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语文教学,同样的课文完全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我认为这得有个前提,那就是必须扣住该文的本质去教学。文章的本质是什么?应该是它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这个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不以任何人的情感意志为转移,因为文本一旦产生,它就具有相对客观性、独立性,即便有两种可能性:思想等于文本和思想大于文本。教学时如果扣不住文章的本质,就把“这”上成了“那”,其错误自不待言。请看:
1.《丑小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教学。课文教学经过大量的讲解、讨论后,似乎已进入尾声:老师让学生对丑小鸭式的人说几句话。此时一个学生提问:丑小鸭本来就是天鹅,即使它什么也没经历、什么也没做,它最后也会成为天鹅的呀。那么安徒生写这篇童话还有意义吗?——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等”来的还是“争”来的,这个问题本是这篇文章最重最难的地方,按理不应放在尾声阶段解决,但如处理得当,来个高潮式结尾也未尝不可。可这位老师显然此前此后均没有考虑这一问题,因为讲台上的她显出了仓促应付的样子。
2.《月亮上的足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对“我现在迈出的是一小步,但在人类历史上却是一大步”这句话,学生理解了内涵后,师让生齐读,课堂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似乎正在降下帷幕。可接着老师讲了美国这次登月的政治背景,讲了美苏的冷战,讲了现在世界各国对太空的争夺战,揭示出了这“一大步”背后隐藏着的人类的黑暗。刚才还激情澎湃的课堂霎时如退潮般寂静,寂静中多数学生的表情很奇怪,既不是峰回路转又见奇花异草后的那种惊讶和兴奋,也不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后从而对航天事业充满兴味的那种关注和忧虑,而是懵懂、茫然,他们似乎让这不测的世界给搞懵了。文章教学就在这茫然中结束了。
3.《音乐巨人贝多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教学。课堂上主要内容先是探讨人物描写的角度、人物描写的方法——课堂板书就是这方面内容,接着出示几则材料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对应的语句(都是难以理解的句子)。关于描写学生发言较积极,准确率也较高,但对找对应句子的发言者便是凤毛麟角,而且所说的内容往往让人感觉不知所云。后来老师又出示了贝多芬的作品名单及人们对贝多芬在音乐上伟大贡献的评价。根据教学情况这篇文章似乎改名为《音乐家贝多芬》更相宜。“音乐家”和“音乐巨人”是有区别的吧!
4.《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教学。教师的板书是以“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来统领闻一多的“说”和“做”,如此不就表明文章的重心成了闻一多在学术和革命上其“说”和“做”有着怎样的表现?
上述四篇的教学我认为很难说扣住了文章的本质。《丑小鸭》的教学没有引导学生去分析文章的关键语句,从而深刻理解小鸭成为白天鹅不是“等”来的,而是“争”来的——试想,小鸭如一开始就不能面对不幸、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或小鸭在老太婆家安于现状不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它还能有机会看见天鹅吗?没看过天鹅,它心里就不会产生一种向往;没有向往它就不会在再次看见天鹅时,在悲怆绝望之下产生让美丽的天鹅结束自己生命的念头,也就不会有一低头从而发现自己已成为天鹅的那一刻。不把上述内容抓住并进行深刻分析,学生最终就不可能从文章中得出或认可“身处逆境,只要心存一份美好(由于理想也有不美好的,而本文的动人与小鸭理想的美好崇高有着必然的关系,所以“美好”两字不能少)理想并坚持不懈地追求,就能实现美好理想”的道理,那么《丑小鸭》的教学就不能说抓住了文章的本质。
