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2期 ID: 147036

[ 陈 欣 文选 ]   

巧用叠字——《采薇》的独特风景线

◇ 陈 欣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节选了《采薇》。《采薇》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名篇,原诗共六段,教材选取的是最后一段。全诗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描写了兵士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思乡之情。而节选的这一段历来被称为全诗的最佳段。它表达了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无比悲伤的复杂感情。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相映成趣,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对比强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然而诗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叠字的巧妙运用,不仅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味,还为全诗构成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归纳起来,这些叠字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暗示戍卒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依依”和“霏霏”两字重叠,不但使全诗具有节奏鲜明、音韵和谐之美,而且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感伤的基调。细细品味“依依”一词,自然会产生对时光流逝、岁月如梭、转眼又是春去冬来的伤感。结合全诗内容,我们似乎看见一位满脸憔悴的士卒,正孤零零地在回归的路上,低垂着头,回忆着当年离开家乡前往边疆时的情景。那时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春天,阳光明媚,春风习习,柳条轻摇而又婀娜多姿,心情是那样的喜悦。而今战争结束了,走在回归的路上却是这样景色,雨雾迷蒙,雪花漫天飞舞,时光竟然过得这么快,一年就这样悄然而去,物不再是去时所见之物,人不再是去时所见之人。
  
  二、突现戍卒强烈的爱国思乡之情
  
  “杨柳依依”中“依依”一词,正好描写了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美好的季节里,诗歌的主人公按理本应当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破土兴耕,发展农业,过着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农家生活。然而就在此时,边疆战火燃起,国家安定受到威胁,士卒心中自然产生了两种十分复杂的心理,一是留守家乡,过着与亲人团聚和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另一种则是奔赴战场,杀敌守国。这里的“依依”一词,让我们不难看出诗歌的主人公通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最终选择了后者。其实主人公心中十分明白,这次离别亲人、离别家乡前往边疆战场,也许是永远的离别了。由此可见,这一壮举,既有浓浓的思乡之情,又是这位戍边士卒强烈爱国之情的体现。
  
  三、揭示戍卒厌战的复杂心理
  
  诗人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戍边战士们在外敌入侵时,毫无迟疑,弃乡离家,同仇敌忾,英勇杀敌的精神。在这场正义战争中,士兵们士气高昂,军容强大,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但细心品味“依依”、“霏霏”、“迟迟”这三个重叠词,朦胧忧伤中无不流露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在这美丽的春天,本应当是发展农业的大好时机,这突如其来的战争,破坏了他们安宁的农耕生活,使得他们迫不得已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服从命令,奔赴战场。因此在征途上,他们心中有对亲人的依依不舍,有对不得不服从命令的无奈,有对边疆连年发生战争的厌恶。在回归的路上,士卒总是一脸疲惫,一脸的愁苦,一脸的沉郁,所以才喊出了“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心声。
  
  四、烘托戍卒边疆生活的艰辛和凄凉
  
  “杨柳依依”描写出戍边战士从征时优美的自然环境,鲜花烂漫,柳条轻拂。“雨雪霏霏”则描写了士卒归途时的环境,天气阴霾,迷雾笼罩,雪花漫天飞扬。这两句既是写景写境,又是抒情,融情于景,寓情于境,情与景与境交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的对比,渲染了归时的悲凉气氛,烘托出戍卒悲凉抑郁的心情,其实也正是这位戍卒战士艰辛凄凉生活的写照,他的生活是何等的不幸。然而诗歌结尾的“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更道出了归途时的艰难,以及心力交瘁的情景。尤其是“迟迟”一词,更形象地写出这一归途时的情景,路途那么遥远,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尽头,他忍饥挨饿,挣扎着走向故乡,默默地吮吸内心的苦难,回味边疆生活的艰辛、凄凉、孤独。
  总之,《采薇》中这些叠字的运用,使得诗歌音韵和谐优美、节奏鲜明。如果我们细心品读,无论从大处着眼,还是小处挖掘,都会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诗中蕴含的深意。
  
  (作者单位:正安县庙塘中学)

巧用叠字——《采薇》的独特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