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二十三课《送东阳马生序》时,我和学生深深地被宋濂的勤学苦练精神所感动,也深感其文章用词、写法的高妙。不过,我们在赞叹之余,也发现了文章中一点小瑕疵。
有人会说:“宋濂乃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他的文章在当时堪称一流,哪有瑕疵之处呢?”可是,认真读过《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的人们可能会发现,整篇文章在第二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的照应顺序上恰好相反,这就违背了一般性的照应规律。前面与后面既然要照应,就应当一一对准,像我们大家都熟知的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其照应就非常严谨,顺序一点不乱。
而《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是作者在讲述自己求学之难和在极端艰苦情况下的勤奋、用心之专。而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是按幼时借书抄录之难、成年后求师之难、行路之苦、生活之苦的顺序来安排结构的。但是,行文到第二自然段时,作者虽然是采用对比手法,讲述今日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可写作是按照生活、住宿、求师、借书的顺序来完成的,刚好与第一自然段的叙述顺序相反,这是宋濂大学士故意安排的呢,还是其疏忽之处呢?我认为这一点很值得推敲和商榷。
笔者拙见,第二自然段若能这样安排顺序,则更天衣无缝。即:“今诸生学于太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也;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而原文是这样:“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大家可以做个对照,便一目了然了。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我们知道,第一自然段作者主要是按时间顺序,即以自己从幼时到成年后的求学经历为顺序来安排的;而第二自然段作者可能又按由主到次的顺序,即先写当今太学生的主要优越之处,再写他们的次要优越之处。而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刚好又与第一自然段倒着照应,虽然它与一般的照应规律不相符合,在结构安排上似也合情合理。
不管怎么讲,《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的第二自然段在行文结构上是值得我们质疑探究的。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下,教师和学生都应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要敢于质疑名家名篇,敢于读出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阅读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以便不断提高阅读文章的能力。
(作者单位:方城县赵河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