《月亮上的足迹》的教学最后学生感到茫然,其实是让这不测的教学给搞懵了——这篇文章无论从作者还是编者的角度,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似乎都难嗅到人类黑暗的气息,再说目前人类从一定角度上不把那样的探索行为视为壮举、值得全世界为之自豪也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关于太空争夺战那一点就不该讲。或许授课老师认为这种讲法属于突破,但突破是对文章合理的延伸、自然的深化,与文章的血脉不应该断裂。刚赞颂的东西转眼又被说得可怕,这是南辕北辙的做法,不能叫突破反而容易造成学生情感上的难以接受和认识上的混乱。事物是纷繁复杂的,可都有自己的时空位置,把它们的位置找准了,就不觉得难以理解了。太空争夺战是存在的,学生也应该知道,但那一点内容尽可放到别处相宜的地方讲。什么是突破,怎么突破,这从下文提到的窦桂梅老师的教学案例中将得到提示。
《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学我认为应扣住“音乐”与“巨人”两方面来进行。而这“巨”源于两方面:卓绝的贡献和伟大的人格。贡献是指他的作品具有崇高、美好的思想情感,艺术表现力极为强大,无论在内容还是在表现,无论在作品还是在乐器上均体现出空前的创造力。如果光列出作品的名字却不加以必要说明,学生哪能理解他在音乐上所做的贡献是卓绝的。伟大的人格则涉及贝多芬多方面的品质:在贫寒家庭中勇挑家庭重担的责任心,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积极追求人类民主自由的进步思想,一息尚存就奋斗不止的斗争精神,哪怕在致命打击前都绝不屈服的钢铁般的意志,即使万分孤独也绝不俯就流俗的独立品性,等等。他是个音乐家,却不是一般的音乐家;他是一个人,却不是一般的人。不通过大量的背景材料让学生了解上述情况,不让学生发自心底地认为贝多芬音乐上的卓绝、人格上的伟大,学生很有可能在学过文章后想:什么贝多芬,根本不如周杰伦。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题目即已表明文章的重心在“说”和“做”,在评价人物的人格。为说明他在“说”和“做”方面的杰出,便选择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即学术和革命的表现予以证明。如此艰难的方面闻一多都做到了“言的高标、行的巨人”,读者就很容易想象到他在别的方面也做到了,从而显示出闻一多人格的崇高。这应该是文章的本意吧。可一旦让“学术“和”革命”来统帅“说“和”做”,就不仅把证明材料翻做观点,还表明文章重在评述人物的事迹,这就违背了文本,再说闻一多在学术和革命上的事迹就止于文中所提吗?
著名语文教师窦桂梅就非常擅长抓住文章的本质来教学,她不仅抓得准,而且抓得“狠”——极善突破。教《圆明园的毁灭》时她分三步走:1.走近圆明园,看毁灭;2.走进圆明园,痛毁灭;3.走出圆明园,思毁灭。在第三步中,当学生纷纷痛斥八国联军的暴行,沉浸在“雪我国耻,振兴中华”的激情中时,按常理说似乎已很圆满了,可窦老师接着却道出下列内容:清皇帝要求外国使节磕头礼拜,不从者予以拘禁、虐杀,英、法国家认为这违反国际法与人类文明,便决定烧毁圆明园给皇帝颜色看看;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迎,北京居民观者如市;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其间,中国平民也入园拿物;军阀混战时,军阀又进园洗劫;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给英法联军带路去圆明园。课堂沉静下来,学生的心却沸腾了,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了最深层的思考: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毁灭的到底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其实此处的引导就是对文章成功的突破——如果止于学生沉浸在“雪我国耻,振兴中华”那一步,那还只是空洞、狭隘的民族主义情感教育,有了下面的突破,学生的情感经过理性之光的照耀则上升到思想的层次、哲理的高度,一旦到达这个境地,文章给予的将会化入他们的血脉,成为他们的所有,这才会对他的一生产生影响。600字不到的课文,被窦老师突破,突破,再突破,直上得撼人心魄、荡气回肠。然而我们可以看出,不管往哪儿突破,她也始终没有背离文章的本质。
有人说,课程改革推进到一定程度,教师成了“瓶颈”,即最终对教师的能力和智慧提出挑战,这看来无可置疑。作为教师,我们都想上好课,虽然说来容易做到难,但只要努力,也是完全有可能的。路径其实也简单,简而言之,那就是广泛阅读,深入思考,积极实践,勇于反思,不断改进。谨以此文与同仁共勉!
(作者单位:南京市华电中学)