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必修五第十一课选了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文章。在教学中我发现该文有几处小小的失误,现简析如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首先,该文题目过大,有文不对题之嫌。“中国建筑的特征”,没有时间的限制,就应纵贯古今,而文章内容很明显不包括现在建筑的特征,因此,在“建筑”之前加“古代”一词才比较合适。另外,文中所谈的建筑特征并非所有建筑的特征,比如桥梁、道路、城防也属建筑领域,而文中并未涉及这些方面的特点,这样就应在“建筑”一词前加上适当的定语。缩小题目的外延,才能更切合文章的内容。
其次,文中还有些句子很令人费解,现列举如下。
①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原文第1自然段)
前一句“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这个介词短语,在句中作状语,它应放在谓语动词“是”的前面才通顺。后一句的主语是“它”,即“中国的建筑体系”,宾语是“累积所创造的”,既然是“世代经验的累积”,就不能算“创造”。笔者认为,此句改为“它是中华民族世代经验的累积而形成的”。
②“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原文第2自然段)
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原文第17自然段)
这两例中都出现了“高度水平”这一短语,这里的“高度”是副词,“水平”是名词,副词不能直接修饰名词,故这一短语的使用也有误。
③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原文第5自然段)
这句话中处于主语位置的是“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主语中心是什么呢?很是费解。依据上下文,主语中心当为“一所房子”,故将“为”改作“的”才通顺。
④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原文第6自然段)
很明显,木材结构不是结构方法,而是结构特点。
⑤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原文第16自然段)
此句的后半句很难理解,两个连词“和”导致层次不清,还缺少一个介词“在”与后边的“条件下”相呼应。
⑥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原文第17自然段)
“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很明显是个病句,应将“经”改为“为”。
以上所指出的几处不当,对否,恳请各位同仁指正。
(作者单位:镇安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