、相互交流等,指点了翻译文言文的门径,学习有了章法,实在裨益不浅。
作为帮助者,要为学生铺设知识能力的台阶,解释疑难,帮助发现和发挥他们的优长。魏老师对学生翻译中遇到的几个难点,作了指点解释,启发帮助学生学习。而这时学生因为不懂不会,学习起来也特别用心,效果良好。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只有学生处于学习的焦灼状态时的开导帮助,才是最好的点化。但是,教师若目中无人,不关注关心学生,将学生的学习置于脑后,那则是大错特错。
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使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从而不但在学习上自主,而且在人格上、意志上自立。为了这个终极目标,我们教师不妨“懒”点!
(作者单位:舒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