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2期 ID: 147022

  

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看课堂教学优化

◇ 张 清

  虽已相隔数千年,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还是让我百读不厌。其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神态毕肖的心境刻画,体现了《论语》作为语录体散文蕴藉含蓄、简淡不厌的文学造诣。再三品读,作为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活动,对于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侍坐》给我们颇多启示。
  
  一、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
  
  “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是孔子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资质、悟性等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因此,“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实施的前提就是一个“材”字,即对每位学生的研究与了解。孔子让自己的学生分别从事“四科”学习,即德行、言辞、政事、文字,把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聚集于个人的特长和能力。他们中德行高洁的有颜回、闵子鶱、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善于文字的有子游、子夏。这一个个成功的教育案例,正是源于孔子对自己弟子的特点的把握。
  《侍坐》这次成功的课堂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平时弟子们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孔子颇为了解。他积极利用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怀才不遇”的心理,作了一个让学生无法回避、必须正确面对的问题假设:“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对学生平时的思想动态极为关心的结果,如此“点中要害”的发问,当然是人人心有所动,欲有所言了。在课堂小结中可知,孔子“哂”子路,并不是他的志向不高或不好,而是他“率尔而对”的态度,不符合“为国以礼”的治国之道。以“有勇”和“知方”为立国图强之本,这两者是做人与报国的根基。“知方”就是明白做人的大道准则,这是人性化育的结果,与孔子强调的“礼乐”是一致的。孔子的那微微一笑,表明孔子这样的态度:我很了解你豪侠任性、天真直爽的个性,但你太鲁莽冲动了,你讲的是“礼”的内容,而说话的态度却不合“礼”,以这种态度去治理国家,怎么能治理好呢?当然,看子路后来的作为并非言过其实,这与孔子的这种“对症下药”的教育也不无关系。这种对学生的了解,从他对公西华说的“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的话中,也可以清楚看出。
  由此可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学生,运用各种方法(问卷、谈话、作业反馈、课堂观察等),全面“吃透”学生的情况——学科态度、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脾气性格、知识水平、心理状况等等。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要“活”,不仅仅涉及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也涉及到学情的研究,因为学情研究应是优化课堂教学诸要素的前提和依据。研究了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考虑了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住学生学习语文的“最近发展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等就能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学生就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果实”的滋味,就能饶有兴趣地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果真能这样,想要不“活”也很难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来设计的。语文课程如此,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我们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依据,分析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让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二、营造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
  
  环境氛围,对人有着熏陶渐染作用,对课堂教学优化的影响无须多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而这种心理影响的调控者,就是教师。《侍坐》中的孔子,给我们作了一个示范。怕学生因自己年长学高而有“代沟”,在老师面前拘谨而不能畅所欲言,于是孔子这样温和谦恭地导入新课:“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孔子并没有板着脸孔、居高临下地说教,没有以传教士的姿态面对学生,而是首先摆正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位置关系。在他看来,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民主的,这就为师生双边活动的展开奠定了心理基础、扫除了心理障碍,为教学相长铺平了道路。虽然对子路的“率尔而对”“其言不让”的不谦让态度很不满意,但只报之以“哂”—— 一个不置可否的微笑,远不至于让他缄口不言,其中分寸,恰到好处。虽然冉有的谦虚和公西华谦卑的态度,还有他们顺着子路的思路而缺少创意的志向描述,也让他不大赞赏,但孔子不置褒贬,心许而无言(也许他也吸取了对子路的态度有点不合适的教训),从而避免破坏和谐氛围,妨碍学生畅所欲言。另外,虽然孔子认为育人的根本是立志,却把理想教育放在生活闲坐的自然课堂上来作自由探讨,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的心灵空间,让弟子们率性发挥,侃侃而谈。还有,课堂教学中曾皙在鼓瑟(按孔子的观点,音乐陶情冶性,是教化的重要手段)伴奏,年轻的弟子们侍坐一旁,又为和谐的教学氛围加了点“佐料”。孔子的课堂,不需要学生正襟危坐,不需要学生循规蹈矩,一派和谐氛围。应该说这是孔子自行营造的一个思想活动的交流表现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后来出现的“百家争鸣”景象。
  如果能使我们的课堂形成《侍坐》那样平和、散淡的教学气氛,学也融融,教也融融,如果与学生的关系达到了孔子那样的师生无拘无束,那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课堂教学活动,那是一种享受;如果是在一种压制的教学氛围中,那简直是受罪。有了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才不会让学生感到心理上的压力,才有可能进行自由探讨;有了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摆脱束缚,避免僵化,才有可能产生创新的火花。“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因此,只有创造一个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
  
  三、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要求我们“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借助集体的智慧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探究,可以培养人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所有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优化的必备要素。今天我们回过头来读《论语》,虽然孔子没有构建“合作探究”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他却常常在实践着这一教学方式,《侍坐》正是其中的典型。
  《侍坐》体现了“学生主体”意识:孔子的“吾与点也”而不“点与吾也”,充分体现了“教”服务于“学”的姿态。学生的个性也有不同,子路的直爽、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恭逊、曾皙的潇洒等;对学生个性的包容,无不渗透着孔子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侍坐》体现了师生、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由学生主宰“课堂”,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个性中也显共性,所有的讨论都围绕一个中心(即谈“理想”);在讨论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思想上的互相启迪和情感上的融洽交流,形成和谐共振的教学效应。《侍坐》还体现了孔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孔子以他的言语态度,实施着不言不语的教育;学生有心,留意到了老师的细微之处,从而产生疑问,提出疑问,通过对话交流,互相得到启发,子路、冉有、公西华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对于还想不明白的曾皙提出的疑问,并没有直接告诉结果,而是在曾皙又“愤”又“悱”时,才加以适当的点拨。我们设想:如果曾皙不问孔子,孔子会不会叫住某个人,把他要讲的话讲出来呢?我认为,孔子是不会这样做的。正如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的那样,他一定会“等待”。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应该多想想诸如以下问题:课堂讨论是不是真的有价值,在下结论之前有没有让学生充分思考和给予适当的引导,有没有以自己的态度去左右学生的意见,有没有让每位学生都享有发言权……
  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重要,因为教师的活动必须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定向”。《侍坐》整个教学过程,孔子“导”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由于孔子“哂”了子路,所以让其他三位学生不得不收敛;由于对接下来的两位学生的回答,老师没有反应,所以曾皙顾虑更深,“异乎三子者之撰”,试探试探自己的老师;孔子的一句“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的安慰和鼓励,让曾皙放开胆子来说自己的理想。更为精彩的是在课堂教学高潮到来时的铺垫“吾与点也”,激发了曾皙的疑问,很自然地就引入到孔子对各位学生“志”的评价。孔子的“四问一叹”,实践了爱因斯坦的一句教育名言:“用富有活力的表达和知识去唤醒乐趣是教师的至尊艺术。”更为重要的是,孔子以自己的情感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侍坐之初,孔子的态度是严肃的,提出了“理想”这个大题目;言志之中,或哂或叹,情绪或喜或忧;分析之时又在冷静中显出无限的感慨,孔子的情感活动始终得到弟子们的共鸣,关于“志”的理性思考也就在这个氛围中步步深入。
  说不完的《侍坐》,道不完的《论语》。一部《论语》,给我们的启示绝不止于此。在新课程改革日渐深入的今天,“运用脑髓,放出眼光”,重读《论语》,对于如何进一步推进语文新课改,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启迪。
  
  (作者单位:江阴市山观中学)

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看课堂教学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